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题从楚王族三姓的来历及人物的活动,尤其是屈氏人物在春秋至战国间的活动来展示其盛衰状况,阐明屈氏家族发展至屈原时并未完全没落的观点,以便人们能深入地了解屈原思想、性格和志向之形成。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楚王族的居地、族称、语言、信仰习俗文化、楚王族之芈姓与熊和(今西)的内涵及其三者的关系等方面对楚王族的族属进行了论证。作者指出,楚王族既不是华夏、西羌,亦不是东夷,而是苗族先民、江汉土著荆蛮的首领。  相似文献   

3.
陈寅格先生对屈原十分仰慕,深受楚骚精神影响,"置以为像兮",以开显其人格魅力.也正因如此,陈寅格先生所倡行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考究其源,应追溯到屈原及楚骚精神.  相似文献   

4.
薛金东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41-42,79
针对墨子出身的探究和考证,众说纷纭,但基于现存资料和“墨”引申而形成的主流结论,不足以让人信服,尚有很多存疑之处。通过对墨子“贱人”鄙人”说法的考证、其平民身份的剖析以及墨子思想中人民性由来的分析,进一步驳斥由“墨”而推断其出身低微等观点和主张,论证墨子的手工业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墨学名号的涵义所在,并综合墨子师徒之间关系的表现,进一步推断墨家学派为殷后人之贵族集团,而墨子则极有可能为首任巨子。至于墨子贵族身份为何没有明朗化,或许正昭示出他思想和行动的深层动机。  相似文献   

5.
屈原作为士 ,具备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士人的特点———崇道。具体表现为“以道自任”、“以身殉道”。与一般士人不同的是 ,屈原不仅在理论上“以道自任” ,而且在行动上“以身殉道”。对于孔子以来建立的“士人”理想 ,屈原有继承 ,也有发展。更为可贵的是 ,屈原将士人的人格理想付诸实践。用实际行动铸就了一座士人崇高精神的丰碑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研究楚辞,因其特殊的专业背景、人生经历、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往往得出一般传统学者讥讽的可怪之论,如屈原死在怀王入秦以前,屈原是‘文学弄臣’,屈原是‘人民’的诗人。然而,正是楚辞研究,最能彰显闻一多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7.
8.
四型屈原论     
屈原研究中出现的诸多凿枘之处 ,概由于历史上客观存在着四种型态的屈原 ,即历史真实的屈原 ,政治斗争中的屈原 ,民间信仰中的屈原以及文化精神中的屈原。对四型屈原的分析与评价是解答屈原研究中“千古之谜”的钥匙。屈原学研究需要一种宽容的心态与深入“彼在”的精神 ,借鉴与倡扬应该切合实际 ,为我所用 ,这才能体现屈原的真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祖先名称和所涉地域昭示出先楚文化的水缘属性,到楚辞中积淀为屈原的恋水情结和宋玉作品君王与神女艳遇的叙事模式。人们如果还原原始思维的历史,就能揭示出先楚祖先神形体特征的生成根据,看到屈原对先楚祖先神话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戴叔伦"中进士第",唐人诸书均不载,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肇其端。蒋寅先生提出戴叔伦"中进士第"的主要依据是"晁氏藏有戴叔伦全部著作"和衢本《郡斋读书志》所提及的"集有马总叙"。兼以《文苑英华》中收戴叔伦《晓闻长乐钟声》一诗作为其进士及第的旁证。而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考察可以发现,前两者均无法成为戴叔伦"中进士第"的有力证据;《晓闻长乐钟声》是否为"省试"题目也大可怀疑。在此基础上,结合戴叔伦同时人梁肃、权德舆及五代人王定保的记载,能够得出其并非进士出身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三个部分论王夫之的《楚辞通释》 :一是其选篇原则。王夫之将那些能体现爱国忠君思想 ,并具有楚辞风格的作品入选 ,目的是“广三楚之遗风” ;二是“以意为主”的作品论析 ,注重联系屈原的情感、经历 ,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阐释作品的思想内容 ,“达屈子之情于意言相属之际” ;三是“认理唯真” ,“脚踏实地” ,虽不刻意于文字训诂 ,但对字句的诠释颇有独到之处。诠释楚辞而不自觉地将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流露出来 ,这是“文字狱”盛行之时 ,王夫之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前,梭伦的上台主要得益于贵族的支持,而改革也主要是维护了贵族的阶级利益。正是因为梭伦亲贵族的立场,才使得改革没有改变雅典政制的贵族性质。  相似文献   

13.
楚平王时的采菱城和城州屈——兼论屈原祖籍汉寿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吴楚争衡时期,楚平王在内忧外患中为巩固统治,对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外恢复了陈、蔡诸侯国的地位,减少对外战争,实行"城州屈"和筑采菱城"为舟师伐濮"的措施.历史文献和汉寿出土的文物,显现出沅水下游常德、汉寿在楚国及屈氏家族地位的重要.由此可见,屈原祖籍汉寿说并非臆说.  相似文献   

14.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楚辞>所录之非屈原作品,既不以质为前提,亦不以文为条件,故西汉最大之赋家司马相如无作品得人,而东方朔之入选者非其最佳之作,宋玉赋亦仅<九辩><招魂>在其域中.从成书体例之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楚辞>中之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即这些作品中之"我",均为"屈原".缘此,以这些作品所叙证屈原之事迹,固不会尽是;而以之考察作者之生平,则全失.  相似文献   

15.
端午节植根于楚文化土壤中,其源起、发展都汲取着楚文化养料,并最终于南北朝时在楚地形成。端午民俗也融聚诸多荆楚文化因素,孕化和丰富了绚丽多彩的端午民俗文化,具有深遂厚重的社会历史性意义与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历经千年流行于海内外。  相似文献   

16.
从屈原与伍子胥的关系看端午节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屈原与伍子胥出身相同,经历相似,容易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伍子胥是屈原的精神导师之一。屈原多次赞扬伍的忠贤正直,表示要浮江入海,追伍殉国。屈原自沉日期与伍子胥自刭日期亦很可能相同。因此,端午节纪念的人物应首推伍子胥。  相似文献   

17.
《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并且还多次提到"美人"或"美女"。《离骚》中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而"美人"意象,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诗人对理想的炽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的艺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巫文化,以及庄子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楚辞》中反映的文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屈原、宋玉作品的分析,总结了《楚辞》所反映的文章道德合一、发愤以抒情、继承文艺经验、重视民间文艺作品、追求真理、弘扬正义等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鲍照与左思的简略对比开头,从鲍照山水诗中山诗与水诗的差异入手,进而探析出鲍照诗歌在四方面对屈骚艺术有着杰出的继承与发展:独特的爆发式抒情方式;浪漫倾向上的表现主义创作方法;象征体系中自我象征形象的完成;语言形式上的改革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