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李安"父亲三部曲"的解读大多集中于文化视阈上,但是这种广角式的解读模式使得李安电影作品的本真性被消解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其实,自我意识才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基点所在,其作品的真正内涵就在于他用一系列的影像展示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实现过程,李安以"冲撞"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显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2.
科幻叙事集科学元素和幻想成分于一身,与后人类想象紧密结合.从美国科幻文学学术史出发,回溯美国科幻小说对"人"的审视和书写,可以发现其从纯粹地维护人类主体性转向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流向.以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三部曲"为例,解读作品对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三种关系的后人类构想,从而探索美国科幻小说有关"人"的书写怎样预示了超前的后人类境况,以及这种境况所带来的对于后人类社会中伦理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家庭三部曲"是李安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华语电影中不可忽视的电影作品.利用电影叙事学这一话语理论分析可知,"家庭三部曲"中李安非常讲究时长的安排,往往通过刻意放慢叙述节奏,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对重合,以凸现叙事重点;通过"以一遍话语表示类似事件反复发生的重复叙述,以空间的叠加造成时间上不断循环、无限重复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其深刻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4.
李安的电影除早期的<荫凉湖畔>(1982)及<分界线>(1984)外,其余的10部影片,无论是最初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后来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无不宿命般交织着一种恋父、审父、弑父的复杂症候,有的作品以恋父为主,有的又以弑父为主,或以审父为主.且恋中有审,弑中有恋.  相似文献   

5.
余华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是一位与时俱进而又风格多变的当代作家,他的先锋小说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对历史和现实的"父亲"进行了双重颠覆。随后,余华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立场,回归历史与传统,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状态,重新塑造正面的、充满温情的父亲形象,与笔下的"父亲"达成了消融和谅解。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探究了其对父亲形象进行颠覆与重构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6.
《边境三部曲》是美国当代作家科马克.麦卡锡描写西部牛仔的宏伟巨著,这一系列作品因其对大自然、对人性、对社会、对宗教等的深切关注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隐喻。从《边境三部曲》中牛仔、荒原、宗教等文化符号入手探讨作品的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7.
在《悲悼三部曲》中,坟墓意向和海岛意象是对清教文化和异教文化的讽喻,是奥尼尔对于美国文化的清教主义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8.
片头叙事的功能开拓,在形成谱系的台湾电影里表现得非常突出.作为第二代导演代表,侯孝贤创造性地处理片头,使之成为影片的最佳注脚或传达和谐的自然理想,或成为一个情节隐喻而颇具"元叙事"特征,或构建散点透视的全息式结构;第三代导演的李安因置身异域文化,借助好莱坞电影在中产阶级中的优势,对片头进行了一种重情节、重节奏的剪辑处理,积极靠近古典叙事,这在他的"父亲三部曲"中尤为明显;同为第三代导演的蔡明亮执着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念,透露出个人专断的风格.片头出现了两类情况或被强行解构,既取消了说明功能,也失去了叙事功能;或运用陌生化策略建构寓言性世界.而这是强调审丑与超越的现代主义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外文学作品,传统小说中的父亲主题与形象是在父权制度及其宗教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既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又有内在的生存环境。本文探讨了寻找——逃离父亲、顺从——反抗父亲的主题,从对父亲形象的解读中剖析乔伊斯作品中父亲形象的重大变化——它不仅宣告了父权文化的结束,还揭示了现代社会非理性哲学的根源,同时反映出强烈深刻的文...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中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杜维明非常强调知识分子的群体批判自我意识。在他看来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具有这一特性 ,只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知识分子救亡心切而抛弃了这一特性 ,现在应该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 ,重新培养知识分子的群体批判自我意识。杜维明的这一观点对于推动现代知识分子的自身建设很有意义 ,但他在论述其观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1.
对李安导演的电影文本剖析,认为李安电影呈现了多元文化下的"性"和谐特征:在"性"与伦理的冲突与调和中,呈现了人与自然、人自身、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借生命的逝去达到"性"与伦理的调和,以包容、妥协及理智达到"性"与伦理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自我意识"一向被认为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超验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区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对象意识与经验对象,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康德哲学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聚焦了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同美国南方边疆幽默作品在恶作剧人物形象方面的互文呼应.通过这种呼应,三部曲不但吸收了边疆幽默作品中的一类重要的人物形象,而且弘扬了这类作品推崇的社区观念,鞭挞了贪得无厌的斯诺普斯工商者.三部曲与边疆幽默作品在恶作剧人物形象方面的呼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品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文化中浸润日久的"帝王作家"二月河,秉承了道家"出世"思想的精神特质:追求自由旷达、推崇自我个性,崇尚"真朴"理想.正是作家的这种"出世"情结,给"落霞三部曲"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使作品的文化底蕴更加厚重而幽邃迷人.  相似文献   

15.
青春三部曲是村上春树走上文坛最初的作品,它字里行间折射出作家自身生活的境况,透露出作家的思想情趣.三部曲中的几位女性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长相一般,经历平凡,社会评价不高,这种大众脸谱使她们具有日常化、生活化的特性.她们主要作为男主人公性伴侣的身份出现在文本中,各自不同的行为所蕴含的温情感动了男主人公,成为他们牵挂依恋的对象.解读她们,可以帮助读者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女性意识,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李安电影为个案,结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征,详细阐述了李安电影的文化翻译策略,旨在总结影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有效处理途径,以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共融,顺利完成跨文化交流,最大可能地实现影视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由<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三部电影作品组成的"红河三部曲",是通过三个不同的视角集中、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不同民族的三位女性的生活.作品直面边疆少数民族生存的忧虑,还原了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民俗,散发着诱人的浪漫情怀,是深刻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现实主义典范.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21世纪的寻根之作。面对新世纪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他再度踏上寻根之旅,成功地建树了故土的父亲意象:生命父亲(夏天义)、文化父亲(夏天智)、上帝父亲(引生),传达了他对乡村荒败现状和乡土传统文化委顿的深度忧虑和思考,彰显了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担负意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鲍威尔哲学的三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鲍威尔理论进行了三次批判。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批判鲍威尔犹太人的观点;在《神圣家族》中集中批判了鲍威尔的理论核心——自我意识哲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鲍威尔的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这种批判过程既是马克思不断廓清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的过程,也是不断走向历史的深处、建构科学唯物史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