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影响着人类社会,使人具有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现在的人既生存于一个现实的社会,同样不可避免的要生存于网络社会中.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相比有着诸多不同,人的社会化在网络背景下必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既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再研究 ,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社会性是人的个体本质 ;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 ,就是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就文化的广义而言,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文化化的过程。生活世界本身是历史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又是人的社会化得以发生、发展和延续的基地和场所。从文化视角来看,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人类文化生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类历史也是一部文化的生成史。  相似文献   

4.
5.
对于风险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人的自然生存方面去理解,亦即从对人的自然生命的威胁这一方面去理解,还要从人的社会性生存方面去理解,这样才能透视并把握当代风险社会的历史本质。单一的理解会在理论观念上造成一种意识形态神话。这种理解的缺陷在当代城市建构问题上较为充分地表现出来。就人的自然生存而言,当代城市建构与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的生命质量;就人的社会性存在而言,当代城市建构给人的终极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孙亮 《学术月刊》2022,(4):14-21
以“社会学”的名义去框定马克思,需要理解马克思与西方社会学之间的“革命”。对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建构原则的“社会性”缺乏深入关注,妨碍了我们对两者之间“革命”实质的理解,从而也会对建构马克思社会理论产生误导。以霍布斯与黑格尔为个案可以看到,“社会性Ⅰ”具有外在强制结构的特质,而黑格尔则更直白地在内在性维度的“社会性Ⅱ”层面为现代性重构提供方案。这两类思路也成为西方社会学在面对此问题时的基本思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切入,则可以看到,马克思指向的是“社会性Ⅲ”,他要求侧重面向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与人之行动的内在关联,从而在阶级与资本互动的逻辑上寻求人之存在方式变革,这也显示了马克思与西方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7.
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进一步完善.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历史推进,它依赖更高的社会环境条件和个人主体条件.人的现代化源于人和社会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它具有更明显的能动性特征."现代人"优于一般"社会人",它能有效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郑杭生  杨敏 《河北学刊》2006,26(3):73-82
我们处在社会学创始以来又一个极为复杂的时期,现代性穿越了以往的束缚,追求更加自由、轻快和流畅的节奏,生活发生了持续的巨变。短暂的需要取代了对永恒的向往,流动变化比稳定持久更具有常态性,社会和集体的事业离开了传统航道,个人境遇也更为不确定和难以预见。这些再次提示我们:传统理论的基础并非想象中那样牢不可破,反观传统、审查经典、重建理论视野和思维轨道永远是必要的。这种“反向而行”的过程能够显露传统理论对人本身价值目标的忽略和背离。在当代, 人的主体性发展穿越了“个体化”、“个性化”阶段,迈进了“个人化”里程,这是当代个人对这个变迁时代的实践回应,也是现时代个人与以往时代个人的标志性区别。这种状况显示了,人是新型现代性和社会工程的主体,并通过这一过程施展才能、发挥创造性、型塑历史,实现自己的期待、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是蕴涵于我们时代自身的以人为本的源泉,也是人本型、创新型和未来型社会化理论的现实支撑。于是,如何型塑具有时代精神的精英和社会财富的继承者,托起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希望,也就再次成为理论社会学与时代和实践的一个交汇点。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死亡”是指在公众面前出丑丢脸,受到“公开处刑”。该词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尤其广泛。文章旨在透过“社会性死亡”这一精神现象,揭示当代青年面临的社会关系困境、网络暴力危机、思想精神困局,基于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青年社会心理的形成机制,探索在情绪化、个体化、后真相时代对青年网络暴力开展精准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事物,它具有许多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但由于网络文化在短短的数年问,给人们的生活及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在表现出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作用,因此,遭到一部分人的抵制.本文在辨析了一些网络文化冲突观点之后,提出了网络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建议,并呼吁人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前提下,使网络文化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城市公共空间的住宅化和满足本体性安全的需要、支配性利益和城市发展的逻辑、市场的空间偏好、边缘区域开发与内城区域的重新发展等因素 ,带来了城市社会空间消费的极化、空间的隔离及其生产与再生产 ,形成了城市贫民区的孤岛经济效应 ,加剧了传统城市社区原初归依情感和心理的磨损和销蚀 ,加剧了城市空间消费的社会贫困。  相似文献   

12.
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和谐社会”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质量目标。“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的要素合理与功能协调的表述 ,它有四个条件。当前 ,我国的社会结构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 ,累积了大量的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 ,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社会发展自身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能够建立起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民主化解释:向一种新框架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当代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影响 ,近四十年来 ,尤其是近十几年来 ,对于民主化的前提、条件或原因的研究成为西方政治学界最热门的话题 ① 。研究各种民主化理论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明确关键概念“民主”、“民主化”的含义是必要的。“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管理体制 ,其中统治者在公共领域中的行为要对公众负责 ,公民通过他们选举出的代表们的竞争与合作来间接地行动”② 。当代的民主化研究一般不解释古典民主。在大卫·波特 (DavidPotter)等人看来 ,民主化是指这样一种政治变革过程 ,即“由较少负责任…  相似文献   

14.
新疆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针对新疆艾滋病问题,从防治艾滋病的紧迫性、新疆防治艾滋病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防治艾滋病的对策及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景观"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中村"景观"问题是具有共识性的"问题"性现象,且普遍存在于我国大中城市中.该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还是社会层面的,不仅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社会结构中的某些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如缺乏"内植"的规划先行发展观,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软化",农民对城市化利益的个别争取是诱发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力求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超越物质"景观"层面的关注,并在基层依托基础上强化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情商--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学研究情商与心理学研究情商有着不同的视野.从社会学的观点看来,情商是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感能力,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素质和情感水平.情商包括认知性情商,道德性情商和审美性情商.情商不仅是情感质量的内在规定性,而且对情感有着直接的调控作用.情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个人有情商,社会也应具备情商.社会情商就是指社会对其成员情感的合理化调控和管理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一套对情感调控的社会机制.社会的"情商力"是维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是一种知识论路径的解释,这种解释遮蔽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思维变革的真正意蕴,只有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路径才能深切领悟其当代性意义;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知识论哲学思维的内部对立,马克思走出了知识论的思维路径,也就走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僵死对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新”,就在于它拆除了一切近代哲学出发的前提,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同质性之根本所在。   相似文献   

18.
<正>一、引言21世纪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1978—2013年,我国城镇化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至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1)。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城市空  相似文献   

19.
社会问题:过程及其实践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忠明  迟兴臣 《文史哲》2003,6(5):138-143
社会问题的传统研究有客观化、静止化、实践空间狭隘化的倾向 ,而且 ,还有外在性的特点。社会问题的形成与存在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 ,社会问题是在就推断事态的认称 (以及事态中的人们的问题认称 )、针对推断事态认称的社会话语 (作为对认称的回应 )和国家 /政府三者之间互动的结果。由于社会问题自身的实践性质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所面对的社会问题 ,要求国家、政府采取集体行动 (社会政策 )进行回应。从主观角度和“问题群体”的主体角度看待社会问题 ,能使我们在社会问题的应对过程中 ,获得更多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及知识、知识人为重要内容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作用影响于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既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又有不可等同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