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一个活跃的批评术语,"文学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指文学的自足性,与"纯文学"具有同构关系。进入90年代,"文学性"存在四重含义:一、文学的属性;二、"旁逸的文学性";三、"残余的文学性";四、文学审美特点。"文学性"作为一个批评术语本身并不具有严密性,其多重内涵出现的原因是:文学学科寻求独立性的理论"预演"与文学批评实践针对文学新现象开放"命名"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2.
杨春时 《学术研究》2001,2(11):110-115
文学性有多重含义,它除了具有审美意义上的超越性、否定性之外,还具有现实层面上的现实性、肯定性,因而文学现代性就包括两个层面上的内容在现实层面上,它打上了现代性的烙印,在审美层面上,它以特殊的方式超越了现代性.从这个角度看,吴炫《一个非文学性命题--"20世纪中国文学"观局限分析》一文的否定性文学观具有片面性,它忽视了文学的现实层面和文学的肯定性,其现代性、共同性、文体性与文学性无关的结论也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理论家们不但解构了"文学",也曲解了"文学性"的原意。在重返审美的后理论时代背景下,有必要重构"文学性"。依据康德的"纯粹美"与"依存美",我们可以将"文学性"划分为"纯粹文学性"和"依存文学性",前者致力于研究文学的形式特性,后者致力于研究文学的内容特性。我们可以将"纯粹文学性"与"依存文学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坚守文学的人学本体论,以及文学内容与文学形式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而建构出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除了从文学整体思维方式入手探索当代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转型道路之外,更应该重视当代文学经验中的"文学性"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经验中"文学性"呈现出了娱乐化、消费化的趋势,具有"可生长性"的特征.解决文艺学研究的危机应该更加严肃地对待当代"文学性"问题的现实境遇,以强化文学理论把握现实文学经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文学性"概念最早出现于俄国形式主义.他们把"文学性"看作是文学区别于其它的根本性因素,"文学性"是文学之为文学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现在,有些学者又重提"文学性",但是在具体使用中存在着把"文学性"等同于文学的一般属性和文学特征的情况,混淆了"文学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江久文 《天府新论》2009,(5):142-145
雅各布森的诗学核心是"文学性"思想."文学性"界说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对象,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科学模式.然而,"文学性"研究容易落入形式主义窠臼而将文学的社会文化属性完全排除.雅各布森在建构"文学性"时,既注重保持文学的独立性与本体性,又通过著名的语言交际模式超越了狭隘的文学排他性观念,将"文学性"研究的视闽放大,把诗学与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其它领域的关系纳入考察范围."文学性"体现为语言交际中的诗性功能,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不在于文本是否具有诗性功能的成分,而在于诗性功能与其他功能成分的等级序列差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文学性"的诞生,确立了文学的边界,实现了文学的独立;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性"之再生,跨越了文学的边界,实现了由文学向非文学领域的扩张."文学性"观念发生的这种根本的转型,需要结合信息科学视域来认识.信息时代为"文学性"转型论提供了话语语境,信息主义为"文学性"转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信息革命带来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成为了"文学性"观念转型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杂语性”与“文学性”的关系角度观照文学语言的张力性质 ,以此认识文学作品中不同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语言的诗歌功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学性。只是由于文学性及其文学语境的存在 ,人们才能从众多的语言功能中划分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诗歌功能也才能在文学中得到突出 ,语言中的其他功能、语体也才会在文学中获得相对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性内涵研究中强调文类意识的必要性体现为:从文学性内涵研究指涉的对象而论,文类是基本对象;从文学性内涵研究的具体策略而论,文类是基本切入点;从文学性内涵研究的最终目的而论,文类是基本检验标准.在对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诗学为主要代表的文学性内涵观研究现状的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文学性内涵观,即文学性在于由新层次论产生的新张力论.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伦理(哲)学的关系是文学与伦理哲学本身以及文学(批评)家和伦理哲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古希腊文学批评家兼(伦理)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观体现了文学对伦理思想的关注,美国伦理哲学家纳斯邦认为伦理哲学与文学密不可分,英国批评家福斯特对小说"情节"的阐述以及美国批评家释诺尔对小说"叙事技术"的分析为我们重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文学的"文学性"提供了借鉴,中国学者聂珍钊教授在区分文学伦理学批评和伦理学时提出前者的本质特征是"虚拟化"——引发我们思考文学形式(文学性/美学特征)之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性。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解读文学作品的伦理内涵的同时,要重视文学本身的"文学性"——情节安排、结构设计、人物刻画、叙述视角和方式、意象与象征、张力、语言特色等,因为它们对表达伦理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反映伦理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往往既是伦理主题的表现形式,也是伦理主题的组成部分。反之,只强调内容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会陷入将文学沦为伦理哲学的"仆人"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张华 《文史哲》2006,5(6):75-82
现代性与文学性,应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两重基本尺度。近些年来,现代性视野已经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具体研究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够深入,还缺乏深邃精警的成果。要获得更大的突破,尚需加强对中国现代性历程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诸如现代性与民族性、现代性与阶级性、现代性与革命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在“文学性”的研究方面,亦仍存在不足,迄今为止,尚没有出现一部真正属于“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方面,也还缺乏更为充分的“文学性”观照,某些既有现代意识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应进一步努力的是既要从宏阔的人类历史进程出发,强化现代性的研究视野,又要立足于文学本身,坚守文学性的尺度。  相似文献   

12.
近代公共传媒中的晚清域外游记,在传播方式以及书写特质等方面均与现代报告文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为其一,晚清域外游记不仅登载于现代报刊杂志上,而且侧重于以纪实方式描述社会、传播信息;其二,晚清域外游记多指摘时事、传达意见,富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其三,登载于报刊的晚清域外游记,在行文方式上多采取比拟夸张、情感渲染等文学性手法,以达到煽动读者情绪、传播新知的目的;上述特质与现代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新闻性、纪实性、文学性)可谓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3.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概念之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生龙 《晋阳学刊》2005,(1):113-115
俄国形式主义顺应当时文学科学独立的吁求,提出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并借助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和胡塞尔现象学,从文学语言形式与日常实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上把文学性认定为陌生化.然而,对这一概念进行反思,我们认为,为了健全文学科学,发挥文学科学对象的真正功能,只有减少文学性的逻辑内涵,扩大它的逻辑外延,文学科学才有生存的可能,我们才不致对俄国形式主义抱愧.  相似文献   

14.
文学性与关怀意识:生态批评的旨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存环境的凸显,使其不断在文学中居于显要位置。于是,文学与环境(处所)、文学与地理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研究文学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批评,伴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跨学科气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勃兴。该批评倡导人的环境意识、地方感以及伦理关怀,主张把文学置入人类的生活世界中开掘文学与环境的全部意义,它是文学在当代的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新范式,整体性、系统论和生态智慧是它的显著特点,它可为以文学性为主导观念的传统批评注入新气象。重视文学在生态文本性、环境公正和公民道德上的作为则是生态批判的时代责任与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5.
张平和他的小说作为一种具有文学和社会双重意义的现象曾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评论文章对其小说的褒奖颇多,但也有不少评论家对其文学性提出质疑。本文认为,张平采用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他选择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最适合于他想要描写的题材内容的,也最大程度地达到了他想要的艺术效果。在张平的小说中,“直描”式写作与强烈的爱憎相交织,于平淡之中融入催人泪下的真情实感,而作家高超的叙事技巧更为其小说增添了让人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6.
田淑晶 《理论界》2014,(7):149-151
悖论是诗歌语言的菁华。诗歌中的悖论语言是如何构建的,其中是否存在某种基本模式,悖论的诗性功能依托怎样的语言机制,是悖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悖论区别于它者的基本规定性是针对一个陈述的判定中共存荒谬与真实两种相互矛盾的判定。判定依赖特定的话语系统。诗人通过不同话语系统的并置和转换创造了悖论。悖论的诗性功能源自不同话语系统转换和并置产生的否定和虚无。  相似文献   

17.
《路得记》是一篇简洁质朴而富有诗意的叙事作品,包含着多元的文本意义。尽管《路得记》书写文本背后呈现出的口述特点、牧歌风格、历史信息无不使其文类界定屡遭歧见,现有文本仍体现了这是一件经过多重书写的精致的文学艺术品。此外,《路得记》在不同语境的各种译本中解构其“原本”意义的同时,重构了读者对其文学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视觉文化时代,电视节目成为最具大众性的叙事文本。"文学性"植入使电视节目叙事更具吸引力。对事件的情节化处理、对视角的多种转换、对悬念的适度设置,电视节目叙事全面运用文学叙事策略,从而挤占了传统叙事文学的存在与发展空间;同时电视节目叙事又用叙事视角的大众化、叙事结构的平面化、叙事内容的世俗化消解了文学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文学性泛化"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