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希东 《社会科学》2012,(5):179-185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是文学经典构筑的文学的历史;文本细读与文学经典的发掘是夏志清文学史建构原则,这与汉学家普实克发生了冲突,其冲突既有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偏见,也是两种文学史建构谱系的对峙;夏志清文学史建构原则有其致命局限,但并不能掩盖其小说史的独特价值;无论是其文学史建构原则,还是其小说史文本,还有很多复杂问题供我们思考探析。  相似文献   

2.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这就有了两种“文学性”。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文学性”而不在文学,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评价。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问题,其文化冲动在于对历史文化派的否定;后来解构主义旧话重提,则与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完全合拍。解构主义重提“文学性”问题,倡导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只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梯级,它为文学研究向更高阶段和梯级的升迁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3.
"文学性"概念最早出现于俄国形式主义.他们把"文学性"看作是文学区别于其它的根本性因素,"文学性"是文学之为文学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现在,有些学者又重提"文学性",但是在具体使用中存在着把"文学性"等同于文学的一般属性和文学特征的情况,混淆了"文学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学性”概念最早出现于俄国形式主义。他们把“文学性”看作是文学区别于其它的根本性因素.“文学性“是文学之为文学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现在,有些学者又重提“文学性”,但是在具体使用中存在着把“文学性”等同于文学的一般属性和文学特征的情况,混淆了“文学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活跃的批评术语,"文学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指文学的自足性,与"纯文学"具有同构关系。进入90年代,"文学性"存在四重含义:一、文学的属性;二、"旁逸的文学性";三、"残余的文学性";四、文学审美特点。"文学性"作为一个批评术语本身并不具有严密性,其多重内涵出现的原因是:文学学科寻求独立性的理论"预演"与文学批评实践针对文学新现象开放"命名"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6.
黄永健 《晋阳学刊》2012,(1):115-123
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化研究浪潮的冲击下 ,当前的文学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研究的文学性被放逐 ,部分研究者对文学性产生质疑 ,认为文化研究必定代替文学研究。然而文化并非万能 ,它只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视域。对文学研究来讲 ,确立文学性是文学研究者应该始终坚守的学术立场 ,必须通过自我主体定位和价值重建来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数字媒介带来的中国文学转型需要有文学性的价值确证。电子数码技术对文学诗性的技术"祛魅"(disenchantment)和对艺术经典观念的消解,使传统的文学性理念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信息科技本身蕴含的科学诗意化境界、数码叙事对文学性的形态置换等,成就了文学性的建构方式。因而数字媒介下的文学性异变是一个解构与建构相统一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9.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概念之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生龙 《晋阳学刊》2005,(1):113-115
俄国形式主义顺应当时文学科学独立的吁求,提出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并借助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和胡塞尔现象学,从文学语言形式与日常实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上把文学性认定为陌生化.然而,对这一概念进行反思,我们认为,为了健全文学科学,发挥文学科学对象的真正功能,只有减少文学性的逻辑内涵,扩大它的逻辑外延,文学科学才有生存的可能,我们才不致对俄国形式主义抱愧.  相似文献   

10.
陈军 《学术论坛》2007,(10):154-157
在扫描当前围绕"文学性蔓延"争论的基础上,从"文学性蔓延"是否可能、是否仅仅为后现代景观以及"文学性蔓延"概念的定位等三方面进行了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理论家们不但解构了"文学",也曲解了"文学性"的原意。在重返审美的后理论时代背景下,有必要重构"文学性"。依据康德的"纯粹美"与"依存美",我们可以将"文学性"划分为"纯粹文学性"和"依存文学性",前者致力于研究文学的形式特性,后者致力于研究文学的内容特性。我们可以将"纯粹文学性"与"依存文学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坚守文学的人学本体论,以及文学内容与文学形式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而建构出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性"理论。  相似文献   

12.
张华 《文史哲》2006,5(6):75-82
现代性与文学性,应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两重基本尺度。近些年来,现代性视野已经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具体研究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够深入,还缺乏深邃精警的成果。要获得更大的突破,尚需加强对中国现代性历程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诸如现代性与民族性、现代性与阶级性、现代性与革命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在“文学性”的研究方面,亦仍存在不足,迄今为止,尚没有出现一部真正属于“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方面,也还缺乏更为充分的“文学性”观照,某些既有现代意识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应进一步努力的是既要从宏阔的人类历史进程出发,强化现代性的研究视野,又要立足于文学本身,坚守文学性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近代公共传媒中的晚清域外游记,在传播方式以及书写特质等方面均与现代报告文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为其一,晚清域外游记不仅登载于现代报刊杂志上,而且侧重于以纪实方式描述社会、传播信息;其二,晚清域外游记多指摘时事、传达意见,富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其三,登载于报刊的晚清域外游记,在行文方式上多采取比拟夸张、情感渲染等文学性手法,以达到煽动读者情绪、传播新知的目的;上述特质与现代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新闻性、纪实性、文学性)可谓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4.
文学性与关怀意识:生态批评的旨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存环境的凸显,使其不断在文学中居于显要位置。于是,文学与环境(处所)、文学与地理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研究文学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批评,伴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跨学科气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勃兴。该批评倡导人的环境意识、地方感以及伦理关怀,主张把文学置入人类的生活世界中开掘文学与环境的全部意义,它是文学在当代的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新范式,整体性、系统论和生态智慧是它的显著特点,它可为以文学性为主导观念的传统批评注入新气象。重视文学在生态文本性、环境公正和公民道德上的作为则是生态批判的时代责任与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5.
田淑晶 《理论界》2014,(7):149-151
悖论是诗歌语言的菁华。诗歌中的悖论语言是如何构建的,其中是否存在某种基本模式,悖论的诗性功能依托怎样的语言机制,是悖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悖论区别于它者的基本规定性是针对一个陈述的判定中共存荒谬与真实两种相互矛盾的判定。判定依赖特定的话语系统。诗人通过不同话语系统的并置和转换创造了悖论。悖论的诗性功能源自不同话语系统转换和并置产生的否定和虚无。  相似文献   

16.
《路得记》是一篇简洁质朴而富有诗意的叙事作品,包含着多元的文本意义。尽管《路得记》书写文本背后呈现出的口述特点、牧歌风格、历史信息无不使其文类界定屡遭歧见,现有文本仍体现了这是一件经过多重书写的精致的文学艺术品。此外,《路得记》在不同语境的各种译本中解构其“原本”意义的同时,重构了读者对其文学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张平和他的小说作为一种具有文学和社会双重意义的现象曾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评论文章对其小说的褒奖颇多,但也有不少评论家对其文学性提出质疑。本文认为,张平采用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他选择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最适合于他想要描写的题材内容的,也最大程度地达到了他想要的艺术效果。在张平的小说中,“直描”式写作与强烈的爱憎相交织,于平淡之中融入催人泪下的真情实感,而作家高超的叙事技巧更为其小说增添了让人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8.
视觉文化时代,电视节目成为最具大众性的叙事文本。"文学性"植入使电视节目叙事更具吸引力。对事件的情节化处理、对视角的多种转换、对悬念的适度设置,电视节目叙事全面运用文学叙事策略,从而挤占了传统叙事文学的存在与发展空间;同时电视节目叙事又用叙事视角的大众化、叙事结构的平面化、叙事内容的世俗化消解了文学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文学性泛化"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19.
余源培 《河北学刊》2013,33(1):128-132
新媒体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广的强势媒体,网络技术已构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政治斗争阵地。所谓对新媒体采取"价值中立"的主张是错误的,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更是不可取的,但应正确看待网络时代意识形态的"虚幻"化现象。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随着"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出而更加突出。搞好新媒体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地认识新媒体的特点。为此,要依靠全体人民,重视对社会心理的分析与研究,提高网民的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