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步伐进程的加快与地区经济差异扩大,发达地区农民将田地以签定合同或达成口头协议的方式租给落后地区农民耕种,出现了“代耕农”群体。由于与传统的租佃关系形成制度背景不同,产生了新型的农业租佃关系。本文分析了新型的农业租佃关系构成,与传统农业租佃关系进行了比较,并进一步对“新农村”建设中“租约”农民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是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编外农民”。通过开平长沙民强大队的“代耕农”现象,呈现其社会景况与社会贡献,透视其面临的入户、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与困境,剖析其生存困境的深层原因,提出“代耕农”问题与困境的制度性破解方略。希望社会各界对“代耕农”的出路予以关注和思考,妥善解决“代耕农”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各民族的迁徙流动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传统乡村社会的人口迁徙依附在土地之上,并以获取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资料为主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乡村之间的人口迁徙被由乡村到城市的“主流”迁徙模式所遮蔽。乡村之间的人口迁徙现象,是一种“离乡不离土”的社会样态,“以土为生”的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依然是主流,即没有离开土的范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珠三角地区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代耕农群体,这种典型的迁徙模式在移民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研究》一书以阳江苗族代耕农为案例,探讨当前乡村外来移民群体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问题。其核心观点认为,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村落社区的边界日益开放,乡村社会的土地和房屋大量向外流转,进而为外来移民群体定居异乡提供了机会。苗族代耕农群体在异乡定居的过程中,重新建构自身的生存空间与社会网络,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与当地社会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4.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实地调研,考察了珠三角地区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代耕农"的生存状况,发现不同时期流入的"代耕农"在流入方式、流入区域、产出销售、代耕合同签订、土地租金、收入状况、居住环境、人际交往、福利保障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也有所不同。据此认为,认知这些时代性差异,有利于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不同时期"代耕农"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以往关于农民维权的研究都忽略了维权本身的权利从何而来的问题。我们认为农民只有在具备乡村行政设置中的成员资格以及乡村伦理中的道德成员位置时,其维权行动才可能有效。文章通过对一个由特殊的群体——"代耕农"组成的村落,描述其村民从有成员资格到无成员资格的过程,在经验上补充了"依法抗争""以法抗争"等研究框架所忽略的维权状态——无法维权;在理论上,扩展了"合法性困境"的"所指"范围,并分析了由资本、基层政府以及地方权力所组成的多重支配系统,如何构成了"代耕农"的抗争困境。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县域内的农业机械化,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劳务经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3.劳动力流动提升了人力资本,孕育并诞生了一大批农民经纪人;4.流动让一个由"打工仔"建立起来的消费型城市快速发展;5.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自2005年以来,随着河南省农业税的全面减免、政府各项补贴的发放和逐渐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不断增加,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意愿,这势必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自愿、无忧地从农业和农村中永久性地转移出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进一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农民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以增加流动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可能性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二代”现象广受热议。收入的代际流动问题,实质是经济资源或经济地位的代际传承问题。作为社会收入代际流动程度的衡量指标,收入代际流动系数的正确测度是该领域实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现有文献的不足,通过构建一个合理的IV估计量分析框架,得到了代际流动系数的一致估计;并基于CHNS的调查数据测度了中国居民收入的代际流动系数,估计值为0.830,位于包含参数β真值的估计区间[0.615, 1.280]中。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认为:中国目前仍是一个收入代际流动性较低的社会,父辈收入水平对子辈的收入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中国要改善经济不平等的状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流动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流动,就能提高了两部门的生产规模,促进了两部门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分析,能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国家经济的波动通常会引发就业形势的变动,本文通过对384户农民工返乡后的流动关系调查,发现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显著因素有:家庭人均收入、未成年人数、村经济水平、村干部身份、农业收入比率、村创业资源、找工作难.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出显著因素有:打工累、国家支持力度、男性劳动力、流出地政府办事效率、国家总体经济形势.为此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生态系统“地形破碎、缺土、少水”和“灾害性气候多”的特征,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规模化经营效益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喀斯特地区农村生活贫困、城镇生活水平高和劳动力工资成本高,严重地阻碍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且具有循环累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利用江西省随机调查样本数据,选取多元Logit模型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区域选择的主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自身特征是影响其选择不同区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包括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性别以及健康状况等变量;农村劳动力家庭因素是抑制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特征中劳动力流动就业从事行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区域选择同样存在较大影响;而外出务工的主观评价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略小。  相似文献   

12.
城乡分治、二元对立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普遍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L镇进行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该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成效显著,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一个村庄进行调查,从分家的时间、分家时到场的人员、分家意见的权威性以及对分家认识的积极化趋势进行分析,"分家"现象有普遍化、简单化和分家评价的中性化趋势。与此相联系,代际关系也出现了从感情型向理性化,从"老一代为中心"向平等、"新一代为中心"方向的变化。家庭已经不是家庭成员资源配置的唯一场所,女性在家庭资源分配中的主导权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对于将束缚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解放出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出现了乡村发展资源匮乏、传统乡村结构的延续和乡村秩序失衡的困境,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实现由人口流动到土地流转的体制创新,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的跳跃,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本位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以降,一批翻译西方概念的汉字新术语应运而生,其间多有成功之作,却也有失当的案例。有些本是内涵明确而稳定的古汉语词,在借以对译西方概念的过程中,既抛弃了该词的汉语古义,也未与西义确切对应,又不能从词形推导出新义。经济、形而上学便是两个使用频率甚高的误植译词。今天我们有必要追踪误植发生的轨迹,探讨其在何种历史的及文化的背景下失足,以便总结教训,利于当下及今后中外术语对译的健康展开。此一梳理、辨析工作,当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劳动人口,也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增长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多种模式,选择适宜当地的模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使用1995—2008年数据,研究广东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高等教育投资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高等教育投资增加1%,GDP上升0.25%,但高等教育投资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积极促进了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短期而言,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长期而言,高等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升农民工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在农民工就业和增收中作用显著。城乡差距、剩余劳动力多等是转移的主要原因,阳光工程培训是提升转移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培训中存在就业后离职率高、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因此,应当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已就业人员的工作稳定性,发挥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师资力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农村亦是如此。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速度。理论上讲,农村资金短缺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弱化使其"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丧失,进而诱发民间非法融资的滋生,农村资金短缺和民间金融的发展制约地方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实证检验表明农村金融服务程度与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正相关。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文章立足多元解纷机制,研究城乡居民对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差异。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广东省惠州市的城乡居民纠纷类型和解决纠纷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从而分析城乡居民解纷方式选择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该地区多元解纷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