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具有《诗经》农事诗中那种“劳者歌其事”的真情实感,而且倾注了诗人对人生的一种独特审美情趣。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名山文化是诗歌意象的重要来源。庐山是山水结合得最默契的中国名山,又是最早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江南名山之一,它的美在不断被发现的同时也培育了诗人的审美情怀。庐山独特的自然风物以及由此生发的人文物事是构成庐山诗歌意象的基本元素。从诗人直觉式思维方式看,它们是心物交感的起点,是诗人感物兴情的触媒;而从反省式的运思途径看,它们又是诗人观物取象的直接对应物,是假象见意的最终依托。这些自然物象或人文形象有的逐渐凝固为一种集体记忆,有的则呈现出历史的层积性,但都被诗人即时的情思激活,充当鲜活的性情载体,由此而成为诗歌意象。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对生命本真的重视,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对审美自由的追寻,是庐山诗歌意象的独特意味,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诗人笔下,庐山常作为城市缺陷的理想参照,作为解救都市人精神困境的世外桃源。这些,都是江南地域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从“意象”看中英诗歌交流李星亮,刘保安意象(image)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物象)的有机融合。意象派(Imagists)是20世纪初一些英美诗人在伦敦组成的文学诗派。...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意识里,自然是真实、朴素、自在、自足的,又是宽容、丰富的。自然是人类思维的比照对象,又是人类表达的象喻。自然与人在人类的生命美学意识中,具有丰富的可比性,因此诗人在诗中就信手拈出各种自然物象,来表达对自然或自身之清与真、静与闲、深与疏、孤与独等种种审美品质的体验或追求。  相似文献   

5.
野兽以其威猛的形象作为审美对象,往往为诗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曾卓的《铁栏与火》、穆旦的《野兽》和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虎》以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等"野兽"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虎"、"豹"等主导意象及与之相对应的铁栏、观众意象的描绘和组合,寄寓了对社会、人生、自然的主观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由此,这种"野兽"意象的力量之美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开阔性。  相似文献   

6.
对人生短暂、生命易逝的咏叹是古代诗人经常抒写的主题 ,陶渊明对生死的关注和思考则与以往的诗人不同 ,他以自然的态度对待生 ,以寂然的态度对待死 ,用委运任化的思想化解了对生死的矛盾困惑 ,从而为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构建了一种回归自然、审美地享受平凡人生的崭新的生活方式———诗意的田园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野兽以其威猛的形象作为审美对象,往往为诗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曾卓的<铁栏与火>、穆旦的<野兽>和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虎>以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等"野兽"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虎"、"豹"等主导意象及与之相对应的铁栏、观众意象的描绘和组合,寄寓了对社会、人生、自然的主观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由此,这种"野兽"意象的力量之美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开阔性.  相似文献   

8.
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诗歌长于将具体物象上升而人格化为某种较为固定的审美意象,这在唐代的送别诗中尤其明显,唐代送别诗中的青草、白云、明月、雨珠等自然意象,被诗人人格化后而具有了与送别相关的文化内涵.青草萋萋满别情,白云飘飘寓离思,明月浩浩如离心,雨珠滴滴似离愁,物我融为一体,提升了送别诗的深厚韵味和丰富蕴含.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江河"作为普通物象,经过历代诗人不断地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源远流长的"江河"意象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崇拜与个人离愁的抒怀,滚滚东去的"江河"意象体现着雄浑劲健的壮美与逝者如斯的哀愁,惊涛骇浪与清澈澄明的"江河"意象分别喻指动荡浑浊的世道与宁静纯洁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对写意花鸟画审美特质的思考韩昌力,李春霞物象作为一种自然形成,展示了宇宙生命运动的结果,它具有严谨的规律性同时又具有偶然成因的双重性,其自身仅是客观的屈从与适应,而非灵性的选择。绘画艺术作为主体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是理性、情感借助于物象的某一特征而得...  相似文献   

11.
论唐诗的时间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唐诗的时间描写李晖如果说,世间一切物质都在时间中运动,一切物质运动都带着时间形式,那么,进入诗歌的审美对象,也都自然不能与时间剥离。况且,诗歌本来就是人生感受的抒发,而人生则基于生命的时间存在。当诗人将人生感受作审美揭示时,当然对时间最为敏感。在此...  相似文献   

12.
松树是西域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松树的自然生长环境体现出诗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环境;松树坚韧的品格体现出其高洁的品性,正是诗人人格的真实写照;对松树的赞美体现出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松树意象传达出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以意象为核心的语言艺术 ,无论是中国诗人还是英美诗人都把营造意象作为诗歌创作的焦点。然而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和自然环境的差异 ,诗人对“自然”意象的描写便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寄寓是苏轼对人生在世状态的思考。从空间维度上,他提出“吾生如寄耳”,人只是寄寓天地间,一生漂泊;从时间维度上,他提出“人间如梦”,人生如同一场梦境,转瞬即逝。不过,他并未沉沦,而是通过自然审美生发出寄寓之道——齐同“寄”与“归”,认山水最佳处为家;齐同“梦”与“觉”,化如梦人生为审美人生。苏轼的自然审美不是以自己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主客对立式观照,而是生发出注重自在自得的“寓意于物”的这种自然审美模式。从寄寓之道的角度探讨苏轼的自然审美,能够使自然审美超越审美对象的意义而获得生存哲学的意义,从而深化当代自然美学。  相似文献   

15.
昌耀与惠特曼是中外诗歌史上成绩斐然的两位诗人,相近的生存状态与人生遭遇使得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类似的精神气质。他们的诗都是经过个体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体现了独特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也是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融入了个体的人格和情趣。通过对他们诗歌文本的比较分析,能够解读出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的精神特质、审美意象以及诗体风格方面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颜色釉发色的形态与自然物象的形态存在着模糊、内隐的对应关系.把颜色釉发色形态与自然物象结构的对应关系提炼为具有视觉和审美价值的图像,回归材料、语言、形式与自我的探索之路是有价值的创新.本文以陶瓷艺术的创新实践为基础,深入个体的经验领域,把颜色釉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性介质,考察创造者的人格特征、认知过程,并提出这一领域的创新构想,以期对创造者的创造力进行多维度描述.  相似文献   

17.
意象如是说——诗学笔记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人们对于诗歌本性及其创作要义曾经作过诸家纷如的界说,但在诗人那里,他必须依赖他的审美直觉,依赖直觉和心智向物象的拥抱与迫近,否则他永远没法投入艺术创造。在我看来,既然诗并不陈述任何可资论证的东西,既然诗并不提供任何关于事件过程的知识,既然诗也并不抽象出任何理性思维所需要的概念,那么,诗人与艺术家总要选择诗本身所展示的一个自然起点——我们可以确认它为“意象”,流行的英译即image。  相似文献   

18.
李颀拜谒名僧,栖息寺庙,熟悉《楞伽经》、《法华经》。其诗作包含佛教思想因素,追求空寂清净、忘却名利色相的境界。诗人在咏叹佛门物象的诗歌中,化用《法华经》物象譬喻的方法阐述己见,把佛门物象作为捕捉诗兴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舒克斌 《船山学刊》2007,63(1):54-56
庄子超越现实虚构了一个自由自在、无为无不为的“道”作为自然本体,而人生、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道通合一”、与“道”同游的“逍遥游”境界。“道”成了庄子审美理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郭象玄学"物各自造"将本体与现象统一于"物",使得人们摆脱了形而上的运思困扰,物物无碍、事事无碍的自由兴现成为可能,山水景物为物象之自然已然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之中。郭象玄学高标"放浪形骸"、"情寄八方",将士大夫从繁琐的经学束缚中彻底释放出来,带来了个性主义的高扬,士人的山水游赏、朝隐一时蔚然成风,为山水诗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水诗的兴起得益于山水摆脱功利的审美目的之后与个体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契合,而郭象玄学无疑从这两层方面完满地勾画出了山水诗之所以兴起的文化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