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朝建立后,江南的太湖流域迅速恢复生产,成为文人向往的乐土。经济的发展为文人提供了生活上的保证与交通的便利,文化的兴盛、富绅的赞助及杰出文人的个人魅力吸引着大批文人前来,宽松的政治环境也令他们能够自由抒发情性。太湖流域由此成为全国绘画的中心,中国文人画也发展到一个高峰。这一发展趋势对明清画坛亦有肇始之功。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士大夫和妓女作为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背景,同时也存在着相同的困惑,从而他们在人生价值和情感需求上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互济。这种互济贯穿于他们的交往中,成为他们人生轨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这种互济又是不平等的。  相似文献   

3.
豫让和兰斯洛特是生活在两个不同国度的英雄,他们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属于同一社会阶层,有着相似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和人生价值观,却又都在不同的因素下背负仇恨走向了人生的毁灭,而这背后有着异国复仇文化所显示出的民族特性、人生价值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原因.  相似文献   

4.
城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0世纪80年代末黄希庭教授修订过的“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量表”对437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和人生价值手段上的选择总体来说是一致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大学生在人生价值手段上的差异大于在人生价值目标上的差异;乡镇、农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取向强于城市大学生;乡镇、农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强于城市大学生;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富于冒险、创新精神,而乡镇和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更加循规蹈矩、遵守规范。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5.
清治初期,台湾文坛主要为大陆赴台文人所占据,大陆赴台文人创作的诗文大多为赏奇好异之作,缺乏真正扎根台湾本土、关切台湾社会生活的作品。乾隆年间,台湾首批本土文人成长起来,逐渐改变了这一局面,作品整体呈现出与大陆去台文人明显不同的特点:不再停留于台湾地理、山川、气候等生活表层,而是开始体察民情,反映民生时弊与社会矛盾。他们的创作具有承前启后之效,促成了台湾古典文学发展的转向。郑用锡便是这批本土文人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绝大多数收录于《北郭园诗钞》,体现出民族性与本土化相交融的特点,在台湾区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唐制诰多由文人撰写,与文人的政治生活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制诰可能成为文人的政治斗争工具,也会影响文人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文人以参与制诰的草拟为荣,重视制诰对自己的评价。元稹、白居易都曾参与制诰的草拟,将制诰收入文集。针对当时制诰的缺点,元、白二人对制诰提出改革。他们的制诰内容真实、形式自由,摆脱了先前制诰形式和内容上的缺点,并具有制诰少有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7.
清初大多数贰臣文人无论是诗文中,还是政治活动、生活方式上都表现出愧疚自赎心态。南北贰臣文人的这种心态在呈现方式上或显或隐,有较大差异;主要由三个因素造成:与满洲地区的地理亲缘和李自成政权影响程度不同造成南北贰臣文人分布有差;清政府采取尊满抑汉的政策和党争中南北势力的消长;两者文人内在道德追求与外在社会舆论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咸通十哲的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展现了唐末兵连祸结、帝王文人播迁漂寓、民生哀艰的末世景象,以及文人的独特境况.这一时期的一般文人,其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日益下降.家境出身低微贫寒者,人生出路更为狭窄单一,科举道路更加艰难险恶.因此这一时期的文人气局志向不高,自卑、自贱、自疑,时尔有之,他们常是悲凄愁苦、精神萎弱,以致失路绝望,其笔下呈现出的多是末世的面影风貌.  相似文献   

9.
印度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 ,与中国儒道思想经过矛盾磨合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人的精神生活。而作为中国佛教的禅在人生价值、思维方式等方面对文人的精神及艺术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特别体现于王维的充满禅境的诗歌和苏轼随缘任运进退裕如的人生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西方在宗教安慰中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不同,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以建功立业达到对死亡的超越。悲秋文学以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苦难为核心,以忧惧生命短暂为外在形式表达了古代文人的生命观,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价值观念对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元代文人集团,突出的是诗社和书会。这两大文人集团都是元代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土壤培育的产物。但二者在组织形式、成员构成、性质功用、价值取向和创作成就上均大不相同。诗社成员面对时代巨变,总体上持自我封闭、消极退避的心态,始终未能超越传统价值观念的樊篱,未能迈出文人生活的狭小圈子,因而在创作上多是模拟前人,成就不大。书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则表现为多元化的特点,他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交汇点上,能从僵化封闭的传统价值体系所构建的狭小精神空间中解放出来,在与下层人民的结合中,共同创造了元杂剧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2.
文人结社图是文人社团活动的产物,在明清的江南尤为兴盛,其兴盛原因与历来文会传统、社员留名于世的思想有关.另外,江南地区众多杰出的画师也为之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文人结社图有单人肖像图和群体肖像图两种,而以后者为主要形式.善于突出人物个性,人物神态丰富多样而又和谐统一,以及表现方式带有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是文人结社图的三大特点.文人结社图记载盛事,扬播风雅,对于提升结社活动的风雅品位、认识社团的组成格局以及解读多文化融合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对于揭示其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以1930年前后的文人为例,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人、海派文人等各类文人群体对于"汽车"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汽车"意识实际上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诉求,表明中国文人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斗争、文明改造和艺术诉求这三个方面各有倚重。  相似文献   

14.
明代永乐时期,有一围绕在东宫太子周围的文人群体,他们表现出与占主流地位的台阁文风不同的文学兴趣与审美追求,王汝玉可算是此群体中最主要的文人之一.有关王汝玉的史料较少,但根据<明史>、一些诗话及<青城山人集>等可大致看出其生平思想的轨迹,王汝玉的诗文创作多表述的自已隐居生活和入仕后企慕隐居生活的诗歌及题画之作等,讲究诗法,注意诗文的审美性,于此也可窥测东宫文人群体与台阁文人所存在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的现象表明:不同时代的杰出诗人往往在生活际遇,思想感情等方面有很相似的一面,在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地方,人们常言“异代可同调”,此之谓也。生活在汉魏之交的曹植与战国后期的屈原,虽然相隔五百多个春秋,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但两位诗人却有着相同的人生悲剧命运。他们都出生于贵族,具有超凡的才华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都曾一度被统治者所重视,有过一段顺心惬意的经历,而后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两种不同类型,茶饮与园林在许多层面都有共通之处.古代文人的饮茶生活对园林空间的构筑与功能带来直接影响.本文从晚明江南文人的尚茶之风入手,以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的茶书、文人小品、日记为据,分析了长物集群的晚明文人市隐生活中,普遍的尚茶之风对于文人园林的物质空间、园居活动及精神意趣的作用与影响,揭示了晚明文人茶文化与园林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7.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道士、学者和文学家,他的学识、品行、风度等对文学的影响丰富而深刻:陶弘景作为道教宗师,通过与当时文人的交往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他所流传的著作特别是搜集整理的道教经典《真诰》在后代文人中广泛流传,成为他们创作取材的重要源泉;由他所开创的道教上清派茅山宗对后世文人生活与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国家分裂的时期,在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文人们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面对政局的纷乱,文人们就有了不同的选择,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从困厄文人与政治的关系维度考察,可以把他们分为政治型困厄文人、隐逸型困厄文人和矛盾型困厄文人。  相似文献   

19.
唐大和初至会昌年间,在东都洛阳形成一个以白居易为核心的文人群体,他们交游频繁,诗酒狂放,追步中隐,在生活情趣与创作方面,都表现出闲适的特点。论文试从当时官僚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职官、园林、洛阳地域个性几方面,分析这一文坛现象之所以在洛阳出现,主要是时代、政治、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统治者的积极倡导下愈演愈烈,文人对科考做官趋之若鹜,在文学史上频繁出现专门的科举小说。其中,《醉醒石》颇具生活气息,旨在揭世道倡伦理,作者将科举制度和士人的真实状态及自身看法都反映在小说里,笔下的文人秀才也更加贴近生活。他们大多生活窘迫,却对科考和情义十分重视,展现着儒家士子科举制度下最真实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