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际法的输入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晚清外交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它适应了当时中国对外交知识的渴求,改变了晚清官员不悉西例的状况,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确立和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极大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曾纪泽是在近代早期出洋官员中高度重视国际法的清朝官员之一。在弱国外交的背景下,他试图以国际法为依据,更正不平等条款,收回国家主权。他直接参与了中俄伊犁交涉、中法越南问题交涉等重大外交事件,并以国际法为依据,在外交活动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他的这些努力,对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蓉是晚清时期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在湘系集团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诸多领域里的重要建树,决定了刘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对140年来刘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考察,从五个方面对研究者的主要观点作了述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以期推动刘蓉以及晚清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书籍史、阅读史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王宪明、王天根、赖建诚、张仲民、田涛等对严复的《社会通诠》、《天演论》、《原富》等译著以及晚清卫生、国际法书籍的解读,台湾学者潘光哲发表  相似文献   

5.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之际,东西方列强不时非法勘测、侵扰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严重威胁中国海权。在与列强斗争的过程中,晚清政府的地方政府官员运用国际法中的有关规定与列强交涉,最终收复了被日本占领的东沙岛主权,并向国际社会宣示对西沙群岛的所有权。与此同时,晚清政府根据国际公法和各国的海上实践,提出了"水界"区、渔业区等海域主张,以捍卫中国南海权益。晚清政府维护东沙、西沙群岛的一切措施,都符合近代国际法的"自护之权"以及"条约"确定的领土界限和领土所有权等准则。晚清政府维护海权之举,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在目前中国的外交斗争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践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外交政策及其相应国际法需要而提出的新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形成的演进过程,拥有丰富的国际法内涵,对研究当下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与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国际法治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基于其内涵和特征,完整、系统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制度创新的内容主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的关系,国际法调整对象的拓展及国际法体系的价值次序与平衡等理论,以及和平安全的国际法、开放共赢的国际法、包容互鉴的国际法、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推进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7年8月6-8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晚清的政治制度改革、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晚清财政与金融、晚清文化与人物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国际公法,实现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夙愿。至此,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认识西方。引入和学习近代国际法,最终依照国际惯例派遣常驻外国使节,成为晚清外交由传统迈向近代的重要一步。国际法的输入及传播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今文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对晚清诗学的影响是双重的,它不仅具有一般学术法则对诗学发展的规约性,而且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决定了晚清诗学的发展演变。从发生学上来讲,"今文学"的兴盛与晚清诗学的演变往往表现出同构对应、共振同行的关系。晚清诗学演变在诗学生态、诗学主体、诗学行为、诗学接受、诗学价值等层面都与"今文学"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而且,晚清相关诗学家与诗派的诗学演变也体现出与"今文学"发展较为相似的对应性进程。  相似文献   

10.
晚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此永远地改变了。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晚清时期国际法的引进和被接受对于中国的国际视角的改变有着特殊意义。解读这段历史,可以理解中国何以成为国际"大家庭"中一员,以及这个进程何以改变中国人对待"自我"和"他者"之间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驻外公使之一的曾纪泽通过对近代国际法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运用国际法与西方国家进行外交事务上的交涉和谈判,虽然在本质上不能改变晚清政府外交上的弱势地位,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维护“君主私利”的封建法律,追求以“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正义法律,超越了以礼治为核心的“尊君”的法律思想。明末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现代化因素和政治环境的改变是该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外在因素,明末清初思想家价值观念的转变是该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内在根源。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清末国内外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清王朝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西方一些先进制度,其中包括西方近代的邮政制度。清末开始的邮政国有化的推行和管理邮政事务专门机构的出现,推动了中国邮政近代化进程。到民国时期,实现了邮政统一,并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4.
礼法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话语之一。政治文明中有关礼法关系的讨论,乃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巨擘,学界对其礼法之辨的精彩阐释却多有忽视。以礼法之辨为视角审视王夫之的法治观主要涵盖如下几个层面:“法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刑以佐礼”;“守义礼为法而乃以成正而无缺”,表现出王夫之在政治哲学方面重礼治轻法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晚清军事变革与德国军事技术有很大关系。本文在回顾晚清政府向德国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的动态历程后,评估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02年开始的十年内,晚清政治高层围绕着刑律修订的不同意见而爆发了激烈的“礼法之争”.时逢资政院成立,杨度以宪政编查馆特派员身份将新刑律按程序提交资政院审议,并作了长篇发言,内容涉及新旧刑律的区别,以及改颁新律的意义,其发言暗含对礼教的批判,从而正式将礼法争论的场所转移到了资政院内进行.通过审视杨度在资政院的这一发言,可以对研究晚清礼法之争作一个侧面的补充,同时也对立法过程中传统的扬弃问题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子学是我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着自身的坚韧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连绵反复,不断自我重生。随着清朝乾嘉年间朴学的兴起,明朝与清初以儒家理学为中心的研究格局被突破,在校勘学与训诂学的带动下,产生了子学文本的考证与初步的诸子个人义理研究。子学在中国近代改良革新运动与民主革命思潮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清末子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主要通过界定清末子学的含义、分析清末子学研究的类型与特点、厘清清末子学研究的三个阶段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中旬在广州举行。这是首次以十三行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的研究更加广泛,十三行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更加深入,行商及人物研究更加细致,十三行商馆区及历史地理研究有所突破,十三行与文物艺术的研究更加丰富,十三行研究社会层面有所拓展,文献研究有所加强,等等。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进行了法制改革,清末的法制改革促使中国的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在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奠定了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