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元尚 《北京纪事》2010,(2):95-97
收藏投资总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收入,本无可厚非;可是一旦陷入贪多的境地,有时往往无法自拔。谁不想在古玩收藏市场上捡漏儿?谁不想过把发财的瘾?说残酷点儿:您得有那财运。  相似文献   

2.
钱理群在南师附中的演讲《我的教师梦》最后一句话是引用他上世纪90年代学生信中的话:“钱老师,我们非常喜欢你的课,我们所有同学都喜欢你的课,你的课显示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告诉我们人可以那样生活,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教学当作一种生命,一种充满理想的人可以那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元尚 《北京纪事》2009,(8):91-94
喜欢收藏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专题收藏,另一种是凭自己的爱好收藏,喜欢什么就藏什么,没有一定之规。秦东苑就属于后者。这和他性格有关,他打小就是个见异思迁的人,什么东西看着好,兴趣马上就转移过去,几十年来的生活,用他的话说,是一路丰富,一路快乐。  相似文献   

4.
王金昌 《北京纪事》2011,(11):20-21
80年代至90年代初,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对文物资科进行电脑检索,管理人员弃掉了一批他们认为没时代价值的文字资料。如果从收藏研究角度看,文字资料性文物信息量更大更直接更准确。我就在那时转入了资料收藏。历史是由千千万万个体生活共同构筑的画卷,每一个个体生活的真实记录都是构成历史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5.
民间     
雪小禅 《可乐》2011,(8):63-63
喜欢民间这两个字。咬在嘴里,绵软柔长。是小火炖的骨头汤,不怕时间长,一点一滴,把所有滋味全渗到汤里。 民间的东西,带着地气。 收藏了两本老照片,黑白,是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带着那个年代的味道——行走在乡间的传教士、街头剃头的师傅、出殡的队伍、  相似文献   

6.
石康 《社区》2008,(14):62-62
20世纪60年代的人都经历过那种所谓的“慢生活”,就拿吃饭这件事儿来说,除了亲自去养猪种粮食种菜,几乎其他的所有事儿都得自己来,要是讲给80年代人,估计听起来像是古代生活。  相似文献   

7.
康良 《北京纪事》2011,(10):72-74
其实,张学智并不认为自己“轴”。他这样总结他们那一代:生下来就挨饿,上学不上课,一毕业就失业。他曾经是一位典型的待业青年,和过泥、搬过砖,还在工人武术队有过零星的演出。他也有过一阵闲暇的时光,穿着自制的喇叭裤,扛着半导体、听着邓丽君,缓缓走过80年代。  相似文献   

8.
1978年的夏天,受一位喜爱书法的同事影响,我也开始临摹字帖,同时开始喜欢上了欣赏名家书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先后收藏了萧劳、刘宗继、孙天牧、刘凌沧、任率英等当代书画名家的作品,并和他们有了一些交往。其中很多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9.
郭长祥 《北京纪事》2016,(12):109-112
刘涛,中等个儿,稍胖,大前额,圆脸庞、圆眼睛,一口纯正的京腔,他将自己的愉悦都凝聚在收藏中,他说,"收藏是我的第二生命." 刘涛的兴趣广泛、爱好很多,让人惊叹的还是他的收藏.从小他就喜欢收集烟盒、火柴盒、糖纸什么的,长大后他爱上了收藏.  相似文献   

10.
李明 《北京纪事》2010,(9):108-109
这位四合院里降生,胡同里长大,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三爷”,因为他上边还有两个哥哥。艺术圈里的朋友们都称他明智先生(这可是他的学名)。提起他的人物画,功力可不浅。自幼爱买小人书(就是连环画)边看边学画人物,上学时,也喜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动态,课间时也画上几笔,70年代还到艺术院校进修过。近些年,他因身体不佳,静下心来追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四合院的生活,以及日常身边的事儿、老胡同中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1.
徐蕊 《21世纪》2010,(6):64-64
靠着自拍影片传到网上,竟然也可以赚进大把钞票,美国一对姐妹花喜欢"血拼"购物,她们在网络上自拍短片大秀战利品,没想到因为长相甜美、口才灵活,短片在短时间内吸引7500万人次点阅,每年靠着广告收入还可以进账7万英镑,而且引发网络潮流。  相似文献   

12.
有兄弟3人,他们共同的爱好是收藏珍品。老大喜欢收藏古玩,老二喜欢收藏邮票,老三喜欢收藏书籍。他们家有一个很大的玻璃柜,大家都把珍品放在柜中共同欣赏。这个柜的钥匙放在一只很精致的小铁箱中,小铁箱藏在一个十分秘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喜欢读书     
兰梦凝痕 《社区》2008,(20):58-58
喜欢读书,由来已久。 如果没有记错,身平读的第一本书应该是在六岁那年。尚不识字,捧着一本叫《新方世玉》的小人书,也不知道正反,就靠着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自以为是,装模作样的读着。后来被正在睡觉的父亲听见。也许觉得我还算是个可塑造的孩子,于是就开始教我认很多的字,并将我送进了学校。于是我便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  相似文献   

14.
儿媳的相册     
朱厚铭 《老友》2012,(12):40-40
我的大儿媳付玲自小喜欢照相,也懂得收藏相册。她在参加工作后的10年里.就已收藏了6本厚厚的大相册。这一本本相册,一帧帧照片,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它们还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90年代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首次进入主流批评视野的重要历史时期。读者大众普遍喜欢阅读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但批评界却有三种不同意见,褒贬不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诗歌标准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鞠荣显 《老友》2011,(11):44-44
国画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我国老百姓喜欢的收藏品种。国画收藏门槛并不高,去书画市场二三十元就可以买一件。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画就不值钱,一样能为厅堂添色增光。但是要真正用来投资收藏,还是要讲究一些窍门。  相似文献   

17.
王献唐为抢救祖国文化遗产做出的贡献王宽,丁戈晋已故著名现代学者王献唐先生系山东省日照市人。先生的一生是热爱书籍与文物的一生;同时也是保护、收藏与整理古籍和文物的一生;因而也充分表现出了他是热爱祖国的一生。1先生自小喜欢读书、聚书,用他自己1930年写...  相似文献   

18.
想念的翅膀     
喜欢一个人的旅行,也喜欢在不同去处,寄几张当地的风光明信片给自己和心里惦念的明友.游历归来,会刚好看到信箱里躺着的那张卡片,拿起来看卡片上的某处风光.似将刚刚过去的旅行的快乐,又重新温习一遍。然后将卡片仔细收藏,休息调整,又开始计划着下一次的旅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伟大的革命作家茅盾,毕生致力于中国新文化运动,不仅是著名的小说家、文艺评论家,同时还是我国神话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茅盾从事神话研究,始于本世纪的二十年代中期,虽为业余进行,却有卓越的成就。正加他在《几句旧话》中所说:“往往奔波竟日以后,还不觉得疲倦,还想做一点自己兴味所在的事。于是我就研究中国神话。这和我白天的所忙,好象有‘天渊之隔’,可是我觉得这也是调换心力的一法。”正因为如此,他陆续地写出了不少神话研究的文章,成为我国神话学研究领域较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茅盾的第一篇神话论文:是一九二五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中国神话研究》,同年他又开始介绍北欧神话和希腊神话,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儿童世界》上连载。  相似文献   

20.
书中日月长     
胡洪侠 《社区》2014,(35):13-13
书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阳,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月亮。这样一想,我们就很容易分清两类读书人。将书籍当做太阳的人。大都在白天读书。他们希望有了书的照耀,生存道路上的艰难可以像冰一样迅速融化,前进的障碍、陷阱可以一一跃过或者躲开。有了书的帮助,他们能看见自己想看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明白自己还想看什么,还想要什么。他们歌颂太阳。只是因为太阳给他们光明;他们喜欢书籍,只是因为书籍帮他们走路。太阳不是闲来无事挂在天上玩的.白天读书的人也不大会读闲书或无用的书。他们只要阳光,只要书中有用的东西。不如此,就感到自己年华虚度。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