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大致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纂的具有百科性质的书目,其采取了以叉类聚的编排方式,重在对词义的实际使用状态进行诠释,是对语义场理论的不自觉的实践与运用.要深入了解<尔雅>全书的价值,必须研究这些义位形成的系统,即<尔雅>全篇的语义场.文章借鉴现代语叉场理论,以<尔雅·释地>为例来分析其语义系统,以探求<尔雅>语义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凤兰 《兰州学刊》2008,(3):198-201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大致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纂的具有百科性质的书目,其采取了以义类聚的编排方式,重在对词义的实际使用状态进行诠释,是对语义场理论的不自觉的实践与运用。要深入了解《尔雅》全书的价值.必须研究这些义位形成的系统,即《尔雅》全篇的语义场。文章借鉴现代语义场理论,以《尔雅·释地》为例来分析其语义系统,以探求《尔雅》语义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被黄侃盛赞为魁儒的陈汉章,一生治学贯通经史子集,著述宏富而流布有限,多种稿本未整理.其<尔雅学讲义>稿本三卷,上卷论<尔雅>名义、撰人、兴废以及与<说文>的表里关系,中卷、下卷分说<尔雅>自<释诂>至<释畜>各篇,可谓近代研究<尔雅>最早的专著,在雅学研究史上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尔雅音训》是由民国著名训诂学家黄侃笺识、其侄黄焯教授编次出版的一部训诂《尔雅》的著作。是书多以声音贯穿训诂,在古汉语植物释名中多有创获。但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过于注重声音而轻视意义,更无视植物性征的描写,故植物释名每每出现讹说曲解之误。在以古音通训诂进行植物释名时存在曲解名称词义、滥用声转、失考或误考源义素等错误方法。  相似文献   

5.
邵晋涵是金石学行家,重视金石碑刻的搜集和研究,并有意识将金石文字材料运用于<尔雅>的训诂实践.其<尔雅正义>一书计50处引用金石材料,内容涉及校勘经注,训释词语,考索典制,提供异文.在材料甄选上他尊崇金石,但不盲从.他采用的传世文献与文物综合释证方法,开启了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各部典籍中都大量引用《诗》,这种现象反映出《诗》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作用及其品质特性都从不同方面受到儒家的体认和关注,儒家学派的引《诗》、用《诗》奠定了《诗》走向经学的基础。这同时说明,一部伟大文化经典的地位与影响的确立,绝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还有赖于当时以及后世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倡导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谢美英 《社会科学战线》2006,143(5):274-276
在中国古代的空间观中,“天圆地方”观和“一点四方”观是两个基本的观点。《尔雅》为探讨这两种观点的成因和发展提供了启示:“天圆地方”观和“一点四方”观是宇宙秩序化的集中表现;“天圆地方”观,不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文化与政治上的概念;“天圆地方”观和“一点四方”观在日常生活和民俗信仰中得到不断巩固。  相似文献   

8.
<郭店简>道家从抽象和规定的"人"走向了个体的人.儒家君、臣、民"缁衣"的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说被赋予新的内容,"缁衣"成了符号;提出了"公利"理性作为历史评判标准;还在逻辑背景下提出了人性论;并对儒家道德范畴问的关系作逻辑阐述,有人的主体世界的核心"性"、人性与教育、道德系统.凡此,都表明<郭店简>的主旨所在是先秦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文化记录.  相似文献   

9.
房瑞丽 《北方论丛》2012,(1):121-124
相对于齐《诗》、鲁《诗》,《韩诗外传》保存完整。《韩诗外传》的引《诗》与《左传》引《诗》取义、孔门诗教、孟子以意逆志说、《荀子》用《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韩诗外传》的解《诗》与先秦传《诗》方式一脉相承,直接承继先秦《诗》学精神而来。  相似文献   

10.
杨薇 《江汉论坛》2005,(6):139-142
一种学科的形成,往往有赖于本学科长期的实践,以及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文献是记录一个学科的实践、方法和理论的载体,特别是关涉到某一学科的系列文献,更能清晰地展示一个学科由萌芽、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文献是某一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实践者,又是对具体实践进行总结的完成者。《尔雅》注本文献在《尔雅》的传承过程中,针对《尔雅》这部典籍的文词、体例、旧注等方面进行解释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文献系列。训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书面语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如果将历代《尔雅》注本文献串起来,会发现它们不仅呈现了一部《尔雅》文献的流传史,而且还粗略地勾画了训诂学学科的形成历史。  相似文献   

11.
谢美英 《殷都学刊》2007,(4):137-141
《尔雅·释亲》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和"总表",收集了反映古代家族关系的亲属称谓100个,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亲属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笔者不揣谫陋,拟从亲属关系分类及所释词范围特点、亲属称谓词的释义体例、特殊词的细论三个方面探讨《尔雅·释亲》凸显出的当时妇女地位:以"男性本位"为主导,为人母者地位最高,为人妻(妾)者地位最低,为人女者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中不仅体现了先秦儒家对旅行的客观限制即"命"的领域的关注,更体现了先秦儒家对旅行者自觉主宰即"义"的领域的强调。在先秦儒家旅游文化的"义命观"中,旅行者之主宰性得到了充分肯定。这种"义命观"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旅行者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汉代四家<诗>皆为专门之学,其中<韩诗><毛诗>采用汉代经派命名的一般做法,以创始人姓氏命名;<鲁诗><齐诗>以创始人故国命名,与人们对"齐学"、"鲁学"的认识有关,有尊崇的意味.<汉书·楚元王传>所说申公自号<鲁诗>是一种追述.三家<诗>之命名应在武帝为博士置弟子之后,为创始人弟子所命.<毛诗>之名亦当为毛公后学所命,且因三家各自命名而为.  相似文献   

14.
对帛书《要》的深入分析表明,孔子对先秦儒家易学进行了分类概括,并宣示了他的易学理论架构:"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和"观其德义"。这个理论架构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指明了先秦儒家易学的理论建构方向。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易学学者,在易学研究上展开了两个向度:对《周易》文本的义理阐发和对《周易》文本的象数重构。在这两个向度上对于易学传统的借鉴和突破,对于孔子易学理想的落实与增进,都显示了儒学和易学在融合互动、共同生长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思想张力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旗鼓意象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意象.文学是文化的审美映现,文化物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审美升华为文学意象.旗鼓在先秦社会的文化内涵决定了《诗经》中旗鼓意象的审美意蕴.《诗经》中旗帜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出行场面的渲染,对盛大军威和战斗豪情的渲染.《诗经》中鼓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经常作为祭祀场景的重要元素出现,用...  相似文献   

16.
田胜利 《人文杂志》2020,(12):56-64
班固和扬雄的京都赋位列《文选》卷首,赋中涉猎的建筑名物琳琅满目,以文学的样式承载着汉代的都城文化。西都长安系列建筑名物如长年、神仙、骀荡、枍诣、馺娑,命名富有仙道文化和生命意识;东都洛阳系列建筑名物如德阳、南端门、含章、濯龙、永安,命名则富有德礼文化和方位意识。汉赋中摄取的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建筑名物命名的差异,是两种帝都气象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在诸多学者对《歧路灯》词语释义的基础上,以近代文献资料为佐证,择举“笔帕”、“顶着神”、“老官板”、“马子”、“瓶口”等9条词语进行补充解释,以期有补于近代汉语词汇之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丁鼎 《文史哲》2002,(4):120-124
《仪礼·丧服》经、传的基本内容虽然大多在其他先秦文献中有所反映 ,但其他先秦文献中也记载了不少与《仪礼·丧服》经、传相歧异的内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歧异 ,一方面是由于《仪礼·丧服》所记述的丧服制度已经过儒家学者的加工整理 ,其中已加入了加工整理者的一些主张和理想 ,而其他先秦文献所载则往往是当时实际实行中的丧服礼俗 ,因而二者出现一些歧异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 ,可能还与丧服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关 ,由于《仪礼·丧服》是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者对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丧服礼俗加以编订整理的结果 ,其内容相对于其他先秦文献所载春秋战国时代实际实行的丧服礼俗肯定有滞后性 ,这也势必决定了二者会存在某些歧异。  相似文献   

19.
连劭名 《文史哲》2004,(1):77-81
《周易》及先秦时代的重要思想家都注重古义和今义。《周易》的古义近于阴阳家,而今义关注伦理道德。儒家和墨家的古义是指"礼",今义指"德义"。道家的古义指道,而今义强调效法自然。  相似文献   

20.
刘伟 《云梦学刊》2018,(6):57-66
先秦时期《论语》成书是一个"层累叠加"的过程,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402年,经历了"初稿集结""首次整理"、"再次整理"和"最终确定"阶段,闵子骞、冉雍、子贡、有若、子夏、子游、曾参、子张及相关孔子弟子的门人参加了不同阶段的编纂。"初稿集结"阶段由闵子骞主持,冉雍、子贡、有若辅助,形成了文本的主体。"首次整理"阶段由子贡、有若主持,子夏、子游、曾参和子张辅助,增加了追忆孔子的内容。"再次整理"阶段由曾参主持,子张、子思辅助,确定了文本的基本结构,始于《学而》,终于《尧曰》。"最终确定"阶段由子思主持,以"曾子"称曾参,以"有子"称有若,增补《季氏》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