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题材指艺术品所描绘的对象、所表现的内容,它是客观世界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提炼之后在艺术中的反映.从选择题材到表现题材的整个过程,又凝聚并升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价值标准、情怀抱负以及思想意识.中国油画题材丰富,本文以"风情题材"、"自然题材"、"社会题材"为例,小议中国油画"民族化"在题材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回顾农民题材绘画发展,油画形式是表现农民题材绘画主要形式被广泛运用在作品中,其中原因有三点:塑造感强;画面厚重感吻合农民性格,表现农民朴素感;西方绘画中经典范例具有导向作用。除此之外,时代因素、作者身份艺术家个性、油画特性都成为农民题材绘画油画形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程伟 《阴山学刊》2009,22(2):23-26
《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所采用的不同叙事方式体现了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在“十七年”和“新时期”从集体化叙事到个人化叙事的转变。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文本结构的安排、“家”意象的讲述来看这一变迁,可以窥见“十七年”到“新时期”对于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讲述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刘志华 《兰州学刊》2008,(10):166-168
民族形式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意味”可以从当时占主流的有着文学“性质”的两种题材(即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替代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叉的“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手法中见出,它是新民主主义文艺“社会主义化”的过程,也是苏联文艺“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明清资本主义在江南的萌芽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风尚的改变极大地影响着文人花鸟画的审美意识,从吴门画派到"扬州八怪" 再到清末的海派、京津派和岭南派,现实主义审美意识由弱到强得以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发展,其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等无不折射出市民要求表现现实生活和世俗情感的审美要求.探讨文人花鸟画中现实主义的审美意识对现代花鸟画的创作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严明 《云梦学刊》2010,31(6):126-129
长沙油画是一种带有地域性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在表现题材,还是艺术价值以及精神文化层面,无不具有本土化的一般特性。在中国几十年的文化历史转折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较明显的包括创作题材在内的一些嬗变,然而长沙油画家们所创作的一大批歌颂领袖和伟人精神、塑造三湘儿女形象以及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都自觉和不自觉地融入了湖湘文化的基本元素,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湖湘美术的艺术宝库,给人民带来了不朽的视觉艺术与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在中国油画史上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7.
历史题材文学是否要有历史根据?对于这个问题,吴晗与茅盾的看法不同。吴晗更强调历史剧的历史品格,茅盾则更强调历史剧的艺术品格。在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中,上述两类作品在文学史上都存在,而在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思想解放,由于整体政治环境改善,由于商业运动介入创作,这种分野更为清晰地显露出来,而且出现了所谓戏说的新品种,因此对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题材创作进行类型的划分,并进一步分别揭示它们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就可以把目前的历史题材作品大体分成三大类:再现类、表现类和戏说类。再现类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强调史书所写历史的忠实性和客观性,不随意杜撰历史,其特色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审美精神。表现类的作品通过由一变多或由多变一的想象,虚构成符号性的形象体系,把现代的观念表现出来、诠释出来。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借历史之外衣,所指涉的是皇权、统治、财富、欲望、享乐、权术、阴谋、算计等等,并不是历史本身,所表现的是浪漫主义的审美精神。戏说历史题材,戏说,搞笑,表现后现代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十九世纪后期达到了无法超越的顶峰,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盛行,促成了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突破,即: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它标志着现代主义小说时代的到来,在创作方法上,不再通过客观、如实的描述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通过艺术想象,对繁复的意识流的描绘来表现、暗示人的主体情感;在创作题材上,不再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题材,而是把人物的“意识流”当作题材,描写一个或几个人的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现实主义理论,可归纳为两种范式:启蒙现实主义范式和革命现实主义范式。这两种范式的形成与转换中既反映出一定的历史要求的变化,也体现出作为理论基础的哲学观的转变。真实性、作家主体性、典型性等现实主义理论几个基本原则,凸现了历史境遇、哲学观的变异影响下的现实主义范式的方向性转换。  相似文献   

10.
从现实主义文学在 1 9世纪欧洲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的肯定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对它的改造三个历史阶段 ,可以看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性质和中国革命选择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逻辑。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基本的一致性 ,也有内在的差异性。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 ,对两者矛盾关系的忽视、歪曲 ,简单以革命原则 (政策 )修正、改造现实主义文学 ,导致了以前者统一后者、取消后者的悲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怎样发展现实主义文学 ,无疑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回顾并深入认识现实主义文学三个阶段的历史 ,则是研究这个重大课题的一个必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李桂奎 《齐鲁学刊》2001,(5):113-117
六朝志怪小说的角色设计带有悲剧性的特点,其主要内涵包括无奈退却、被迫离散和从容赴死三个层面。这种角色设计通过完整的悲剧构架散发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浓重的生命意识,其成因应归结为六朝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社会角色的扮演、长期积淀成的悲剧文化氛围以及文人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2.
奥尼尔的社会悲剧观--兼评社会悲剧《长日入夜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金·奥尼尔的社会悲剧《长日入夜行》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剧作家讲述 了普通美国人的家庭悲剧故事,反映了“小人物”的苦难和由此产生的反思,即从悲剧世界终极力量的 高度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探讨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无可挽回的失落以及产生现代人生存困境“究竟 是谁的错”这样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对于现代人认识人与家庭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战胜现代 人生存困境的张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艺术手段上,悲剧机制的充分体现,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故 事产生了惊人的悲剧艺术效果;在悲剧的审美价值上,由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使原本是普通百姓的故 事,震撼了整个文学界和世界的同代人。借鉴奥尼尔的悲剧观,对于繁荣我国的戏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从陈与义的《牡丹》诗入手,着重从时代氛围、个人情怀、意象内涵三方面浅析此诗传达出来的深沉感人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4.
徐伟东 《齐鲁学刊》2006,(1):149-151
1959年至1961年三年间的经济困难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苦难记忆。这个时期浩然的小说创作通过对苦难现实的重新编码,显示出的却是一片阳光灿烂的“艳阳天”。浩然的小说对历史灾难的编码与遮蔽不仅是个人创作的悲剧,而且也是一个时代文学的悲哀。  相似文献   

15.
纪兴 《河北学刊》2002,22(6):21-24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特征 ,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新的社会实践既向传统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 ,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一方面要培育和激发理论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要培育和建立良好的理论创新的实践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从日常生活叙事看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日常生活叙事角度,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生活观。她看重日常生活,持独立、坦率的人生态度,并由此形成她的写实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张爱玲小说从金钱、欲望角度,将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人间真情作了彻底的解构:抓住钱就抓住了幸福的金钱观,以金钱、名利铺底的情爱欲,不能帮助人们逃脱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金吾伦 《河北学刊》2003,23(1):20-24
本文着重论述了信息化时代重视国家和地区创新的意义,指明了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运用复杂性理论,强调了学习与知识共享、改变思维方式和建立良好文化氛围对创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所创作的湘西小说,以爱与美的悲剧性冲突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以悲剧连环套式的循环结构作为小说的基本形式,以冲淡的小品散文的创作手法作为表现悲剧的基本手段,构成其悲剧艺术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19.
杨菊 《阴山学刊》2007,20(5):17-21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留学欧洲期间写作的博士论文。这本著作在对各种西方悲剧快感理论批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于悲剧快感的创新性理解,在悲剧快感、悲剧精神、悲剧缘由这几个方面尤其见出作者思考的深入和见解的创新。他强调悲剧快感是由于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从而消除了因郁积的能量导致的高强度的紧张,郁积的能量在得到宣泄和缓和后,就引起了快感。在悲剧精神上,他是既悲观又乐观,但归根结底是乐观的。他看重的是悲剧中体现出来的虽然失败毁灭但依然强烈的人类的尊严以及由此而生的振奋之感。关于悲剧缘由,朱光潜由于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特别重视命运在悲剧中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文章认为新现实主义有其现实品格,勇于真 实地反映社会改革与人民生活的历史全景,真实地反映改革中国企和农村所遇到的前所未有困难,贴近生活, 贴近人民大众,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