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新闻采访的“心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来源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新闻采访既是新闻记者深人实际的过程,又是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由此可知,新闻采访必须要“身人”,就是记者要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要“心人”,知道动脑筋、想问题,要面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身人”只是形式,是“心人”的前提和载体,没有“身人”就谈不到“心人”;只有“身人”而没有“心人”,“身人”就失去了意义,等于空走一遭,“心人”是新闻采访的根本,没有“心人”的采访永远不会是成功的完整的采访,甚…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活动,实质是一种采访施动者与被访者之间心理互动的过程。记者“情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的成功机率。情绪情感的控制与发挥在新闻采写过程中的运用广泛。衡量记者“情商”高低的核心标准是“移情”能力的强弱。建设性提出了提高记者“情商”水平的几点方法,包括情感积累、平衡“势差”、“突发”应变、情感“内化”、人格培养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新闻体制,记者采访大多按部门分工,哪个部门有活动,负责对外宣传的人便会邀请各位相关的记者,记者也就按图索骥,根据通知的时间、地点、内容来安排采访活动。这种发布新闻的方式是新闻媒体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很难出精品新闻。第一,“请柬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新闻领域中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介既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又要按新闻本身的规律办事,不可成为某个具体职能部门的代言人。而请柬新闻的内容大多是某个部门业绩的展示,成就的宣扬或阶段工作总结,很少有发请柬让记者去给本部…  相似文献   

4.
马国权 《兰州学刊》2003,(4):202-202
一般 ,大家都觉得会议新闻好写 ,又不好写。好写是因为会议都有材料 ,拿份材料回来改编一下 ,发稿不成问题 ;而不好写是因为会议新闻一般都很生硬 ,空话套话多 ,很难写出好稿 ,想要出彩 ,就需要记者多动点脑筋。领导人的活动本身就是新闻 ,而会议是领导人活动的一部分 ,所以 ,会议新闻不仅出在会议上 ,而且会前会后也是新闻源 ,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认真参加会议的基础上 ,留心会前会后的每一个细节 ,从这些“边角料”中去挖掘新闻。在 2 0 0 2年兰洽会前夕 ,按每年的惯例 ,省市领导都要前往兰洽会展馆视察布展情况。 8月 2 4日下午 6点多 ,编…  相似文献   

5.
新闻不应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李国倩,崔新玉干记者这一行,整日工作只有四个字,那就是采访和写作。但采访和写作究竟哪个更重要?干记者年头越长,对这“采、写”二字就越发觉得份量不同。在大学学新闻课时,老师曾专门讲了记者行当中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后...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对于整个新闻报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记者与被访者能否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实施采访、进入写作是新闻报道三个环节,与此相对应,“约哈里窗”正契合了这一过程——获取公开信息进行准备,挖掘受众所不知进行采访,梳理总结进行写作。“约哈里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记者和被访者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记者,在日常采访工作中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系统化分类,以便提高采访效率和采访深度。作者认为,按照"点、线、面"的形式划分,采访对象可形成"个体、连接通道、整体形态"三种类型。在互联网经济即将成为世界经济主流的今天,省级和国家级媒体对"整体形态"的新闻采写有着宏观经济分析的优势,地市级媒体不应"鸡蛋碰石头",而应转战"个体"新闻挖掘,着力于探究"个体"成功的内因和为此形成的"连接通道"价值。这也是记者作为社会发展"瞭望塔",应该去探究的新闻。本文从"个体"、"通道"、"整体"分类方式入手,对"个体"为什么是地市经济类报道采访的核心,并且应采取什么样的采访技巧以达成高质量的深度报道进行了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是记者在一定思想指引下,为搜集信息传播新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同种种采访对象进行人际交往,观察现实的活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采访活动是一种与人交际的活动。交际,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的接触中,通过语言、行为等动作进行的交往活动。记者被誉为社会活动家,他的采访活动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由于生活经历、职业需要、所处的环境。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性格习惯等等不同,这些被采访者既具有群体心理表现,又具有个体心理表现。因此,记者的交际能否最大程度地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效应,是记者采访能否获得成功,能否更…  相似文献   

9.
会议新闻是党报、特别是党委机关报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及时地把上级制定的方针、政策和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以新闻的形式简明、扼要的也最广泛地与广大群众见面,报纸的“上情下达”职能必不可少.但长期以来,会议新闻几乎是千会一“套”,写得如同会议“简报”,这就失去了众多读者,起不到会议新闻的应有作用.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写好会议新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提问在新闻采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刊播等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提问是记者以提问题的形式挖掘新闻材料,核对新闻事实的一种采访方法,是采访的核心。实质上,提问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具备较强的新闻采访技巧和沟通本领,把握采访的主动权,这是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论述了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与被采访者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从七个方面探讨了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12.
一、暗访的内涵及其特性暗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采用这种采访形式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捕捉到了一些“大鱼”,产生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暗访,又名隐性采访,即记者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的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在过去的新闻采访学教科书中,隐性采访或一笔带过,或附带大段的说明性文字。甚至严格界定为“一般用于特殊情况,多用于批评性稿件的采写,范围有限,数量有限,要向上级组织打招呼,稿件要与本人见面等等。①这说明,暗访是我国新…  相似文献   

13.
艾丰在他的《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说:“做一个好记者,必须有新闻敏感。”这是把是否具有新闻敏感,当作衡量一个记者好或不好的重要尺度。新闻敏感往往决定着记者能否在生活事实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否取得较高的成就。著名记者刘白羽认为,新闻敏感是“一个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本事”,“一个有这种敏感的和缺乏这种敏感的,到同样的生活中去、他们的收获,天地悬殊,决然不同。”具有这种敏感的记者,常常可以在平凡的社会生活中,敏锐地发现不平凡的事实,从而写出出人意外,发人深省的好新闻,例如《文汇报》记者曹家骧在一次晚餐后的闲聊中,偶然听说郑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一只恐龙蛋化石中发现了“小恐龙”。他敏锐地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色彩纷繁,更具丰富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伴随人们的利益多元化而来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也日渐增多。新闻机构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舆论监督部门,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与冲突中来,由此就引发出一系列“新闻官司”。新闻单位或记者当“被告”经常与报道失实有关。要想减少和避免“报道失实”官司,以及在这类“官司”中,“被告”怎样改变所处的被动地位,维护社会主义新闻机构和记者良好形象,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更新观念更新新闻观念,在坚持党性原…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采访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采访角度把各种社会联系包括在它的内容中,这就要求记者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其诸因素关系的比较掂量,选择出最有利的采访角度。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识。决定采访角度的价值取向,目的是为了发现新闻。然而,这种发现又依赖于价值取向来实现。那么记者在选择采访角度时应如何掌握价值取向?我认为应注意如下几方面。所为受众价值,指的是观众对记者采写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吴永胜 《南方论刊》2005,(12):50-50
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镇宏到茂名报社考察时,明确提出新闻报道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深化报道内容和创新报道形式,要善于将一般性的新闻提炼为观念性新闻,不断加强对观念性、述评性新闻的报道,以提高报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随后,报社领导就新闻记者如何加强述评新闻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组织记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根据报社和部里的安排,并得到市委政策研究室等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本人采写了《临港工业大有可为》、《电力工业从“幕后”走向“台前”》两篇述评新闻。茂名是全国有名的石油化工城市,具有多年发…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企业报,如何提高报道形式,适应当前改革需求,在企业内外占领一席之地,这是所有企业新闻从业者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而企业新闻多年形成的几乎固有的模式和企业生产内容的单一,又使企业新闻的创新成为每个新时期企业新闻从业者所必须面对、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新闻如何求新、求变,本人通过潜心编辑《石油周报》半年多的实践与思考,在本文中就企业新闻报道的创新谈几点粗浅认识。愿与读者共勉。  相似文献   

18.
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推出了大量故事化新闻报道,这些报道采访扎实,巧妙运用场景描写,人物由"写作需要"成为新闻主角,并借鉴了小说的叙事方式,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新新闻主义的特点,但部分报道也存在客观性出现偏差、情感过度表达、真实性存疑等问题。故事化新闻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在借鉴新新闻的报道技巧时要谨慎并加以改良,加强有益的探索,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使我们的新闻工作回归新闻本原。  相似文献   

19.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是记者采访写作的基本方法。新闻是以事实说话的,因此,深入就意味着了解事实从而接近“新闻”。任何再高明的记者也得到生活中去发现新闻线索。否则,将永远写不出有价值、有深度、鲜活可信的报道。那么,这是不是说,记者与生活实际,与采访对象贴得越近越好呢?不是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说由于欣赏山景者身在山中,无法看到全山的概貌,因而不能真正领略庐山的奇伟雄姿,其距离太近了。如此道理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因此,“距离”是把握社会人…  相似文献   

20.
“三贴近”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原则,新闻工作“三贴近”,就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运用群众语言,多反映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内容实在和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