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军用中国语教科书是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为策应侵华战争的需要,为在华作战的日本军人学习中国语而编撰的一系列教材。本文作为日本军用中国语教科书研究系列之一。试着从源远流长的日本汉语言教育的历史出发,来探寻和深刻剖析二战期间日本军用中国语教科书大量编纂的历史原因,并充分有力地证明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惨无人道的军事侵略。 相似文献
2.
《论语》“慎终追远”章章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对“慎终追远”章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尽哀尽礼治丧解“慎终”;以尽敬尽诚祭祀解“追远”;以“君能行此二者”、“下民化之”、其德归厚,解“民德归厚”。但若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这延续了两千多年之解释的不当。经考证,“慎终”应指德行善举的一而贯之,有始而能终;“追远”指行仁之道——“死而后已”;“民德归厚”指民众若能做到“慎终追远”,自会德性复归于先前之淳厚。 相似文献
3.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解——兼谈启发式教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悱"指学生内心求知欲郁积到最为饱满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进行启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取得最优学习效果.因此,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对学生求知欲的最大调动和适时启发. 相似文献
4.
陈景彦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80-81
正不久前,笔者看到了北华大学郑毅教授的新作《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在书末处有这样一段表述与引文:"吉田茂在时任首相期间和退出政坛以后,仍习惯性地、频繁地使用‘支那’一词来称谓中国,以表露其帝国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5.
高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
西安事变发生后一时之间震惊海内外,英美法苏等国为了保护各自在华利益,防止日本在华势力独大,均表示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企图灭亡中国的日本瞄准中国政局动荡的时机,刚柔并济、恩威并用、自相矛盾、无所不用其及,企图煽动内战.然而见挑拨无望之后便原形毕露,开始实施其不可告人的全面侵华阴谋.中国共产党的海外报刊《救国时报》在第一时间电告海内外揭露日本的真实用意,极力赞同西安事变采取和平解决,这对稳定国内政局,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救亡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后藤朝太郎《现代中国语学》(1908),是日本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最早系统建构现代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著作。它从对重实用、轻理论倾向不满开始,认为只有系统建构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才能使汉语研究真正进入到一个科学的境地。"序论"对汉语特质、汉文字和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汉语现状加以讨论。"本论"是核心部分,对汉语标准语、北京官话音韵、北京官话文法、口语和文体语比较、汉语方言分布及特点等进行论述。"结论"论述了现代中国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汉语进行历史观察的必要性等问题。重新认识《现代中国语学》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学术价值,评估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今天建立科学的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虽然但丁与申采浩是生活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但作家的经历与思想、他们的作品<神曲>与<梦天>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具有超越时空与文化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付晓青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83-87
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已有记载,但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直到魏晋鸿篇<文心雕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殷显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2):33-35
<水浒传>谋篇布局结构文章时用酒,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时用酒,刻划人物性格时用酒.酒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审美追求.酒在<水浒传>中是多彩的,是力和勇、侠和义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孙德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49-51
“诚”是宋明理学和先秦儒家的重要概念。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他的学说中,尤其在《通书》中,对“诚”多有论及。《中庸》是先秦儒家学派中弘道派的代表作,其中有多处对“诚”的系统论述。从中可以看出《通书》与《中庸》在内容和思想上的承继关系。讨论周敦颐的诚,可以增强我们现代人对诚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程碧英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4-19
在《论语》中,“君子”出现率高达107次之多。字典辞书以及《论语》的多种译注本大都是从“德”与“位”两方面或者偏向于某一方面对“君子”的文化内涵进行界定的。笔者认为,此种界定是不全面的,“君子”的文化内涵呈多样性展开,具有五个方面的文化特质和四个方面的文化功能,从而使“君子”最终成为了孔子政治追求与文化理想多元组合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探讨“君子”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为了继承其合理而有用的内核。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汉代为了统一思想,加强封建统治,由皇帝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白虎会议",以讨论经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在讨论中,<诗经>的有关问题就成为主要内容.公元18世纪朝鲜李朝正祖时期,由正祖亲自主持进行了有关中国古代经学的"讲义",而<诗经>也就是主要内容.中朝古代<诗经>的研究存在可比性,其相同性反映了两国封建文化的相同之处,其相异之点,来源于两国文化的不同,也反映出古代朝鲜力图在文化上学习、借鉴和创新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曹小云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134-136
“家”是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十分活跃的名词后缀。古农书《司牧安骥集》里“家”可与脏器名词“肺”、“心”、“肾”等以及五行名词“金”、“火”、“水”等组成“肺家”、“心家”、“肾家”、“金家”、“火家”、“水家”等词语,其中的“家”,无任何实义可言,是典型的名词后缀。 相似文献
14.
刘宏球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112-115
<罗拉快跑>是一部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影片,游戏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形态.游戏性表现在故事的讲述、情节的设置以及人物关系的构建上.这类影片的出现导致了电影的不纯粹性,或许这正是电影发展到当代的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15.
侵华文学中的“他者”和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以林芙美子《运命之旅》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劲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4):130-134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军部派出的"笔部队"作家创作了"他者"这一歪曲和丑化中国人的形象,妄想以此掩盖其侵略战争的罪行和美化日本军队."他者"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日本作家干预和渗透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其时,日本国内的女权主义者,在整个民族疯狂于国家主义的时空下变节、转向,以此获得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畸形提升,建立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意念内的妇女解放观与军国主义达成了共谋.日本近代著名女作家林芙美子的人生经历代表了日本女权主义变异的缩影.侵华战争时期,林芙美子放弃了自由主义个人奋斗的思想转投军国主义,多次身负官方使命前往中国战场采访报导,成为侵华战争的积极协力者.文章以林芙美子寓华期间创作的描写南京沦陷的小说<运命之旅>为例,分析了侵华文学中"他者"形象的成因及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16.
“美国侵华史”从“帝国主义侵华史”书写体系中独立出来并走向兴盛,是在抗战胜利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迎来高峰,产生了一系列著作和文章。其中,刘大年和卿汝楫的同名著作《美国侵华史》最具代表性。这一时期的美国侵华史书写,被赋予了多重使命,既要颠覆民国时期历史书写中的美国形象,又要与美国政界、学界所炮制的“对华友好”论展开斗争,旨在通过系统梳理美国侵华的历史事实,厘定“侵略—反侵略”的历史基调,重塑人民群众头脑中的历史记忆。尽管这一史学课题因政治需求而产生,但新史料的发掘、新问题的提出以及新视角的开拓等,都推动了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发展。就刘大年和卿汝楫的著作而言,两者在研究范式上均属于早期革命史范式,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的娴熟程度不同,双方所建构的美国侵华史书写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刘著更符合历史实际,卿著则明显存在用史料比附经典作家论断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李兰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786-791
<四个四重奏>是一部诗与乐完美结合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品,艾略特的创作理念中早已预设了"四重奏"这一音乐学概念.艾略特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是借助复调、对位、和声、变奏等音乐技法来建构的.只有首先从音乐性主题结构和相关音乐技法切入,才能完整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谭晓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757-761
以乔姆斯基<最简探索框架>的相关假设为理论基础,我们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间接"被"字句生成过程的分析方案.我们认为"被"是汉语特有的功能语类,"被"字句通过移位生成,长、短"被"字句的生成遵循同一种模式,具有共同的句法结构[T[BeiP[Bei][vP]]].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实例说明采用经潘海华修改后的题元层阶及移位步骤最短性原则,可统一生成汉语典型间接"被"字句.题元层阶可控制论元合并顺序,移位步骤最短性原则能选择正确的指定语移至句首位置. 相似文献
19.
李志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486-490
辩证理解"重复"在<伊利亚特>叙事中的作用,可有效消除该作的繁复叙事阻碍叙事欣赏这一困惑."重复"叙事是构成其繁复叙事的重要原因,"重复"是被其繁复叙事遮蔽了的一种叙事机制,是有利于增进其叙事效果而采用的一种看似单一却实质上威力强大的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20.
余元玲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4,4(2):96-98
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翻译家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翻译工作者可以此为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