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体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物质世界的构形虽则千差万别,但我们可以大体上将它们归结为“方”与“圆”两种基本形。一般言之,“方”是一切具有明显边角体事物构形的统称,而“圆”则是一切以圆或类圆体事物构形的概括。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方圆的态度因文化模式的不同而差别迥异。就思维方式而言,中国人是以形象思维(或称象征性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特别是以信号化推理为手段的思维方式一直处于不发达的境况。顾名思义,所谓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借助于“形象”的思维方式;即是说,思维者首先得将各种不同的思维符号转化为相应的“形象”,再借助于这些“形象”的助动来完成思维过程。不管这些思维符号所  相似文献   

2.
刘顺 《北方论丛》2011,(5):14-17
宋儒的身体诗学奠基于身体观之上,在"身体意象"的营造与书写中,展现其文化内涵与生命境界。儒学由礼乐向心性之学的内转、宋人生活的雅化与人文化为宋儒"身体诗学"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土壤,而儒学传统中的三相一体的身体观、作为"窍"的身体观、社会化的身体观则为宋儒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基,身体成为宋儒营造个人生活世界与心灵空间的重要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3.
李圣传 《天府新论》2012,(5):142-149
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文化诗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俄苏文化诗学和中国文化诗学。"文化诗学"这一术语率先发难于美国,随后被"移植"到中国文论体系中。中国文化诗学借用的仅仅是西方的名词术语,在进入中国语境之后便被不断的内化、同构于传统诗学内,并在谱系化的"本土性"构建中逐渐建构起了"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体系。巴赫金的文化诗学不但在时间上早于美国新历史主义学派,更被后者借鉴与吸收,而且对中国文化诗学也形成了重大影响。文化诗学是作为一种"反抗"与"回归"的世界性思想理论思潮而席卷全球的。  相似文献   

4.
访谈主要针对文艺理论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发展趋向作出了独到的见解。童先生认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面对的不是文学文本,而是社会文本,应正确并科学地使用西方的文化理论研究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基于此观点,应从中国传统的文史理论和西方人类学者的思考中吸收优秀成果,提倡"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5.
缺失工作世界核心价值意义是当今诗歌、诗文化的主要症候,其表征之一就是追求离奇语言的形式主义倾向。工作诗学即主体化诗学是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和价值取向的诗文化理论,是走进工作世界的诗文化哲学。工作诗学认为:诗文化、诗歌的意义是生活世界总体或共同体意义,本质是工作世界意义;是作者与读者、欣赏者对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的共同经验、理解和建构,是作者与读者、欣赏者的共同创作。  相似文献   

6.
在今日的城市文化热中,人们多将目光对准上海、北京,但对苏州这样一个曾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历史名城没有给予太多关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苏州经历了哪些变化?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如何叙述和展现它?为何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影视媒介关于苏州形象的视觉再现,经常有一种浓厚的"怀旧色彩"?这些议题值得关注。本文试图对《小城之春》、《游园惊梦》、《橘子红了》和《凤穿牡丹》等影视媒介加以考察,探讨它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语境中建构一套"怀旧诗学",并分析此"怀旧诗学"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如何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动。  相似文献   

7.
学术史与“学案”体——序《民国学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岂之 《云梦学刊》2003,24(4):16-18
学术史必须研究“学术”,要研究并评论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以阐明其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学案”作为学术史的一种体裁,既有其优点,也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家庭科技》2015,(2):60
拥有易碎易弯体质的iPhoe 6,那些玻璃心用户们总是会担心磕磕碰碰,但三防型的厚壳却破坏iPhone 6超薄的设计美感。Innerexile手机壳一向以精致的工艺技术著称,这款透明的保护壳非常具有美感,也不会破坏iPhone 6的手感。时间长了手机外壳难免会磨损变质,这款手机壳却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轻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的旅游事业,必须具有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科学内容、地方特色。说民族风格,这是因为我国是五十多个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有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说时代精神,这是因为全国十亿人民,团结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正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满怀信心地创造着人类的未来.这不仅对国内旅游者,无疑地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外国旅游者不管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所持的政治态度如何,都是很有吸引力的。说科学内容(科学的涵容很广,我这里仅对旅游者的宣传、观赏内容的科学性而言),作为开展旅游的五大要素之一的“看”字,有“览”才会产生“游”。在旅游事业的内部,观赏内容就自然成为前提条件。不管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不管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族志诗学”对口传文学的再发掘 ,探讨当代人类学对文化表现问题的新认识 ,分析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研究之间 ,文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文明自身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萧红创作倾向中的"寂寞"与她的人生境界相关。寂寞也是一种痛楚,萧红的创作就是对自己这种类似于"病"的痛楚的书写。"问诊"是着眼于对萧红所患之"病"的认识;当作者把自己的"患病"感觉倾诉出来,也相当于是情感"疗伤"。  相似文献   

12.
“红色经典”是近年来出现的重要文化现象和学术研究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再解读”“文化研究”解构了“红色经典”背后的革命历史,消解了“红色经典”的意义。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值得研究,因为“红色经典”背后的革命历史是真实的,“红色经典”无论是对于生命个体还是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都是有意义的。这就需要对“红色经典”进行文化诗学研究。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文本批评阐释的原则和方法,与“红色经典”研究是契合的,也是为“红色经典”研究所需要的。只有通过文化诗学研究,才能使“红色经典”融入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参与到我们生活世界意义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的文艺思想和审美意识是浸染、吸纳了丰富的西方文学的养分的,但他的创作和文论在总体上是典型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他晚年论文特别强调“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这两个“回到”中是不言而喻地饱含着对民间文化和民众精神中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的认同、赞美、传承及发扬光大的意思在内的,  相似文献   

14.
15.
“性感美”是身体美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当下审美实践中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审美现象。美学理论有责任对此作出理论回应和圆满解释。性感美属于触觉美的范畴。本文从触觉美分析到性感美。一方面回顾了西方古代“性崇拜”实践所体现的“性感美”意识以及西方现当代美学理论对“性感美”的肯定和强调,另一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关于“色欲美”的实践和理论以及中国当下对性感美的大胆追求与理论反映,最后得出结论:性感美乃是有价值的性快感对象。将性感满足对象排除美的园地之外,固然僵化保守、不合事实,但将一切带来性快感的对象不加分别地都视为美,也会导致性欲失范、不可收拾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6.
事物的有序与无序总是相对的,它们在相生相克中经常“错位”却又造成互补竞进效应。在文艺的行当中,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便大抵如此。在好多时候,批评家是在寻求秩序的,他要梳理诸多的文学现象,使之各安其位。诸如什么是诗、什么是小说、什么又是散文之类。由于他们...  相似文献   

17.
儒家风雅诗学之复兴和变异为清代前中期文学发展的一条清晰线索。儒家诗学复兴从清初开始,而王夫之为重要代表。王夫之以维护道统、延续文统为己任,以儒学传统为依托,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和诗学体系。王夫之严格区分诗与其他文体样式,强调诗的抒情性,将比兴视为诗之根本。比兴不仅为情感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又为避免匿情、伪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重写文学史”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学界和中国文坛均产生过深远影响.欧美学界关注文学史话语和书写机制的权力关系,中国学界重视历史文学的底层经验和书写策略.新旧形态的历史主义习惯将文学史观念襄挟在文学作品和社会语境之间,文化诗学批评则关注历史与当代之间的文学活动、作品与情景之间的活态历史,以及史学与诗学之间的理论生态.文学史体系之下存在的是经典形塑的文化史空间,重写文学史问题之下则是以往被遮蔽的活态历史和民间经验.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6,(3)
口头诗学理论是西方口传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旨在考察当以印欧史诗传统为基础而抽象出的口头诗学理论旅行到东方中国时,将会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怎样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学又将如何修正和丰富这种理论。除此之外,本文也探讨了口头诗学的中国旅行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侯敏 《学术研究》2004,(8):132-135
唐君毅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的阐释 ,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美感问题进行了具体入微的思考 ,在其理论架构中 ,他往往把中国艺术文学精神与中国文化问题结合起来研究。以前学界对唐君毅哲学思想研究较多 ,但相对忽视了他在文艺美学领域的学术运思。唐君毅在中和之道、悠游之美等方面的美学涉猎 ,直入民族心灵深处 ,洞见了中国文艺精神的幽情壮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