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汲取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开阔的视野从"物质"和"精神"多个层面研究文学文本的建构过程,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个案.伊格尔顿把文学文本的外部分为一般生产方式等五个要素,并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文学文本内部,他提出文本是意识形态的生产,研究了文本与意识形态的建构性关系,进而指出各种外部要素建构文本的方式.无论是他从多个角度研究文学,还是对文学的物质生产层面的强调,以及对文本建构方式的研究,都带有明显的英国马克思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下,"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四要素文学活动说已经成为了中西文论界特别是中国当代文论界解释文学现象通用的和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活动范式.但现代传媒语境的形成使文学传媒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得以凸显,新的社会现实让我们看到,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学传媒不只是文学的工具,更是其本体性构成要素.20世纪以来现代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文化理论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重要理论资源.作品、世界、作家、传媒、读者五个基本要素形成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关系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推动文学活动论由四要素范式向五要素范式革命,是文学活动的实际存在和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儿童意象"在当代中国小说中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青 《江淮论坛》2005,(4):119-125
在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小说中,不只一位作家在不止一篇小说中涉及儿童.儿童作为小说家作品的一种文学构因,它在文本间反复出现或普遍发生的某一类转化方式、某一种象征或隐喻意味、某一个角色的呈现形态就构成了文本间的儿童意象.本文以莫言、苏童、迟子建、王安忆四位小说家的作品为主,分析了当代小说中几种儿童意象的构成"成分"、它们得以形成的依据、小说家对经验儿童的现实和关于儿童的文化想象进行诗学转化和运用的原则以及同一儿童意象群在不同作家那里发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高小康 《学术研究》2007,(9):136-140
金庸在社会上的持续影响和学术界研究兴趣的衰退,这种反差表明对文学的研究和现实的文学经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金庸研究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品文本内部,必须从这种影响发生的具体环境和活动关系中寻找答案。金庸作品的文本自身具有不确定性或跨文本倾向,其作品一直以各种方式衍生着,对金庸的接受实际上是以文本为出发点不断生成繁衍的叙述活动。在谈论金庸的语境中,人们构造出了一个个超出具体作品的大叙事空间,这样,具有结构整体性或固化性质的文本瓦解了,对金庸作品的认识和评价变成了形形色色文化群落不断衍生的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5.
"刺点"是巴尔特去世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明室》中提出的一个理论,他认为在摄影中,延续的文本形成"展面",其任务是凸显作品中最具有震撼力的"刺点"。此理论可以用来审视我们文化中的整个文本体裁系列:大量的散文作品(散文等实指体裁,小说等虚构体裁)构成了文学体裁系列的"展面",而诗歌是文学文本体裁系列中的"刺点体裁"。所有的散文体裁,有体裁的定义边界和写法规范,诗歌实际上不可定义,冲破规范,创造新的语言形式,就成为诗歌永无定义的定义;诗歌的这些"刺点"特征,是以文学中所有的实用文体和虚构文体作为"展面"为背景才得以成立的,也就是说,诗歌应该永远是文学实践中的标出项。  相似文献   

6.
从"解构"的角度出发分析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起源、内涵与当下意义,罗兰.巴特否定了作者的权威地位,将作品与文本区别开来,让读者参与到文本的建构过程。通过对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整体观照,不难发现其反体制和反权威的思想倾向,蕴含着对文学文本的开放与自由的追寻。其文本理论给当下的中国文艺理论重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6):57-66
面对文本研究中的困境,金宏宇先生提出了"文学文本四维论",将已被现代西方文本理论驱逐出去的世界、作者等要素重新吸纳进来,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经过西方文本理论的洗礼,重新吸纳进来的世界不再是与语言无关的实在世界,而是文本语言所审美组织的世界,作者不再是作为个别主体的作者,而是作为集体主体的复数作者,读者也不再是作为个别主体的读者,而是作为集体主体的读者,文本则是复数文本中的善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系统思维理论,对中国微型文学文本语言文字从"节省"、"启发武方法"和"协同作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微型文学文本语言文字的直觉符号性的探讨,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观察并体验了作为中文民族"文化基因"的系统思维方式对文学文本语言文字普遍性和民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近年来美国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回归文本"这一重要转向,通过简略梳理"传统研究思路--理论转向--文本转向"这一线索,审视"文本"与"理论"这一组关键概念所指向的文学研究方法和思路发生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目的在于说明,"文本"与"理论"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关系;而文本转向之后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在打破思维惯性的基础上提供切入或重新发现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学活动世界的四元理论(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是一切文学理论研究的学理依据.欧美文论界通过对这四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依次研究,相继提出"世界中心说"、"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读者中心说".这些学说都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在片面强调某一"元"为中心的同时,往往排斥了与其他"元"的逻辑关联和阐释互动,消解了其他"元"的学理价值,使这些学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偏颇性.以文学理论结构学的视角,应该重新调整文学活动世界的变化规则不是将"中心元"和"边缘元"对立化,而是使它们为整体效益而通力合作,激活各自的学理潜能,走整合同构、协调互补,综合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newhinoricisrn)是一种新的“历史诗学”,它所恢复的历史维度不再是线性连续发展的,而是通过历史的碎片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就其方法而言,它总是将一部作品从孤零零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同时代的社会惯例和话语实践关系中,通过文本与社会语境,文本与其它文本的“互文本”关系,构成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或文学研究的新方法论。如果说,格林布拉特是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那么,蒙特洛斯(LouisAdianMontrose)则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最佳实践者,也是新历史主义批评积极的推动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传统研究方面,作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与主张,无论是所谓的"抒情传统"论,还是"叙事传统"论,都未能脱离"本质主义"理论范式。时至今日,世界范围的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理论范式的批判与清理已将近一个半世纪,这值得深刻反思。中国文学传统研究及其理论拓展,需要突破那种或"抒情"或"叙事"中心的"本质主义"思路及理论范式,积极、理性地借鉴反本质主义所主张的差异、多元的观点,面向丰富、生动的文学活动及其多层次要素或环节,更多维也更全面地对中国文学传统做出研究探讨和理论阐释,从而开辟中国文学传统研究的新境。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在文学中的意义网络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珊 《中州学刊》2008,(3):221-223
在文学文本中,相似的事件、场景、人物、意象、经验和感觉重复出现,构成了文本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基础.任何事实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巨大的事件网络和链条中;任何意义也都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意义.只能用意义解释意义,而文本也只有通过参照文本才能获得意义.在互文中,既不存在意义的中心,也不存在一个超然的观察点.互文性理论可以避免从单一视角或纬度去孤立地对待文本,任何试图分析或解释文本的人,都必须参与文本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一种因共同"主题"而把几条叙事线索联系在一起的叙事模式--"主题-并置叙事".主题-并置叙事有四个特征:(1)主题是此类叙事作品的灵魂或联系纽带;(2)在文本的形式或结构上,往往是多个故事或多条情节线索的并置;(3)构成文本的故事或情节线索之间既没有特定的因果关联,也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4)构成文本的各条情节线索或各个"子叙事"之间的顺序可以互换,互换后的文本与原文本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由于"主题"(topic)概念是由"场所"(topos)概念发展而来的,而"场所"是一种"空间",因此,主题-并置叙事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5.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种重视在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作品<寒冬夜行人>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读者从文本之外走到了文本之内成为作品的中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二是读者的阅读期待构成文章的叙述线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逐一分析,以期说明<寒冬夜行人>中的读者形象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军 《南方论刊》2007,(2):66-66,63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1953年发表的《镜与灯》一书中,提出了构成文学的四要素理论,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①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关照,又互为制约,共同构成了文学的有机整体。而在  相似文献   

17.
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语词或话语构成的文本与图像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具体考察故事画,探讨了叙事图像与叙事文本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图像对文本的模仿或再现问题.文章认为,语词与图像都是叙事的工具或手段,但在和语词的长期共存与竞争中,图像总是处于被贬抑的地位,所以,在中西文化史上,文本都占了叙事作品的绝大多数,是叙事传统中的绝对主流.按照法国学者塔尔德的"模仿律","优势媒介"容易成为"范本"而被模仿,所以,艺术史上就出现了叙事性图像模仿叙事文本的倾向.文章还运用皮尔斯的符号理论,对故事画中图像与文本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格尔兹人类学艺术观从论域层面表征为文化塑造与自我塑型交互的"身份"艺术观,施以文化表征与厚度描述并举的艺术阐释策略,追慕触摸真实与能量流动杂糅的"共鸣"艺术旨趣,凸显了从文化话语到权力运作的艺术阐释转向。他倡扬从文化之维阐释文学文本及其联合体(作品),赋予文本更广阔的理解叙事空间和意义生成空间,其实质是从方法论意义上拓展自我塑型和审美阐释的多维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从作品到文本——对"文本"概念的梳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话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作品概念消失,而文本概念则无所不在。这个术语转换的背后隐藏着文学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文学制度的质疑。在传统观念中,文本是与作品相互关联和对立的观念,文本要走向作品,后者是前者的归宿。然而,在结构主义文论兴起之后,由于研究兴趣和科学客观性的追求,代表价值体系的作品被置于边缘,而原来处于边缘的文本成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后结构主义则重新强调文学实践和价值,但是他们把传统的价值观恰好颠覆过来,从作品走向文本,此时的文本不是具体的书写产物,而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意指实践方式,在新的空间分配语义,拒绝任何固定的话语秩序。中国的文论界对西方六七十年代的理论话语进一步研究和反思,梳理文本概念是必须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敦煌内容遗书中珍存有大量的书仪作品,从而构成了一种奇特的"书仪文学"现象.其诸多范文显示出很高的文学水准,在选材立意、谋篇构成、修辞技巧三个方面都有其颇可称道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