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讽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世界观。不同层面的反讽给穆旦诗歌语言带来了不同的形态:修辞反讽形成了所言非所指的语言形态;浪漫反讽形成了含混多义的语言形态;新批评反讽与后现代反讽则形成了穆旦诗歌语言知性特色。穆旦对反讽这种现代诗歌语言形式的借鉴与创造,从创作而言,生发出诗歌内部的矛盾张力,丰富了诗歌的外在语言形式;从哲学层面来说,使中国新诗在现代性的构置上与西方最前卫的现代派诗歌形成了对接。  相似文献   

2.
"三言"对人的本真情感和世俗欲望的张扬引起了小说审美机制的一系列变化,促进了小说叙事艺术的提高,使反讽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策略."三言"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叙事文本因内容自身的悖谬而生成的反讽和因本真情感与因果报应的结构形式之间的不协调而生成的反讽."三言"反讽效果的生成,是与晚明独特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它体现了作者非常矛盾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反讽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修辞策略。反叛意识形态立场、颠覆社会既有价值体系,"反讽"同样也成为朦胧诗以来的当下诗歌写作中较重要的话语策略,但是第三代诗中的"口语写作"到了伊沙,反讽发展到话语转义的阶段,这时候的诗歌在诗学形式上是一种重大突破,但是,"反讽"成为一种转义也意味着成为某种中心,潜在着某种危险。反讽话语一方面积极推动当代诗学建构,一方面也呈现了某种写作上的误区,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立群 《中州学刊》2005,(6):225-229
"类后现代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类后现代叙事"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不但与其生成的文化语境相关,而且也与作家持有的叙事观念有关."类后现代小说"在叙事观念上坚持反本质中心,体现在自我质疑与非理性的关注,消解权威、崇高与拆解二元对立模式,形式与内容有着复杂共生性,体现出"多元与共生"的复杂构成.  相似文献   

5.
论叙事反讽     
叙事与反讽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因此,本文提出"叙事反讽"概念。叙事反讽是叙事层面的反讽,主要涉及叙事策略和叙事技巧的运用;同时,这类反讽也是叙事手段,与叙事作品意义的实现密不可分。反讽的本质在于否定性,由矛盾因素的对照实现。在叙事反讽中,水平轴与垂直轴的多层次叙事对照和"否定"实现了反讽的意义。叙事学的许多范畴具有反讽意义,可被视为叙事反讽。叙事反讽具有丰富的意义:既凸显作者的主体性,又召唤读者的多重判断;既言说难以言说之意,又隐含价值诉求;既涉及意识形态,又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反讽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反讽。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反讽已不是单纯的修辞格,不是浪漫主义者的反讽式人生态度,更非新批评所谓的文学基本结构原则。反讽是后现代艺术家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干预社会的一种新的文化政治实践、一种具有双重言说功能的话语策略。对后现代反讽的重新认识深刻关系到我们对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后现代叙事一方面在叙述技巧上不循常规,另一方面在观念上打破了固定的疆界和视阈,而主张多元化和开放的存在状态.前者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一种象征资本;其落脚点更多在于后者.讲故事行为在特定语境里发挥着一种语境策略的功能,观念化的写作更成为它的叙事关键.如何在精英与大众、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找到合适的落脚点,构成中国后现代文学叙事的观念诉求.  相似文献   

8.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港台电视广告中后现代叙事话语业已形成。它在叙事模式上呈现出反讽与戏仿的特征,在叙事结构上出现了零散化与拼贴化的倾向,而话语的深层意义被削平,宏大意义被消解。  相似文献   

9.
王小平 《天府新论》2007,(5):110-1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在西学东进的语境下,大致历经了文化模式的四大转型:现代性文化逐渐被后现代文化所置换;传统的道德理性文化让位于感性欲望的娱乐文化;图像文化挤占书写文化;精英文化日益被边缘化,大众文化走向时代的前台。影视文化的勃兴顺应了后现代这一反抗逻各斯中心主义,书写文化向视觉文化和娱乐文化转型的潮流,它彻底解构和颠覆了理性文化的逻辑叙事和时间叙事,建构了感性文化的快乐叙事范式和空间叙事法则。它昭示着"文化民主化"的全面到来。同时,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图像文化,特别是影视文化在颠覆书写文化霸权的同时,正在建构唯我独尊的图像霸权;在娱乐和民主幌子的掩护下演变成与资本合谋的控制人的身体和意识形态的工具和权力。  相似文献   

10.
在对第三代诗歌众说纷纭中,孙文独持一家之言,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观察、探讨了第三代诗歌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认为,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第三代诗歌,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反文化的倾向,表现了回归诗歌和生命本体的自觉意识,这与60年代美国反文化的后现代思潮有某些相同之处。第三代诗歌有两种基本走向,即揭示或呈现存在的后现代倾向与文化或符号解构的后现代倾向。前者既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又融合了法国新小说和美国反文化艺术的某些观念,后者主要受到了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影响,企图通过解构式艺术实验,消解传统文化与形而上符号学的某种系统和深度,使之呈现出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学界荐书     
《学术界》2012,(8):252-253
张立群著:《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本书以富有激情的笔法,梳理了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从8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谈起,到先锋文学、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写作以及汉语诗歌写作的转向,直至走向"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国后现  相似文献   

12.
"后儒学"理念的提出,对现代性危机丛生的后现代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针对性.超越线性历史观,"后儒学"就并非"前现代"的落后理论,而是可用来反思现代性弊端的重要思想资源;超越西方为主导的一元化、中心论文化观."后儒学"可以成为后现代多元文化世界中的重要一员;西方后现代消费社会"人际关系"凸显的特点,为重视"人际关系"的儒学重新释放自身理论潜能提供了某种现实可能性;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其文化自信心也逐渐提高,包括"后儒学"、"后道学"在内的"后国学",可以成为我们与西方进行全景式思想对话的重要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文化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带来了文学与文化的变革。口述史研究是后现代文化关注弱势群体,让处于边缘文化的民众进入社会中心舞台发出声音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从对历史、文学的口述史研究发展到影视的口述史研究。本文以访谈纪录片《消失的1945》为分析对象,提出"声音"是口述史叙事引人注目的听觉形象,电影口述史叙事充分发挥视听艺术的功用,让口述者的声音叙事引领着画面的切换,重现已经消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传媒叙事中的时尚消费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尚消费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在当前社会下,媒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力图制造、满足受众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欲望,媒介叙事已被置入到了时尚消费生产流通的整个环节。目前,关于时尚消费的探究大多是以一种纯粹的大众文化的角度切入,而缺乏对时尚意识以及以符号为形式的传媒叙事方式的深入研究。传媒叙事是如何嵌入并作用于当代时尚消费的呢?可以从传媒叙事方式入手,以符号逻辑、图像文化、身体美学为外延,展开对传媒叙事中时尚消费的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叙述与叙事不同,这一不同相当于叙事诗歌与叙事性诗歌,后者中的叙事更倾向于叙述,呈现片段性、零散性、异质性、高度概括性等特征。90年代以来诗歌的重要变化在语言形态上就是抒情性语言让位于叙事性语言,形式标志是基本层次及以下范畴词语、陈述句式、对话结构等语言学特征。越是下位范畴的词语,所反映的现实也越具体,陈述句尤其是叙事陈述句的使用,能够使诗人疏离写作的对象,有一种客观理性的视角,这一"近"一"远"的语言特征,在叙事性诗歌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其特质。对话结构则使诗歌语言保持更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纽约派"诗歌作为二战后重要的文学诗歌流派,其兴起和繁荣必然会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美国文学和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纽约派"诗歌的历史文化建构入手,主要涉及城市建构、时代建构和文化建构三方面,为探究美国后现代诗歌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宁认为,消费文化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特有的产物,与现代主义的精英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别;它的一部分格调高雅的产品有可能被提升为精英文化产品,但更多的产品则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眼云烟。王一川指出,中国当前消费文化并没有简单地按费瑟斯通所铺设的"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大道迈进,多重文化因子在其中起着复杂的拉动作用,形成彼此错时或错位关联,因而使出现了身体在热烈消费而头脑却在冷峻思考的悖谬现象。包亚明认为,消费主义的逻辑不仅成为了社会运用空间的逻辑,而且也成为了主导日常生活的文化逻辑;在全球城市的风景背后,精英阶层的消费文化"诉求"已经被合理化、自然化为与世界接轨的先决条件。陆扬认为,消费文化的全球化面临着美国文化主导其中这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假如认为美国文化纯粹是由图像和声响刺激起来的消费主义,那将是过低估计了它对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自身民族传统构成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叙事转向是与新的时代文化背景相适应的诗歌话语策略,主张对现实生存采取冷静、理性、客观的观察态度,反对将外部世界情感化、虚幻化。但是诗界对叙事的限度认知相当不足,诗歌叙事的品质参差不齐,这一策略表现出被滥用的倾向,相同手法的诗作批量生产,泛泛叙事,不加节制,表现为低俗叙事与叙事的低俗、媚俗写作与类型化写作。取消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之间的对抗性策略,走向"深度叙事"或许是诗歌叙事的最佳出路。  相似文献   

19.
期以来,叙事理论一直忽略了诗歌叙事这一重要领域.有鉴于此,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研究叙事与诗歌形式之间互动关系的构想,并以讨论迪普莱西的"段位性"术语为出发点,通过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16章4种英译的个案分析,重点探讨了叙事序列与诗歌文本的相互关系,以及叙事性与段位性之间的相互强化、相互对位、相互抵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在瓦莱里、海德格尔、萨特、列维-斯特劳斯等质疑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及强调历史文本虚构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本质上将历史文本看作"文学虚构"的"纯粹语言制品".本文通过对怀特历史叙事多层面话语系统和阐释模式的分析,重新透视历史叙事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