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恩美在小说《接骨师之女》中对母女冲突的描写较之其前几部作品已居于次要地位,她更多地展现了女儿对母亲爱的萌发与理解,倾注了对多元文化的思考。这一叙事策略上的变化可以窥见作者文化心态的发展,也即多元文化观的显现。多元文化观正是我们解读《接骨师之女》以及挖掘谭恩美小说创作主题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周水涛 《江汉论坛》2003,(2):106-108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建构的三大特点。一是多向的文化思考:审视农民文化、反思传统、追求“诗意的生存”是文化思考的主要指向。二是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意蕴建构:多元文化的共存为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提供了多种文化依托及文化选择的余地,从而造就了作品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文化类型的多样性,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又带来了作品的文化品位的变化。三是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展示:地域文化审美意识的确立是地域文化展示的关键前提,先后兴起的乡村小说文化群落的创作在地域文化层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从地缘角度切入的文化展示深化了作品的文化探寻。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09-112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常态。美国华裔剧作家在用英文创作的戏剧中加入中国京剧元素,一方面让作品贴上多元文化戏剧的标签,另一方面也使京剧元素产生了新的含义。通过对黄哲伦代表剧中京剧元素运用的研究,可以看到京剧在海外被本土化后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以及由此产生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姚石 《江淮论坛》2013,(5):163-167,172
菲利普·罗斯在作品中大量指涉亨利·詹姆斯的作品,表现出对詹姆斯影响的焦虑,罗斯是通过继承并超越詹姆斯而成就自己的艺术。罗斯在创作中秉承了詹姆斯的文化守成主义,强调历史与当下的统一性.但是这种文化守成主义经他的改造后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罗斯打破了历史与当下的绝对统一,常在作品中改写历史、颠覆宏大的历史叙事、发掘历史的多面性、赋予当下生活以多元性。罗斯走出了詹姆斯的困境,而自己又陷入文化多元主义的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动画创作中对福建本土文化挖掘与创新,通过对深层次福建本土文化的挖掘,分析了动画创作挖掘福建本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把握动画创作上对福建本土文化的创新,解决动画创作上对福建本土文化创新途径,创造出社会和市场所认可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动画作品。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的视角对乔治·奥威尔的创作作品做出解读,探讨英国传统文化对奥威尔创作的重要影响,以及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作品所体现出的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王立纯的文学创作轨迹以及对其小说中石油文化的整理和剖析,发现石油文化对王立纯的文学创作具有质的影响。对王立纯文学创作中的石油文化因子进行文学阐释,进一步理解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剖析石油文化对王立纯文学的滋养,以及揭示其作品背后深层的精神意蕴,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音 《河北学刊》2001,21(6):78-84
本文从历时态和共时态的角度 ,对散文老生代现象、作家散文与学者随笔、女性散文和新生代作品进行全面详尽地梳理和品评 ,寻求各种现象流变、文体革新背后的文化依据 ,力图把握多重语名北京散文创作中呈现出的现象流变和多元格局 ,使散文理论的建构介入当下创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的发展的过程当中慢慢地融进去了许多新的元素和理念。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年代,审美视觉与品评机制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当代书法创作的思想要进行转变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考虑进行作品设计和形式构成这一话题。按现代的观念,产品是设计以后制造出来的。书法是一种二维空间艺术,那么它的创作就是一个设计的过程,结体与线条的设计、材料设计和色彩搭配等等元素都离不开设计。  相似文献   

10.
“京味”老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源 《东岳论丛》2002,23(4):84-87
老舍的重要价值 ,突出地体现在他对文化批判及国民性问题的执着关注。而老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其切入点和出发点正是“京味”浓厚的老北京文化。浓染平民色彩的“京味” ,通过幽默对市态的生动而完整的展示 ,作品中特有的“京味”语言 ,以及用传神之笔勾勒出众多北京市民阶层中富有典型性的人物 ,构成了老舍作品的鲜明特色 ,折射出“京味”文化对其文学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及他主动从其中汲取创作养分的创作意图。“京味”文化与老舍之间存在着一种值得深入探究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海外极具影响的文学潮流,新生代华裔文学以其蕴涵中国文化元素的英文创作引起中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中既承载着作者们游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双重身份,在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怀疑、疏离态度的同时,又从多元文化的角度上致力于"中国形象"的重建。这种特定语境下的中国书写,其实是海外华人文学以全新的眼光对故土、新大陆文化的审视与继承。  相似文献   

12.
通过雕塑作品的创作欲望、动机、作品所用元素与象征性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所表达的直接艺术意义、社会意义和目的,来阐述雕塑象征性与象征性作品的社会和历史精神以及人生哲理与审美理想.基于"白马不是王子"系列雕塑作品,笔者给出了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13.
金元之际,彰德是北方传统儒学发展的中心,也是理学北渐的主要传播区域。浓厚的儒风影响了这一区域内的杂剧作家的创作,在价值观念多元、创作风格各异的特殊时期,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文学批评总是把作者的创作意图放在首要的和核心的地位,认为创作意图具有一以贯之的决定性,从而形成了创作意图→作品→读者的模式。新兴的接受美学理论打破了这种作者决定论模式,把读者置于文学活动的中心,提出了作者只决定本文,读者与本文才共同决定作品的模式以及读者单独决定作品的模式。虽然接受美学理论本身是多元发展的,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差别也很大,但在反对作者中心论,主张读者对文学具有决定作用上却是一致的。在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这一对立的两极中,实际上隐含着什么是艺术以及怎样对待艺术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太阳神话来源的阐述,对中国太阳神话中主人公形象以及重要神话作品的分析,对中国太阳神话影响后世作家创作的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太阳神话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即对生命的无限感动,对光明、温暖、力量、勇敢的崇拜和赞美。这种文化精神植根于上古人民塑造神话人物,创作神话故事的直接意图。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10-114
美国公路电影在1980—1990年代之间先后出现过两次创作高潮,主题的多元、风格的变异以及类型的自我修正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其影像风格和美学特征有了许多新的变革。但在形态各异的新公路影像叙事中,仍可寻见它们对独立先锋的创作理念、对边缘群体的持久关注以及文化反思/批判的立场的传承脉络。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裔作家的作品给读者呈现了诸多沉默的人物形象.本文以谭恩美的四部作品为例,借助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苏珊·兰瑟的女性叙述声音理论,探讨作品的沉默主题,分析沉默的原因、内涵以及作品中女性如何打破沉默.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谭恩美的作品,领悟她在作品中建构华裔女性话语权和多元文化共存景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最早于民国时期译介至中国,他作品中典型的清教文化特色和文学魅力成为国内了解和研究美国文化和文学的媒介。霍桑作品受到国内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表达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人性善截然相反的西方文化“原罪”主题以及霍桑的象征创作手法。霍桑在中国的接受语境和研究状况表明,这一研究深度还有待开掘。  相似文献   

19.
一、博士论文提要 本论文旨在从创作主体文化心态角度对80年代文学进行系统的考察,展示出对“文学史,即是一个时代的心灵史”的当代理解。论文试图通过对80年代作家所创作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对作家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进行把握,剖析出隐藏在作品和作家创作历史背后的深层作家文化心态。通过对作家们这些文化心态的优长与缺失予以甄别与梳理,对作家们在八九十年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术领域对丽贝卡·沃克及其作品的研究比较少,而丽贝卡·沃克在美国是一位较有影响的人物。文章以美国多元文化为背景,以身份认同理论和“他者”理论为依据,从丽贝卡·沃克自传体小说中主人公三种身份困惑入手,分析主人公困惑的原因、身份寻求的艰辛过程与最终黑人身份的建构历程。研究结果,既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多族裔身份群体的真实生存状况,也可以认识美国多元文化对混血儿群体的身份建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还能够对生活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群体的身份定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