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布迪厄阶级理论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集中讨论了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在指出布迪厄对经典阶级理论进行了关系主义改造 ,以及其理论的经验基础来源于法国资源的特点之后 ,作者梳理了布迪厄阶级理论及马克思与韦伯的师承关系 ,认为布迪厄把阶级理论安置于其社会空间理论之中 ,并根据资本的构成和数量来判别行动者的阶级性情 ,而阶级斗争也变成了争夺对于社会世界表征政权的符号斗争。最后一部分结合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中国语境 ,对布迪厄的阶级理论进行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2.
文化视域中的阶级与阶层——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社会学领域内,布迪厄强调文化作用的阶级理论占据着重要且独特的位置,其观点超越了迄今为止任何阶级与阶层理论。与以经济及职业结构为主要依据的各种传统理论不同的是,他将阶级与阶层问题放在文化的视野下进行探究。他赋予文化以特殊的意义,认为它受到阶级的决定性影响并和经济资本一样,凝结着社会的不平等。布迪厄的文化阶级理论,不仅对社会学实现文化的转向做出了独特贡献,而且也对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秩序、社会等级的形成机制,揭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与文化等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过程,进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化消费在社会结构与重构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布迪厄充分关注到这一点,按照"结构产生惯习,惯习决定实践,实践再生结构"分析框架,构建了其文化消费理论,本文则主要对此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在该理论中,布迪厄充分探讨了文化消费行为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通过资本总量、资本构成比例以及资本的时间延续三个维度考量的社会空间位置,在消费者主观能动的长期实践下,内化成不同阶级独特的阶级惯习,并产生了不同阶级特有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品味;而不同阶级文化消费行为则进一步实现了阶级之间的区隔与融合,改变了消费者的社会空间位置。布迪厄的从阶级与阶层角度出发、揭示隐藏在消费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关系的文化消费理论为我们了解贫富分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特征提供了独特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审美自律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重要观点,是审美现代性的标识.对这一宏大叙事,伊格尔顿以现象学方法、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学理依据和解构策略,回到身体本身思考美学问题,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审美是阶级主体塑造的实践方式;作为理论话语的美学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语境和深层指向,审美因而成为一种社会调控力量.这对我们研究审美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场:布迪厄对知识分子的祛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识分子理论作为布迪厄统治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思想体系注入了一种实践活力。本文把布迪厄知识分子理论置于当代知识分子社会学语境之中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布迪厄对于知识分子关系主义的定义、知识分子场域的祛魅性质与内部结构关系,并在最后尝试性提出了布迪厄知识分子理论的局限以及跨语境的可能效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罗列了马克思、韦伯、布迪厄、汤普森等多位学者的阶级研究,指出他们各自研究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争议。研究争议的焦点是:阶级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为此,马克思区分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汤普森以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和关系论的视角来研究阶级。韦伯则把社会分层分为三个维度来解释阶级现象。布迪厄则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整合阶级分析主观/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与对立。文章最后还提到应该将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运用到阶级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罗列了马克思、韦伯、布迪厄、汤普森等多位学者的阶级研究,指出他们各自研究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争议.研究争议的焦点是:阶级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为此,马克思区分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汤普森以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和关系论的视角来研究阶级,韦伯则把社会分层分为三个维度来解释阶级现象,布迪厄则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整合阶级分析主观/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与对立.文章最后还提到应该将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运用到阶级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重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紧密结合,并从中国社会现实性出发,主要研究了艺术和美学的人道主义、艺术的文化研究、艺术的批判与拯救功能、后现代语境及现代性和文化全球化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德国学界对布迪厄习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并分析了习性理论的五个核心性结构特征:第一,习性作为实践生成原则的通用性和统一性,第二,习性作为实践生成原则的规定性和自由度,第三,习性作为身体化的社会结构,第四,个体习性的多样性与阶级或群体习性的均一性,第五,习性与场域之间的本体论对应关系.通过引入德国学界对布迪厄的研究,本文希望能有助于我国布迪厄研究的知识积累与视域扩展.  相似文献   

10.
赵威 《天府新论》2021,(4):136-143
艺术乡建旨在将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关联起来,是近年中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与重要实践。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美学事件,它不仅是乡村建设问题,也是艺术介入社会和生活的美学问题。由于这是一种尚未完型的存在,艺术乡建包含着它的理论限度与现实困境。在当代审美转向的语境中,对艺术介入的意义与限度进行厘清,探讨艺术介入的审美重构之维,重新审视艺术如何介入乡村建设以及村民如何参与其中的问题,并呈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是在当代语境中发掘和阐释艺术自律与他律辩证法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现实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格尔茨指出,从民族志深描及其揭示的普遍文化观念中,人类学家能离析出一种"本土审美观"(a native aesthetic)。这一思想正可以为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本土美学建构提供极富价值的启发。一门发展成熟的本土美学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本土文化语境、本土事实与本土话语。中国本土美学建构要求我们立足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努力开掘每一民族(包括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审美感知和艺术形式创造力背后深广的社会文化根基,并致力于揭示这些社会文化根基在本土艺术和审美实践中发挥的重要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发挥的深刻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整合出一整套从概念、范畴到理论体系的中国美学本土话语系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艺术和审美文化景观,足以成就中国本土美学博大、恢弘而包容的气度以及思致精深的理论品质。中国的本土美学建构,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下世界美学和美学史书写西方美学一统天下的极端不合理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时尚》杂志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繁华 《河北学刊》2004,24(4):107-112
中产阶级在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显赫的称谓。这个阶级的具体界定虽然尚不明确 ,但它的身份、地位和趣味却日见凸显。人们对优裕物质生活的向往本无可非议 ,但这个阶级在享受制度化、格式化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却也付出了精神独立和被物质欲望支配的代价。另一方面 ,表达这个阶级趣味和意识形态的陈情者与代言者也应运而生。《时尚》杂志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它表达的所有内容和倾向 ,集中地体现了中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中国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已经有了标准的中国版 ,这个标准就是《时尚》提供的标准 ;而“中产阶级”的身份向往 ,可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未被道出的最大“时尚”。  相似文献   

13.
朱国华 《社会科学》2005,(12):96-104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布迪厄文学场理论在当代文论语境中有其重要的意义。布迪厄的文学场概念,为超越对长期以来盛行的文学的内部与外部研究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思路。文章讨论了布迪厄与当代西方文学社会学家的学术互动关系,尤其对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与布迪厄的文学场社会学进行了一个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朗西埃的美学理论被乔纳森·卡勒视为当下文学理论向审美回归趋势的代表之一,但是在朗西埃的语境中,美学并不纯粹,其审美理论的两个维度都体现出美学与政治合一的趋势。就历史之维而言,朗西埃独创艺术的体制理论,将艺术由再现体制向审美体制的转换看成社会平等化的表征;就未来之维而言,他又提出"解放的观众"来为普通大众艺术欣赏行为的合法化提供理论依据。这两个维度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朗西埃美学理论的核心:审美平等。审美平等要求大众时刻意识到"感性分配"的存在,并以此为基础勇敢地去想象另一种生活。但是,朗西埃审美理论的两个维度却隐藏着各种无法消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许文博 《北方论丛》2015,(1):138-141
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中的重要议题。布迪厄认为,不同的个体行动者通过某种惯习来取得社会空间中的不同位置,从而出现了阶级划分,惯习既是内化了的性情倾向,又要依靠实践来生成;与此相似,朱迪斯?巴特勒强调性别是表演性的,是个体行动者根据主体本身的一种效果而建构起来的,但这种表演并不是先于主体选择的,而是遵循着异性恋规范。两种理论虽然讨论范畴不同,分别关注阶级和性别,但都涉及到结构与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都化解了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二元对立,因此,体现出阶级与性别之间的相似性:阶级与性别的形成都是行动者个人参与实践的结果,并且这种实践遵循着阶级或性别制度的轨道,具有重复性,尽管如此,阶级与性别的特征并非本质性的存在,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的。  相似文献   

16.
布迪厄对于语言的认识建立在一系列对语言的本体预设基础之上,可将其视为布迪厄的"语言哲学"。布迪厄的语言哲学主张将语言置于真实言语语境中考察,是一种关于语言的社会本体现实主义观,与哈贝马斯的"理想言语语境"模型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许亮  王莉莉 《天府新论》2013,(3):104-108
观念摄影与景观社会在不同的相互对话中显示着各自的立足点和历史特殊性,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彰显着影像的独特价值.观念摄影下的景观社会的美学意义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的组织和其发挥作用的场域,使对艺术美学在景观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机制复杂性的重要研究得以具体化、实证化,并且具有了学科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布迪厄从“规则”到“策略”的转向,赋予婚姻以实践意义,超越了结构主义亲属关系的范式。在布迪厄那里,场域是策略运作的关系空间,习性是策略运作的转换媒介。婚姻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结构,是社会阶级的再生产策略,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再生产。布迪厄反对简单地用理性选择理论解释婚姻行为,他的“婚姻策略”概念是社会学研究婚姻与家庭领域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梳理问题入手,认为实践美学的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社会与个体、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关于积淀与突破、理性的凝聚与感性的超越的矛盾;关于回归心理本体与超越实践美学的论争等。文章指出,中国实践美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从理论视点和价值根基两方面深入发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的整体内涵和现代意义,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美学发展的理论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俊国 《江汉论坛》2005,5(10):118-122
中国现代审美文化批评,自它形成之初,一直受到西方近现代艺术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以及博克、布洛、克罗齐、谷鲁斯等审美经验主义和艺术形式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在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审美文学批评,又受到中国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多重语义制约,逐渐形成"中国式"的文学审美论.文章认为,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学理特色在于文学审美的大众普适性,文学审美的超功利机制、文学审美的潜在社会功能.进而,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评析了审美救世在政治革命、思想启蒙这两种文化思潮之外的多种文化意义,并结合20世纪人类技术文明时代艺术"自为"的全球性文化语境,评析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功能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