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代徽州宗祠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代宗族制度最为完善和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徽州,当地兴建宗祠相当普遍。嘉靖十五年祭祖今为徽州宗祠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徽州宗祠祭北始迁祖的兴盛还与汪华、程灵洗的地域神崇拜有关,元代徽州学者主张祭礼始祖也推动了宗祠建设;明代徽州宗族建祠祭祖的特点是宗祠的发展,即以祭祀始迁祖统宗合族。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文庙是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文物单位之一,作为文物部门,要利用向人们展示文物的过程,充分发挥德育的思想导向功能,品德创造功能和性格优化功能,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作用.如何利用文庙的历史文物,继承孔子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使文庙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是每个文物工作者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哈尔滨文庙是祭祀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的庙宇.孔子同时又是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对文化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的德育思想体系对中华民族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若能将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为今人所用,那么一定会在教育后人、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一个极好的场所.哈尔滨文庙坐落在哈尔滨南岗区南通大街和宣化街交叉点上的文庙街,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内.它始建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落成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是由当时的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及继住长官张景惠倡导实施,中外人士和政府募捐集资73万多元(银币)修建的.它又是东北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文庙.文庙建筑结构为三进院落,原占有地6万平方米,对存围墙之内的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674平方米.总结构具有典型  相似文献   

3.
苏力 《兰州学刊》2012,(5):69-72,15
文章主要依据黑城出土文书对元代亦集乃路儒学的文庙祭祀、教学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证。文章指出,亦集乃路的儒学教育是元代地方教育普及化的一个缩影,体现出地方儒学"庙学合一"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元代南北儒学的发展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浅谈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医学院校是医生起步的摇篮 ,教师应做学生的楷模。医学伦理与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科学理论教师的职责 ,医学专业课教师、临床专业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作用 ,寓道德教育于教学、实习指导之中。  相似文献   

5.
文庙释奠礼仪是尊崇孔子儒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上,对孔子和先贤先儒的释奠,存在一个“变”与“不变”的演进过程.应从孔子对礼制的认识出发,正确领会和理解孔子儒学的核心原则,既要把握其中“不变”的内在思想,保持传统祭祀仪典的内涵,又要防止“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具体特征.研究文庙释奠,还是开展一系列礼仪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当前的道德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祖先祭祀活动.祭祀共同的祖先,是宗族得以维持和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之一,世家大族的衰落,社会阶层的重新整合,使得祭祖活动亦发生了重大改变.影堂盛行于唐代,多用于祭祀得道高僧.到了宋代,影堂逐渐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成为一种民间祭祀祖先的场所,承担着家族祭祀、教育等诸多职能.  相似文献   

7.
清马氏宗祠     
清马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常平镇桥沥马屋村,于清朝宣统年间始建。整个祠堂坐北朝南,分为三进。其左侧建有一座文庙,内奉孔子像。文庙后面有一座300平方米的书房,专供族人读书之用。不过由于文革时期文庙和书院均受到破坏,所以宗祠、文庙、书院三合一的古代活动场所不能完整保存下来。1992年重修,外观改变较大。宗祠采用砖木结构,现存主体结构还能看到昔日风貌。  相似文献   

8.
“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中庸》)这一著名命题,点出了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基本精神,或者说是一项基本原则:寓伟大于平凡,寓抽象原理于具体规范,寓理论于实用;总之,寓绝对于相对之中。这种基本精神或基本原则对于现代文明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着新的高校道德教育理念--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文章在论证将生命纳入到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依据和界定高校生命道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原则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从理论上科学地阐述构建高校生命道德教育体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庙是儒家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制度载体与精神载体。它不仅仅与当地的教育事业息息相关,也体现了中央王朝通过儒学教化人民的治理术。近年来,文庙学研究逐渐兴起,但现有研究中对西南地区的文庙涉及较少,且多集中于梳理文庙的历史或讨论其文化功能。要将文庙置于具体的区域史与社会史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庙的线索功能。西南地区的文庙串联起了三个重要面向:中央对边疆的治理,儒学在西南的传播以及当地移民(包括科举移民)的变迁与发展。三个面向存在内在联系,两两之间不断互动、相互促进。而这些互动过程都是围绕着集治边、教化、教育为一体的文庙发生的。  相似文献   

11.
商代的军事祭祀类型众多,仪式繁复,贯穿于战争始末。商代军事祭祀活动已由较早的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并把祖先神作为主要的祭祀对象,以此,对祖先神的祭祀贯穿于战争的各个时期,而上帝和自然神,并没有成为军祭的对象。商人对于神灵的崇拜以及军祭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都说明商代战争是深具宗教意义的战争,神灵在军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木叶山是契丹祖源地、发祥地,故辽代皇帝频繁前往祭祀。对木叶山的祭祀,包含祭山神、祀天以及祭祀祖先等寓意。辽太宗时期佛教已很盛行,辽太宗遂变革传统祭山仪,将祭拜观音一环增加到祭祀木叶山的活动中。辽太宗即位初期,祭太祖庙、祖陵等祭祀祖先活动非常频繁,祭祀木叶山的活动基本伴随祭祀祖先的活动进行。从天显八年(933)开始,辽太宗祭祀木叶山的次数随着其祭祀祖先活动次数的减少而减少了,且祭祀木叶山的活动大多在游猎过程中举行。  相似文献   

13.
巍山彝族土主崇拜是彝族祖先崇拜中的宗族崇拜。它诞生于南诏以前,在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建立之后进入了繁荣时期。在巍山,土主神是人们最受尊敬的神,每到祭祀日人们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巍山土主崇拜仪式是当地彝族宗教信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寓教于乐、人神亲善、趋吉避凶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天地祭祀、宗庙祭祀及与之相关的谥号,是关乎时政的大事。两汉是崇尚儒学的时代,时人在议论这些问题时,常引《春秋》经传作为理论依据。本文旨在探讨《春秋》经传在汉代祭把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一、先帝施行过的祭祀仪式通常不应废止──《春秋》大复古武帝于甘泉建泰一饲坛以祭天,于河东汾阴建后土词坛以词地,皇帝常亲临祭把,耗费很大。成帝时,汉廷曾就是否应废止甘泉、汾阴的祭祀而徙天地祭祀于长安南北郊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等奏言:“昔者周文武郊于丰镐,成王郊于雒邑。由此观之…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和具有高尚品格的伟大的教育家。他总是以身作则,树立懿范,取信于人,至诚无欺,把道德教育始终如一地贯穿于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之中,借以整饬当时的社会。正因为这样,孔子的德育思想便成了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通往这个核心有两条重要轨  相似文献   

16.
根据殷墟卜辞所记,商王朝不仅隆重祭祀本族祖先,同时还对有功于商王朝的异族功臣进行隆重的祭祀。古代夏族祖先大禹以平治水土、规划九州而著称于世,《诗经·商颂》等文献记载商人对夏禹多有颂扬,殷墟卜辞也应记有商人对夏禹的祭祀,卜辞记有"■示"、"■示",当释为"禹示",应当就是商人祭祀夏禹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杜威道德教育的理论,在以往的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比比皆是,成果层出不穷,形成了“道德教育环境论”、“道德教育方法论”、“道德教育课程论”、“道德教育目的论”等等形式多样的观点.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杜威理论结构的完整性和内容全面性上,而忽视了对其中基本观点的澄清和挖掘,这实际上就造成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肤浅而失去了它应有的效用.对杜威道德教育重要观点的再认识和思考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王丽荣 《学术研究》2006,(9):113-116
中日近代以来的道德教育目标都有着浓厚的“社会本位”的特点,以人为本位的呼声则微不足道。不过,当代中日学校德育最终确立了两者兼顾的目标。从德育目标视野来看,在两者共性之中又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如君子型与大众型目标、宽泛性与狭义性的目标理解、德育目标层次的笼统性与序列性等。日本道德教育目标中的可取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国务院第四批公布的国保单位250处中,安徽计有6处,罗东舒祠就名列其中。座落在黄山市徽州园呈坎村的罗东舒祠,是呈坎罗氏子孙为祭祀元末明初著名学者罗东舒先生而建的家庙建筑,全名“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祠名匾悬挂在仪门上达400多年,文革时期祠匾被毁,但村民记忆犹新),俗称前罗祠堂、新祠堂,系呈坎前罗支祠。它以轴线对称、布局严瑾,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石雕木雕彩绘精美绝伦,颇具文庙(即孔庙)风格而著称于世,有“江南第一祠”之誉,是典型的徽州祠堂建筑。但目前许多人在许多文章中将黄山市东舒祠就称为呈坎宝纶阁,这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20.
《周礼》中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已经有人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但是对其中荒政制度还没有人给以详细的论述。实际上,荒政制度也是《周礼》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贯穿于全书之中,同时涉及到经济、政治、法律、祭祀等方面内容。 《周礼》的荒政制度最集中体现于《地官·大司徒》中,《大司徒》职云:“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驰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研究古代荒政的学者,只是注意到了古代最早的荒政制度出现在《周礼》十二荒政之中,并且“奠定了后世救灾的基本格局”。但是,却还没有论及到以下三个方面:(1)十二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