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关键的地缘空间节点。南海地缘政治格局构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为应对南海地缘政治格局新态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构建以应对南海危机为主要内容的"组合拳"式的地缘战略体系:把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为首选;把同相关国家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家关系作为关键;把增强南海地区海空军事实力作为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审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可以发现,海上丝绸之路途径南海,东向延伸至太平洋海域,西进则抵印度洋海域,基于"一海两洋"地区的复杂情况,应将"一海两洋"问题上升至战略高度来考察。"一海两洋"战略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当经略南海,进驻"两洋",构建完备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布局。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7,(5)
东盟各国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沿线国家,而东盟国家所在的东南亚地区同时又是跨境犯罪行为十分猖獗的地区。因此,中国有必要在既有的合作基础上,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执法安全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可以通过完善部长级对话会的顶层设计,充实高官会的具体职能,建设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和组建执法专家委员会等方式,提高区域、次区域以及双边层面的执法安全合作水平,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更为福建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拥有辉煌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岸资源和外贸发展优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独特的现实基础,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程中,福建要突出海洋特色,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重视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港口资源,突出互联互通,加快对外通道建设,提升对外服务水平;要积极拓展区域合作,重点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推动经贸文化交流对接,密切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在交流互鉴中实现特色发展。通过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海上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5.
杨会祥 《南方论刊》2014,(12):37-39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东盟合作长远发展的战略思维,蕴藏重大发展机遇;东盟华人经济发达,茂名与东盟华侨华人之间民间互动良好,可以发挥华侨的桥梁作用深化茂名与东盟之间的经贸、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6.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成为"世界工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输出的渠道,更是生产投资、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互利共赢建立互联互通的海上通道的重要途径。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多极化,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必然呈现多极化趋势。上海由于其区位优势,可以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和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有余,在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已有28项改革措施在全国推广。上海自贸区开放的程度前所未有,改革的深度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前也所未有,真正实现了以改革促放开放,以改革谋发展。2015年3月中央又批准广东、福建和天津列入第二批自贸区,至此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全面开放的格局,我国自贸区建设也已形成沿海点状布局的格局。就在建立上海自贸区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倡议亚洲国家间加强海上合作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具体内涵包括加强区域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四个方面,是更高级别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合作。中国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脉相承,互相促进的,自贸区建设将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又将促进自贸区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开放。  相似文献   

8.
王双  张雪梅 《理论界》2014,(11):35-40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央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于构筑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利用这一国家新时期开发战略,通过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海洋经济合作平台、构建区域性科技与治理支撑网络、强化海洋生态保护等,借势"海上丝绸之路"开发开放建立跨区域的发展平台,推动天津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海洋经济的合作和交流,能够进一步加快天津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于破解美国主导的TPP对中国形成的排斥与挤压,修补TPP可能对现存中国-东盟自贸区一体化所造成的"裂痕",并且能够使中国进一步向西推进国际经贸合作关系。在国家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福建必须在服从国家全局战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战略配合,并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发展本省经济,实现本省建设海洋强省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7,(1):18-24
在经贸合作自由化的全球背景下,海南又快又好地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积极融入发展过程中,海南仍然存在着海洋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海洋经济总体水平差距较大、人才科技力量投入欠缺、海洋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在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建立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海南融入新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优势,提出促进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海洋世纪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必要认识并梳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就此而言,海上丝绸之路从经济、技术、政治、文化、伦理五方面宣示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目前,海洋开发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对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深入分析海洋经济战略定位、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创新,加快"海上中国"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杰  张洋 《理论界》2015,(3):128-131,127
海盗与海上武装抢劫犯罪是世界航运安全的重要威胁。21世纪初,拉美加勒比各国致力于发展对外贸易,海上运输也由此成为拉美与外界贸易往来的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巨大的利益诱惑也使该地区成为海盗与海上武装抢劫犯罪的高发地带。本文在总结拉美加勒比地区海盗与海上武装抢劫犯罪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对海盗和海上武装抢劫犯罪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9,(6):75-86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倡议以来,我国各省市高度重视,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视为新时期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中区域间对"一带一路"合作的成效差异较大。总体而言,我国中部地区及其毗邻的西部地区成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较多的地区。研究造成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设计。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别探讨了国际贸易平台建设、贸易重点和贸易方式差异对不同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被中央确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3年来,全省积极发挥核心区的先行优势,在国际产能合作、对外交流、境外产业园、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与周边省份相比,仍存在步伐较慢、重视不够、创新不足等问题。为此,要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推动国际资本"引进来",加强产业合作、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加快建设一批境外产业园,扩大贸易规模、培育跨境电商,拓展文化交流、扩大人员往来,加强组织保障、提高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6.
琼粤"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潜力巨大,需要统一编制旅游规划、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共同进行旅游开发、合作开拓旅游市场、共树区域旅游品牌、促进企业跨省合作和构建区域信息平台等,推进琼粤"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不断向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发展,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推动两地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先行产业,把琼粤"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打造成我国相邻省份区域旅游合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和平友好之路,更是文明互动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南海、印度洋沿岸国家及非洲、欧洲诸国物质和精神文明双向交流的通道。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中,无论地处东方的中国人、马来人、印度人,还是位于西方的埃及人、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均对这一海上交通的开辟、诸水域网络的连接与拓展做出了贡献。与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晚,但其辐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持续时间则更为恒久。通过这条航道,古代东西方国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促进了其肌体的新陈代谢和营卫调和;同时沿线国家通过海上交通干道所系连的分支网络,交流往来,取长补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就此意义来讲,"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亚、非、欧各国走出封闭,打破孤立,开启门户,放眼世界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8.
中巴经济走廊是2013年5月提出的双边经济合作倡议,它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纪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通道,得到中巴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因而得以顺利实施。但也面临着巴基斯坦国内经济困难及政治、部族矛盾的困扰。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应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的优先方向,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六甲海峡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系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海上"枢纽",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军事、经济价值而备受各国关注.然而,航行事故、海盗、恐怖主义等诸多安全隐患,一直影响着海峡沿岸国家安全和海峡内航道畅通.为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海峡安全系数,马六甲沿岸三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会同其他海峡使用国近年来付出了诸多努力.马六甲海峡所涉及的安全问题非常复杂,有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是虽然并不明显但却是深刻的;有的是客观状态,有的是主观担忧;有的属于传统安全威胁范畴,有的应归于非传统安全威胁范畴.本文将解读海峡安全合作机制形成过程、现状和特点,并对中国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进行初浅探讨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