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布依族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这种习俗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布依族社会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母权制社会的一种残留,是夫从妻居到妻从夫居的婚姻形式过渡的一种抗争,这种习俗还包含与体现了布依族人对"性"的看法,以及相关传统伦理思想,体现这个民族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家庭利益、男女间相互信任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的竹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依族在其民俗节日中蕴含着竹崇拜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保留着竹崇拜习俗。布依族之所以崇拜竹 ,是因为布依族处于西南土著竹崇拜文化区域 ,而且有部份先民为西南土著濮人的原故  相似文献   

3.
布依族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到了民族的习俗之中.布依族武术文化表现出了一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化的状态,同时民族性与表演娱乐性也是布依族武术文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贵州苗族居住在喀斯特洞穴分布广泛的山区,历史上有穴居和洞葬的习俗。苗族有穴居和洞葬的地方就有"跳洞"节日,其中以贵阳市花溪高坡乡、龙里县摆省乡、惠水县摆金镇一带的红毡苗的"跳洞"为典型。苗族"跳洞"通过对祖先穴居、避难和墓地的祭拜表达苗族的洞穴崇拜,核心思想是源于苗族的祖先崇拜。苗族的"跳洞"有助于重温祖先集体记忆,发挥族群联谊功能,有利于增强族群文化认同,保证族群繁衍。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是贵州省的土著民族之一。布依族人口有二百一十二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的镇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安顺地区的其他县(市)、贵阳市郊区、六盘水市辖区内也有部分聚居;另外,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毕节、遵义、铜仁等地区,以及云南、四川部分地区也有布依族居住。  相似文献   

6.
灾害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对于灾害的书写与记忆是人类口头传承的重要内容。广西融水苗族古歌中的灾害叙事,具有地域、族群的显著特色。融水苗族先民的灾害叙事受埋岩习俗的影响,在其原始心智中将灾害比喻为一场“冤案”,将灾害起因描述为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争斗,将灾害的解决过程转写为一次“埋岩”活动。这表明融水苗族先民将灾害理解为社会的无“理”状态,而将“埋岩”视为社会有“理”状态的象征,融水苗族先民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之习惯法的关联,是解读苗族古代社会及苗族先民信仰习俗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历史上布依族人民为战胜自然、发展生产而进行的狩猎活动和由此形成的狩猎习俗,是不可多得的高原稻作民族中的狩猎文化实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四川布依族的基本情况,着重论述四川布依族稻作文化习俗,包括耕作制度、作物品种、信仰崇拜、婚丧习俗、节日、禁忌等等.文章认为,布依族稻作文化是适应我国西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结合民族传统习惯而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南方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9.
“不落夫家”习俗形成之前,布依族的婚俗是自由恋爱、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由于文化接触而受汉族文化影响,布依族婚俗中吸收了许多与早期不同的婚姻观念,加入了说亲、定亲、接亲等过程,这些程序和观念与传统的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习俗发生冲突,产生了“不落夫家”习俗。“不落夫家”是对包办婚姻和早婚的反抗,在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时代是没有“不落夫家”习俗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历史上布依族人民为了战胜自然、发展生产而进行的狩猎活动和由此形成的狩猎习俗,是不可多得的高原稻作民族中的狩猎文化实例。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维吾尔族居民婚俗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在发生变化。在乌鲁木齐市,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诸如包办婚姻已不存在,自由婚姻绝对占上风;婚礼都在宴会厅举行,婚礼仪式全程摄像等变化趋势。城市维吾尔族中婚俗文化变迁与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相互渗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多姿多彩的盐城民俗风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盐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从岁时节庆到生老病死,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信仰禁忌到人际交往,从游艺娱乐到盐民渔民的习俗。因盐城地处黄海之滨,故兼具海洋和农业文化的特色,从而决定了盐城民俗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多样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立法一举废除了仪式婚,改采登记婚。但由于民间传统习俗的影响和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仪式婚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仪式婚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因此,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待仪式婚效力的态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但在目前形势下,对仪式婚进行法律保护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合理方法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婚姻法律制度,即在某种情况下将仪式婚纳入法律轨道,实行婚姻法上的"一法二制"。  相似文献   

14.
边民跨国婚姻的产生除了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之外,还与边境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特殊场域——跨疆界传统小社会及其内部孕育的民族宗教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紧密相关。国家为履行社会控制职能而制定的跨国婚姻相关法规,是从控制跨境人口流动和保护入境通婚人员权益的角度进行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对跨国婚姻的有序管理,然而非正式制度影响下的跨国婚姻行为选择与正式制度社会控制职能之间难以弥合的张力,使得边民跨国婚姻面临一定的制度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在借助史料扼要陈述苗族源流及其地域分布演变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计算当代苗族人口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对这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域分布、数量、文化素质、结构进行考察分析,以期深化对苗族人口的研究,并为促进苗族人口发展提供依据或参考。  相似文献   

16.
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以其绚丽多彩、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贵州是苗族居住最多的地方,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最完好的地区,文章从挖掘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苗族刺绣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技艺的研究,并提出了苗族刺绣的开发与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江西安义县农村"闪婚"现象,发现"闪婚"是家庭经济模式制约下的一种选择,而传统习俗、家庭权力规约也构成了"闪婚"的推动力量,并非一定是现代价值理念的渗透和传统文化的衰弱所促成。特定的家庭经济模式隐含着对"闪婚"的一种功能性需求,有着微妙的"互嵌"关系,而"闪婚"之后夫妻双方一体的经营方式又进一步型塑、强化了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因而"闪婚"未必导致"闪离"。所以,从传统到现代的"闪婚"模式,并非是一种线性的单向度变迁,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是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当时它适应了草原文化的生活需求。针对当今萨克族人生礼仪中操办喜事中不作任何改良和规范来全方位地继承传统的做法;周年纪念式中的竞争操办心理所引发铺张浪费;婚姻中彩礼的繁重性,索取礼仪的层次性、多样性、复杂性;抢亲等这一不正当婚姻形式突然性、不稳定性等典型事项,提出从教育入口全面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加大破除愚昧无知的宣传力度,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先进型教育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等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摩梭走婚文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一些学者在有关著作中对该风俗进行的描述;而比较深入地进行研究,则是始于20世纪50-80年代民族学家们的数次调查及形成的调查报告和若干专著。在经历了"文革"的扭曲和停滞之后,对其研究才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细分的阶段。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走婚文化的研究及其成果,可从婚恋形态、起源、形式、性质、制度的合理性、变迁及原因等方面展示。  相似文献   

20.
苗族民间文学是苗族先民生活的再现,蕴藏着苗族古代社会发展的诸多信息,其中包括苗族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苗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