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
3.
4.
5.
6.
7.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的加强,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热点问题之一.土地利用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环境     
《女性天地》2013,(3):1-1
我们常说要保护地球环境,但我们又常常忘记我们依附着环境生存。  相似文献   

9.
10.
11.
2009征订中     
尊敬的订户单位,亲爱的读者:您好!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主管,省国土资源厅宣传中心出版发行的《资源与人居环境》杂志,是一本探讨人与天下资源、人与地球环境、人与居住环境之间辨证关系的集政策、学术、科普、时事、生活为一体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王峰 《职业》2011,(12):159-159
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面临两大宏观问题:一是石油资源枯竭,已经对我国庞大的社会经济计划形成制约;二是自然环境恶化,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尤为严重。笔者认为,推行以乙醇汽油为主的清洁能源政策,是目前可以综合推进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燃料乙醇是在20世纪初面世的传统产品,后因石油的大规模、低成本开采而被淘汰。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步枯竭,近几年,燃料乙醇工业又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迅速发展。乙醇,俗称酒精,以玉米、小麦、薯类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制成。然后,将乙醇进一步脱水,再加上适量汽油后,形成变性燃料乙醇。所谓车用乙醇汽油,是指在不含MTBE含氧添加剂的专用汽油中,按体积比加入一定比例(我国目前暂定为10%)的变性燃科乙醇。  相似文献   

13.
14.
人居环境资源的具体表现就是开发和利用资源系统.文中基于人居环境资源视角的考虑是为了保证城市旅游的吸引力,这也是为了保证城市关于“人居环境”的优势,基于此,我们需要将“人居环境”转换为城市旅游中的竞争力,并且在这个情况下突出城市的与众不同,促进城市经济更好的发展,扩展城市资源的开发程度。良好的人员环境应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人居环境资源的核心也需要以人为本,从整体上来考虑,通过人员环境资源的独特视角来全面提升城市旅游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是尼罗河水的滋养,朱巴(Juba)这个地处非洲荒凉腹地的小镇,也许永远只是一个普通的原始村落。2011年1月,苏丹南部举行全民公投。作为南部苏丹自治政府所在地。  相似文献   

16.
《资源与人居环境》杂志是我国西部第一家专门探讨人与天下资源、人与地球环境、人与居住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一本集政策、学术、科普、时事、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性刊物。其宗旨是唤起人们善待资源、保护环境、弘扬健康向上生活情趣的意识。读者群体为爱好、关注资源与人居环境的广大民众,特别是国家机关公务员及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大型矿山企业及大型国有企业的干部阶层。  相似文献   

17.
李艳丽 《职业时空》2008,4(5):56-56
环境的物质基础是自然存在的,环境虽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不可创造,因此我们对园林的规划设计也必须是一种培育的过程,培育园林的说法比当前提倡的创造园林的说法更合适。  相似文献   

18.
说话     
我出门不大说话,是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人一稠,只有安静地听,能笑的也笑,能恼的也恼,或者不动声色。口舌的功能失去了重要的一面,吸烟就特别多,更好吃辣子,吃醋。  相似文献   

19.
董金柱 《城市》2007,(6):28-31
一、研究背景 人类聚居环境从史前文明到工业文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呈总体恶化态势,而到了大都市工业文明时期,虽然局部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技术发展,但环境恶化趋势不减.从横向来看,聚居环境农村优于城镇,城镇优于城市.但是大都市以其信息技术发达、产业制度环境优越等良性条件,吸引着本地和外来资本、劳动力要素不断集聚.目前由大都市创造的GDP在全球经济产值中占据着显著的成分.但从居住环境来看,大都市面临的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抢着在城市落户?为什么消费这么贵,还买不到房子,为什么还要来大都市?在城市里,生活惬意的都是哪些人?在城市里面,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应该继续冷漠下去吗?大家彼此有信任安全感吗?怎样创造一个既美好又生态的大都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土地利用方向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才能最终促进全市工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但是,上海工业用地面积大、范围广、布局分散、个性化情况突出,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二次开发模式,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思路,着眼于存量挖潜与结构调整,在已开发的工业用地中注重二次开发和复合利用。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