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俗"二字最初的应用和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联系在一起,最先把"通俗"和小说联系起来,提出"通俗小说"一词的是明末的冯梦龙,最先运用"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作为书名的著作是<京本通俗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确有"通俗小说"的名称,主要指其形式的通俗.中国现代文学中"通俗小说"一词直接应用的较少并且所指不尽相同,新文学家所指的"通俗文学"即新文学的大众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范伯群等人大量使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但是从界定到作品的归类都有诸多欠规范、欠科学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主要载体的通俗小说,在20世纪初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与作为“纯文学”的新文学不同,其现代性标志具有两个维度:物质的、商业的、市场的和精神的、人文的、审美的。前者经市场文化所催化,后者则为新文学精神所烛照。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在伴随着后现代性的现代性文学语境中写作的当代长篇通俗小说产生了畸变。其从“媚俗”和“媚雅”两个方面消解了现代通俗小说的现代性,或是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庸,或是彻底商品化,沦为后现代的“文化工业”。为此,必须恢复和重建中国通俗小说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老舍在抗战前夕对通俗文艺全身投入的原因,通过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冲突对比,论述了老舍从新文学立场转向通俗文学立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苦痛,进而阐述了老舍的通俗文艺观。文章意在通过老舍“制作通俗文艺的苦痛”现象,揭示隐匿在这一现象之后的20世纪中国文学普遍的不成熟、易偏激和易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鲁迅等新文学作家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尊敬,是因为其作品始终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但在阅读中我们发现,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新文学作家描写的历史事件往往只是作为思想背景的衬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虽然与启蒙文学相比,通俗文学反映的生活尺度较浅,思想性较薄弱,但它所描写的国事、民性与读者的实际生活十分贴近,更富有本土化的气息。其实,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通俗文学都承担着反映社会生活、展现时代发展方向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上海沦陷时期影响力较大的文艺刊物《万象》在沟通雅俗的实践上比较成功,1942年秋《万象》分两期以较大篇幅发表关于"通俗文学运动"的论文,它们探讨借鉴传统产生新型通俗文学的可能性,行文中不乏"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解放区文艺论文中的高频词,具体而直观地展示了杂志编辑者时顺应时势的文学样式的倡导。将这次讨论放在"五四"之后人们如何看待"大众"、"通俗文学"的线索上观照,可以更切近地把握当时的作家及学者对于新文学得失的思考,以及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发掘传统资源的功利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伴随着对外国现代派文学的引进与新文学一起成长,在大陆中断后却在台湾、香港盛极一时,世纪末又在大陆重新出现繁荣。中国现代派小说在成长中形成了与西方现代派小说不全相同的新景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7.
谷斯范是随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登上文坛的一位具有清醒现实主义精神的通俗文学家。本文论述他的通俗文学作品《新水浒》所蕴含的批判意识与更新意识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严肃文学作品的文化品位。同时,还论及《新水浒》在20 世纪中国文学第二次调整与转型期间的文学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文学不能走进民间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以前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新文学作家,这种现象也一直吸引着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眼球,其中重要的观点认为五四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导致新文学审美与传统审美习惯的断裂,这种逻辑引发20世纪90年代在文学史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质疑.其实五四新文学难以走进民间的尴尬,原因不仅仅如此,还在于现代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学表达手段之间的矛盾.本文将通过对五四新文学作家白采小说《病狂者》叙述策略的分析,具体分析作家为新文化正名的主观意图在传统叙事方式中消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社会影响"与"品格操守"的二律背反中,瞿秋白结合苏俄普罗文学经验,提出了政治化与大众化并举的新思路,旨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中国武侠小说在"反武侠"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积极调整,不断前进,批评是永葆其活力的悖论式法宝.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文学传统中理应包含如何接受外来影响的内容。这一传统在流程上经历了由欧美文学向俄国文学的转移 ,新文学建设也由形式转向内容 ,并在对俄国文学特点的归纳和解释中完成了对新文学创作规范的制订 ,使得新文学在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以俄国文学为范本、以民族意识为轴心、以文学参与民族解放为半径和以作家个人审美意识为潜流的特征 ,它们不仅导致了新文学方向的变化 ,而且成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传统  相似文献   

11.
论新史学(1)     
20世纪就是新史学的世纪。20世纪的史学史就是新文学的历史。新文学不是另外一种史学,而应该是本质意义上的史学,即断史学就是充分实现了史学自身本质的史学。本文分析20世纪先后出现过的三种类型新史学体和指出新时期新史学的空白之后,阐明新时期的新史学应包含有两块基石和两大支柱。两块基石是新历史观和新史学观,两大支柱是新史学理论和新史学批评。新历史观是一种本体论的历史观,新史学观是一种本体论的史学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晨报副刊》是新文学在中国北方的战斗堡垒,继续秉承鲁迅《新青年》时期“思想启蒙、文学救国”的新文化传播的宗旨,在李大钊、孙伏园、徐志摩主编轮流执政而风格迥异的不同时期,又殊途同归地以高蹈“社会启蒙”的办刊目标为己任,在接续新文学传统和报纸副刊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文化、文学、新闻传播史的时代轨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百年中国文学的深刻嬗变的论述,认为从19世纪到 20世纪,我国文学产生了观念、对象、形态、性质和生产与消费规模的深刻变化。而正是这种变化,使我国文学终于从古典走向了现代,完成了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脱胎换骨的划时代的历史转换。这种转换实际上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崭新的时代,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地平线迎来更加灿烂夺目的霞光!  相似文献   

14.
从学术史角度简要评述了20世纪元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概况和基本成就。元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明清以来数百年间人们对它的评价一直偏低,学术研究也相对薄弱。进入20世纪,这种局面终于有了明显的改变:“西学东渐”给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治学方法,元代文学尤其是属于通俗文学的元曲开始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研究活动也相应地活跃起来;50~60年代中期虽有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干扰,元代文学研究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70 年代末以来,元代文学研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学术思想的创新,学术视野的开阔,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水平的提高,都为下个世纪该学科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传统观点审视,中国新文学的黎明期理所当然应始于五四时期,似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天经地义该从这里起步。但是若对中国文学的演变进程加以纵向考察,便会发现晚清文学改良已放射出中国新文学的黎明曙光,古代文学的旧殿堂已开始全面解体,具有“现代型”特征的新文学正在同传统文学的痛苦诀别中艰难地发孕着,从文学观念到创作实践都蕴含着新文学“现代型”的一些基本素质,初步展示出中国文学朝着“现代化”力向迈进的历史趋势。因此,新文学的黎明期应该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开始,考察新文学“现代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世界文学潮流的奇异、多元之审美选择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曾断言:“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几乎一点遗产也没摄取。”话说得未免有些绝对,但却道出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国新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产生出来的迥异于中国旧文学的新质文学。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新文学大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从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而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的,并由此置身于世界文学的大潮中,为世界文学和本民族文学的发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侠文化结缘已经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代和现代以侠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侠文化内容。但长期以来,侠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侠义题材作品或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小说,而相对忽略了非侠义题材的纯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作家。以侠文化为视角来透视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新文学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很深,因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从"西方"资源中探索新文学的文化渊源,而《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则跳出这种研究模式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现了楹联与新文学之间的潜在关联:楹联传统不仅影响了新文学作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对新文学的主题意蕴阐释、艺术表达及叙述结构的建构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对于楹联文化的认识偏见,重构了楹联的文学史形象,拓展了对于新文学文化渊源的认识,对于今后的楹联与新文学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初,作为纯文学对应物的通俗文学悄悄地从纯文学中分蘖而出,并在中国文坛上扎下根来。经过几次通俗文学的热潮之后,通俗文学的发展开始趋于平缓,分出层次。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界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无不是局限于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理论家们把视野集中于文学作用的高层次上,没有把眼光投向或不屑于投向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殊不知文学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低层次的需要而萌生,向高层次发展的。这就造成了文学作品对思想性、艺术性的追求和通俗性、娱乐性的失落,最终导致了那些来自于民间的文学不再属于民间,而不得不由通俗文学来填补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国新文学与现代文学不是等同的概念.新文学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现代文学则始于20世纪初,因为从20世纪初至1917年文学革命以前的文学中已经出现了与新文学的主要特征相通的因素.与此相关,本文对于把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作为"近代文学"的文学史分期法也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