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历史演变经过了斯大林时期的官名册制度,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最终形成、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壮大并阻碍改革三大阶段。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既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根源之一,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形成的最早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2.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僚特权阶层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人认为官僚特权阶层的产生是斯大林模式造成的。事实上,斯大林模式只是为官僚特权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性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官僚特权阶层的产生根本上是由于人们没有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官僚统治者阶层进行准确的定性,没有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僚与群众的矛盾关系。解决官僚特权阶层问题不能靠私有化而只能通过建立真正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把官僚窃取的权利归还给人民。  相似文献   

3.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僚特权阶层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人认为官僚特权阶层的产生是斯大林模式造成的.事实上,斯大林模式只是为官僚特权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性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官僚特权阶层的产生根本上是由于人们没有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官僚统治者阶层进行准确的定性,没有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僚与群众的矛盾关系.解决官僚特权阶层问题不能靠私有化而只能通过建立真正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把官僚窃取的权利归还给人民.  相似文献   

4.
列宁创建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苏共保持坚强有力的重要保证。斯大林破坏了党内民主,实行个人专断,严重伤害了党的机体,使民主集中制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赫鲁晓夫虽然纠正了斯大林严重破坏民主集中制的错误,却无法改变过分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勃列日涅夫及其继任者固步自封,使民主集中制凝固化。戈尔巴乔夫用西方政党的民主制代替了民主集中制,是苏共亡党的直接原因之一。固守过分集中的民主集中制,或者完全否定、抛弃民主集中制,就是苏共亡党的最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5.
苏共官僚特权阶层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共官僚特权阶层产生的根源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弄清苏联剧变的真正原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借鉴,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1923年,列宁还在世的时候,加米涅夫第一个提出了“列宁主义”这一概念。但当时苏共党内关于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没有统一起来。这突出地表现在斯大林与季诺维也夫对列宁主义所下的两个定义上。斯大林的定义是:“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季诺维也夫的定义是:“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时代和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里直接开始的世界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定义是否正确、是否一致呢?斯大林认为自己的定义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它正确地指出了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7.
李燕  刘新民 《理论界》2010,(10):36-38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批判斯大林的运动。这是由戈尔巴乔夫主导的,丑化斯大林以及批判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活动。对斯大林以及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批判,严重破坏了苏联领袖的形象,搞乱了思想意识,带来信仰危机。揭露历史"空白点"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30年代,苏共党内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分析斯大林方案能够获胜的原因,并在史料的基础上,将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如工业化、集体化、肃反扩大化等问题重新纳入历史语境进行分析,才能去伪存真,还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所谓"秘密报告",虽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方面,但也存在诸多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对苏共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党内斗争的性质作了错误的判断;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错误产生的根源缺乏科学分析;未能找到根除个人崇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苏共二十大与中共八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是战后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于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既创造了有利条件,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引发了不利因素,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拟就此作一初略探讨。苏共二十大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解放,为中共八大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人大期间,毛泽东在会见外国共产党代表团时指出: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是一场解放战争,大家都敢讲话了,使人能想问题了。”①周恩来在会见外国代表团时也说:过去斯…  相似文献   

11.
唐大历时期,诗人多官居下僚,有志难伸,常集会唱和,因此诗歌风格、体式趋同,有类型化倾向.在"大历十才子"之外,还有江南地方官诗人群体.其中刘长卿地位特殊,诗为翘楚,是大历诗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析乾隆帝在大、小金川地区推行的屯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土司战乱后,乾隆帝在大、小金川地区推行了一系列的改土归流措施。其中,在经济上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屯田制度,对清朝政府在嘉绒藏区的统治、祖国的统一、西南边疆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长莉 《江海学刊》2012,(1):150-160,239
通过对乾隆江苏如皋饥疫的恶性案例、光绪山东惠民水灾的良性案例与宣统直隶保定新法防疫三个清代救灾案例的比较考察,可以看出由救灾体制所代表的社会危机公共管理体制,在清中后期,伴随社会变动而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近代模式的转换。这一转型过程表明,体制性质而非官员素质是决定救灾效能的决定因素,体制组织化是社会公共管理的制度保障,官民力量的整合,使救灾成为集中全社会力量共同进行的公共事业,因而使救灾效能比较显著。这是社会管理制度近代转型的体现。可见清末"社会救助中封建国家的作用"并未下降,反而在体制转型中更加开放、多元、强化而有效。救灾体制转换所显示的效能示范,彰显了新式救灾体制的优势,促进了社会公共管理模式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续金瓶梅》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健 《齐鲁学刊》2004,(5):119-123
《续金瓶梅》的成书年代,向有顺治十一年至十五年容城时作、顺治十七年赴惠安任途中作、顺治十八年杭州作三说;2000年发现的康熙四年审讯题本,录有丁耀亢"于顺治十七年独自撰写"的自供,但仍有不少疑问。从丁耀亢的行止与《续金瓶梅》内证看.《续金瓶梅》应是顺治五年至十一年在北京任旗官学时构思动笔、在容城任教谕时撰写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西周晚期后段即宣幽时期的铭文习惯用语,包括颂赞、褒扬用语和嘏辞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单逑诸器铭文中多有体现.这一特征,与此前夷厉时期有明显差别,可以作为西周晚期青铜器断代研究中的一项参考标准.将之与宣幽时期册命铭文的变化规律相结合,便有可能进一步清晰区分西周晚期前段(夷厉)和后段(宣幽)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16.
从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社会文化原因看其文化品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瑜 《殷都学刊》2002,(1):94-98
康乾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的兴盛确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联,清政府所采取的文化怀柔政策更是才子佳人小说得以产生的一个社会契机。才子佳人小说对当朝政权的歌颂和粉饰十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作品中所包含的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也和朝廷实行的忠孝治国的思想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执政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执政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灵魂,引领着社会文化的方向,并成为民众行为的重要导向。执政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执政价值观、执政制度、执政主体是三个最重要的维度,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是进行执政文化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使改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主要是解决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京艳 《阴山学刊》2012,(4):23-27,86
江淹在泰始年间作有多首游览诗。这些游览诗流丽中带有峭拔之气,语言简约清新而带有复古之气,景物描写融壮美与优美于一体。与鲍照、谢朓二人的游览诗相比,江淹游览诗在总体风格、语言艺术、景物描写等方面兼具二人的特点,体现了他在从元嘉诗歌发展到永明诗歌的诗风转化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研究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精神文明工程。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展开民族凝聚有两个原因:和而不同,以“心”征服的心理凝聚;心向中原,追求平地的地缘凝聚。其复兴典型有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磨难后形成的具有更强的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