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末川边战事近年来成为康藏研究中透视近代边疆社会变迁和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一个焦点,本文围绕清末一系列针对康区寺院(巴塘丁林寺、乡城桑披寺、盐井腊翁寺)的战事展开讨论,对清朝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治边方略以及康巴地方实力派(寺院、土司)在战术上的回应加以分析。清末川边军事化的过程对后来康区政局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改土归流等边疆整合措施作了铺垫。与此同时,川边军事化也引发了四川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认识清末康区的现代性变革,也应关注四川省政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享有“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第一人”美誉。中国民族主义是在清末列强瓜分中国领土、中国领土边疆危机频发的背景下诞生的。东北边疆危机伊始,国内还少有人能够理解主权、领土这样的现代概念。反观梁启超能够较早认识到东北边疆危机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妄图独占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染指中国东北、日俄战争,以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西方列强对中国东北领土的觊觎,梁启超逐步提出以维护现有东北边疆疆域、收复丧失领土为目的,以加强对东北地区控制,东北地区能够达成自治、自强、发展为目标的民族国家领土战略。了解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中对东北边疆危机的认识、对边疆领土问题的重视、加强边疆领土开发构想也是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魏红珊 《民族学刊》2019,10(6):61-70, 127-129
风云激荡的近代“川边”,历任主政者的川边治理成效殊异:赵尔丰籍“平康三策”,锐意进取,开拓出广阔的川边境域,成功践行“固川保藏”方略。尹昌衡藉个人英雄主义维持短暂的绚烂;其后走马灯式的镇守使无法掌控川边局势,失地溃败;颇具政治韬略的刘文辉,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稳固川边,促使西康成功建省。34年的川边治理为现代西南边疆治理留下了鲜活的经验教训,川滇藏结合部需要新的边疆治理统筹。  相似文献   

4.
代维 《民族论坛》2013,(8):61-64,75
十九世纪晚期,边疆危机加深,赵尔丰奉命经营川边藏区,在川边藏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土归流运动,旨在增强清政府在川边地区的控制力以稳定边疆。改土归流内容广泛,影响深远,其中尤以经济方面措施成效显著。赵氏以鼓励垦荒,大力发展农业入手,积极兴办工业,并不失时机的整顿边地金融市场,改革传统徭役制度。赵氏经济改革措施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某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减轻了边患,为川边藏区的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是新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客观需要、是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迫切需要。黑龙江省作为边疆大省,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二十多年来,成效显著,边境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边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结合固边兴边富民行动面临的问题,黑龙江省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形成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叠加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实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民生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新着力点;全面聚集人才,发挥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优势;做强口岸经济,扩大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溢出效益。  相似文献   

6.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是抵御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遏制分化中国图谋的前沿阵地,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重点地区,西藏边境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强边”确定为西藏工作的“第四件大事”。近年来,西藏边境地区的洞朗、加勒万河谷、班公湖等地发生的一系列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充分表明了西藏的边境安全、守边固边情势极为严峻,对此必须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根本遵循,针对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采取有效措施高质量推进守边固边兴边强边工作,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实现兴边富民和繁荣发展,是做好西藏工作的必然要求和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和延续至清代.清代,力求边疆地区"夷夏一体"的思想已成为清代治边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并且直接影响了清代边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实行"因俗而治"政策,完全是适应当时当地现实需要,在继承和发展以往各代治边思想与政策基础上形成的.新疆改设行省标志着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治疆理念被内地划一的治疆理念所取代,这是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8.
向玉成 《民族学刊》2014,5(6):11-17,92-94
近代外国人留下了大量关于川边社会经济状况的实地考察资料和文著,翔实甚至“琐碎”地记载了大量关于川边社会经济、宗教、民俗、地理、历史等方面的资料。本文结合相关中外文献资料,主要从茶叶贸易、货币问题、乌拉制、社会经济生活四个方面,梳理近代外国人笔下的川边社会经济状况。近代外国人涌入川边,其主要的战略目标不外乎入藏与打通印缅一扬子江流域,同时,这一战略还源于经济上的考量。因此,近代入川边游历考察的外国人,无论在知识探索、地理考察、社会经济考察等方面,其背后无不充斥着其各自国家利益的角逐。对近代到川边实地游历的外国人著述加以考察,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上述“战略轨迹”,以及川边社会经济生活从汉区到“边地”过渡之特点。  相似文献   

9.
龙伟 《民族学刊》2015,6(2):65-68,118-121
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一书将边政学还原于近代民族危机、国家重建的历史背景之下,将边政学的兴起置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从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这一学术语境中加以考察,首次相对完整地重建了近代中国边政学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事实,概述了民国边政学的学术面貌与特征,构建了民国边政学的发展谱系。这不仅有助于从历史的脉络、学术史的层面重新认识中国近代边疆史地研究,而且在边疆政治地位再度升温的当下,亦不无深刻之意义。当然,是书较着力于"边政学"的"今生",尤其是边政学与时局的关联,而对其"前世"着墨较少,从而未能很好地回答边政学究竟是清季以来的边疆史地研究的现代转换多一点,还是西学中直接移植并运用于中国本土的再造多一些。此外,"边政学"的学科独立性也是值得再深入考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思潮是改变中国历史上各类差异共同体关系的最根本的思想。对于多民族中国来说,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不仅意味着从王朝国家向现代主权国家的政治转型,而且关系到各民族人民对新的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国民身份的确立。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主张经过了从汉族国家、同质化国家到多元一体国家的递进性转变,反映了国人在构建民族国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而受民族主义影响的地方社会在撕裂中实现着重构、整合。近代中国的民族与地方社会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把握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国族构建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是受世人高度关注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通车将改写西藏无铁路的历史,对促进青藏两地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快速和谐发展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同时,青藏铁路又将会成为一条世界顶级旅游带,打造这条旅游精品线,将会促进青藏两地甚至西部地区旅游业全面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ivil war in Sri Lanka as a sustained national catastrophe lasting 26 years. It studies how violence is inscribed and political ideologies of sovereignty and separation are manifest across two main arterial routes, the road and rail link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the island. Sutured by military check points, these arterial scars and their wartime itineraries mirror the unfolding catastrophe that surrounds them. They represent in microcosm the social and spatial involution that follows the breakup of the nation. Catastrophes including the catastrophe of war become critical sites for reading these transformations.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首条高原生态环保铁路,通过其环保理念和环保实践及在全方位、多领域、各环节实施的环保措施,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是人与自然生态、建设项目与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典范,它将为我国今后经济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提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能发挥良好示范和典型引导作用,正如曾培炎副总理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中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值得全面总结推广"的重要批示。可以预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青藏铁路建设生态环保体系,必将在今后铁路运营中发挥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青藏铁路不仅是一务政治线、经济线,更是一条文化线,一条朝圣旅游遗产线.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旅游学、文化学、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主要以青藏线西宁至格尔木段为例,对青藏铁路周边多民族文化遗产的类型、生存现状、价值、旅游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了描述及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多民族文化遗产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如何利用多民族文化遗产这一特有资源打造青藏铁路世界级旅游黄金带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荣宁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3):142-145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非常关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较早明确了发展西部交通尤其铁路建设在民族复兴中的战略地位,使西部诸多省区改写了无铁路的历史,调整了建国前铁路不合理的布局,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强化了民族间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部建设步入新的高潮时期,重温周恩来建设西部的思想与措施,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记忆并不都是为了认同,很多时候,记忆是人们借助于特定的事/物来呈现自我的方式,当承载记忆的物/事因为社会发展的原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时,一方面会出现群体集体记忆的断裂与自我的流逝,另一方也会因为事/物的少而珍贵,出现自我的叠加,更有可能出现文化的再生产,来重塑集体记忆,延伸自我。本文以滇越铁路文物为例,分析边民社会如何伴随着铁路的生命史进行自我的存在、流逝与叠加,从而引导社会对物质文化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了青藏两省区旅游业协作发展的必然性和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旅游业协作开发模式和运营模式的选择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岑春煊坚持以国家为本位的铁路筹建理念,认为铁路乃国家要政,在促进商业发展、调兵运饷、防范列强觊觎等方面十分重要,但清朝末年铁路筹建过程中外债和商业资本的注入、国家财政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铁路建设的主张与实践。他尊重民间资本与地方社会的权益,应对铁路风潮时不乏灵活性。然而,清政府刚性的统治风格,限制了以岑春煊为代表的地方官员的活动空间,使国家与社会关系愈发紧张,加速了清政府的覆亡。  相似文献   

19.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