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后,至唐而盛。有唐一代,随着佛经、佛理的大量输入,佛教内部,宗派林立,佛教思想广为流传,对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唐帝国自安史之乱后,日趋没落。痛苦的现实,悲凉的心境使越来越多的士大夫们向空门靠拢,南宗禅简洁的修行方式又正好给他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彼岸世界的捷径。因此,大批的中唐文人以谈佛论道为乐事。然而,由于个性气质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习掸的诗人并非都能以禅的精神去创作。倒是那个曾“少事武皇帝,无赖传思私”(《逢杨开府》)一度放浪不羁后又折节读书的韦应物(737—约790),在其诗歌中保持了几分禅宗“高雅闲淡”①的韵味。本文拟就禅宗对韦应物诗歌创作的影响谈几点浅见,敬请各方面指正。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与佛教发生…  相似文献   

3.
儒学提倡经世 ,鼓励士人积极参与社会 ,投身王道政治。道教则提倡出世 ,成为失意士大夫规避现实的精神慰藉。佛教传入后 ,儒佛和佛道之间相继找到了共同点 ,逐渐融合 ,而且始终体现着同士大夫人生选择相揉合的过程。士大夫首先表现为儒学和大乘佛教的经世 ,“学而优则仕” ,表现出救民于苦难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但严酷的现实无情嘲弄了他们色彩斑斓的救世之梦 ,道教和小乘佛教便如久旱之甘霖 ,滋润了他们悲伤的心灵 ,于是他们寄身山林 ,逍遥自适。当然 ,潇洒不凡的外表难以掩饰其内心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4.
宋代士大夫学佛最有特色者,当推苏轼。苏轼学佛有三点为他人所不及。其一是广。苏轼学佛,渗透面最广。在政治思想上,他吸取了佛教教义;在文学创作上,他流露出浓郁的佛家气息;在社会关系上,他所交之僧友,遍于各地。其二是深。苏轼不同于那些泛泛于佛教之中,获取精神慰藉的浅薄之士,他对佛教教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深谙佛家瑜珈之术。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悟。苏轼学佛而不佞佛,最后,大觉大悟,迷途知返,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因此,探讨苏轼与佛教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文人,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从小由于家庭的原因就受到佛教的熏陶和对佛教进行长期研究,尤其是在其政治上受到挫折、遭受排挤时,其更加关注和研习佛理,以此能从佛理中找到精神慰藉,因此,佛教对其精神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所从事的诗歌创作活动也必然带上佛教的烙印,其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与佛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众多方面呈现佛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韦应物是唐代大历时期地方官诗人中一个卓异的个体,也是大历诗坛一个独特的存在.大历诗人能进入名家级的仅有刘长卿、韦应物两人,而能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的则只有韦应物.可以这么说,没有刘长卿,大历诗并不感到缺什么,但若没有韦应物,人们对大历诗的价值联想就将大打折扣.如此看来,虽同为名家,他们两人之间仍有着数量级的差别,刘长卿是属于大历的,而韦应物则是属于唐代的——王杨卢骆,李杜高岑,王孟韦柳,韩孟元白,李杜温韦,在这样一个关于时代流派之代表作家的传统排名中,没有刘长卿,却有韦应物一席之地.为此,韦应物也成为大历诗人中历来评说最多的诗人,从他的人品吏道到诗风诗艺,自唐迄今都有许多人评论.应该说,韦应物创作本身的面貌大致已被揭示出来,现在还需要探索的我以为是这位诗人的诗史意义.本文拟围绕韦应物作为地方官诗人的独特性和作为唐诗名家的独特性来谈他创作中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与盛、中唐社会相比 ,晚唐社会政治更为黑暗 ,晚唐科场更为腐败 ,士大夫精神也日趋萎弱。因而 ,其诗歌中的苦闷非常之多。作为晚唐时代的重要作家 ,温庭筠诗歌就集中展示了晚唐时代的社会生活 ,尤其是文人们怀才不遇的愤怒与生不逢时的感叹。  相似文献   

8.
宋代帝王大都推崇佛教,因此士大夫文人也习佛成风;而佛教(主要是南禅宗)的世俗化转向及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更为宋代士大夫文人在佛禅义理的沉潜中获得精神的超越大开了方便之门。佛教对宋代文学的影响至深至广,特别是在诗歌和散文领域。相对而言,宋词受佛教的影响较小,但词是有宋"一代文学"的标志性"产品",虽然"词为艳科",专主情致,侑酒佐欢、遣兴娱宾是其主要功能,然而填词既然是当时士大夫文人文学活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就不免渗透着他们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也就不难从中看到或感受到词人与佛禅的不解因缘。  相似文献   

9.
佛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灵运是杰出的山水诗人,也是著名的释家人物。在他现存的诗篇中,尚有《维摩经十譬赞》、《焰》、《芭蕉》、《梦》、《聚幻》等颂赞佛籍、喻释佛理之什。佛教既影响着他的哲学观,自然也要影响他的美学观,渗透到他的诗歌创作中来。以下试就此做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佛教自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逐步走上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道路,一步步中国化、民族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德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除了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时代契机,应有思想文化本身的根据。笔者认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在机制是文化选择与重构。选择和重构是同一机制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蕴含,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融合。作为外…  相似文献   

11.
以龚自珍、谭嗣同和杨文会为代表的士大夫佛教是晚清三大社会思潮之一。龚自珍首先张扬晚清“批判佛教”理性 ,而谭嗣同则第一次试图调和儒、佛和西学 ,杨仁山开始把天台宗和净土宗思想柔和在一起 ,创办佛教文化教育事业 ,出版经书 ,培养佛教僧俗人才 ,成为“民国学术佛教之祖”。  相似文献   

12.
憨山德清注《庄》动机与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蕾 《北方论丛》2007,73(2):32-35
明代文人于《庄子》情有独钟。憨山德清注《庄》不同于明代士人的“以佛解庄”,而是别出机杼“以佛化庄”——通过憨山德清的解读,老庄哲学俨然属于佛教庞大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憨山德清注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儒、释、道三家互不相融或限于浅层交流的局面,从深层次上发掘三家的内在关联。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在明代士大夫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佛教与士大夫沟通的桥梁和媒介。  相似文献   

13.
两汉之交,佛教东传,在中国经历了初传、兴起,至隋唐便在空、有二宗分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派系和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其在思想理论上,集数百年之美华,援儒入佛,重点阐述心注问题。特别是禅宗,把心外佛变为心内佛,由外在超越转向内在超越,实现了中国佛学的第一次革命。宋元以降,佛教在经历了鼎盛之后转入了全面渗透的阶段,特别是禅宗直觉体悟、凝思寂虑等非理性思维方式,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恬膻幽隐、亦庄亦谐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了知识阶层,并渗透到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4.
韦应物虽与大历时期其他诗人在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生涯、创作的题材等外在表现方面有相似处,但其诗歌创作却拔乎大历诗风之外,是大历诗坛中的一个特殊存在。其社会诗与政治诗思想深度往往超过大历时期其他诗人,内容较为深广;个人身世感受诗中自省自愧的内容,在安史乱后痛定思痛的现实中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酬赠诗中表达素心安分,志切忧勤的思想感情,境界高尚;山水田园诗中融进仕宦责任感的变奏,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要之,积极有为,又追求高雅闲淡是韦诗的总基调。  相似文献   

15.
韦应物是唐代盛、中转运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 ,因其诗风的独特、成就的突出 ,以及生活方式的迥别于流俗 ,历来被目为例外于当时诗坛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从横的方面 ,以韦应物在文学上的社会交游为考察对象 ,剖析了“吴中诗派”,特别是该派的中坚诗人顾况、皎然、秦系等人与韦应物诗歌创作的关系 ;另外还分析了与韦应物过从甚密的孟云卿、刘太真、畅当、阎防、薛据、丘丹等人对韦应物诗歌创作的影响 ,旨在揭示 :韦应物虽然是当时诗坛的一个例外 ,但并未完全脱离其所身处的文学环境而孤立存在 ;其诗歌创作与其文学交游 ,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经典是宗教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宗教经典往往兼具宗教性和文学性,既是特定的宗教文化载体,又是异彩纷呈的丰富文学宝藏。随着佛经被汉译后涌入中土,儒、道、释渐成中国传统文化之三大支柱,其经典遂为文人士子所重视和喜爱,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正如鲁迅所言:“晋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做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①唐宋时期,三教融合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文人士大夫不仅尊崇儒家元典,而且喜爱佛、道经典。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佛教比道教更加兴盛,各地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大量佛经开始广泛流布,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佛经作为佛教思想的重要载体,是信徒和沾染佛学者,尤其是文士接受佛教的最直接、最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阅读、抄写、研习佛经便成为唐宋文人士大夫日常重要的精神活动,这一现象对唐宋文学产生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医学哲学角度对中藏医比较,有必要从佛教这一角度深入展开。佛教对中医的影响涉及理、法、方、药诸多方面,但“佛理”并未深入中医“医理”。佛教对藏医的影响则深刻而久远,藏医文化以佛为本,藏医医理通佛理,藏医医德即是佛教精神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从哲理到医理,不仅仅是中藏医研究的必要,对中西医研究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18.
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儒释道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善良、正直而又具悲情色彩的诗人.儒家正统思想在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故儒学之思和政治抱负至死不灭,伤感悲怆的人生伴着日暮途穷的封建帝国演绎着晚唐的衰飒;坎坷的生活遭际,使他时常借助佛教世界麻醉痛苦的心灵;借助道家、道教思想修养心性、寄托精神,又望寻终南捷径.儒家、道家、佛教、道教对李商隐人格、情感、思想等的多元影响,构成李商隐无题诗丰富、深婉的意象.本质上,李商隐并非沉溺和笃信佛教、道教,但他了悟了不少佛、道之理,并借佛、道意象,曲折、幽隐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情怀.从无题诗中的佛道意象又可反观李商隐的家国之思和对政治追求的执着.  相似文献   

19.
论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滋生于与中国远隔高山大漠的古印度,那里长期分裂割据,遭受外来入侵,缺乏进行对外扩张的武力。然而,佛教并不凭借古印度的国家力量,在中国获得了远胜其他邻邦宗教的地位,形成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范例。对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历来学者虽多有论述,但从中国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佛教教义的不断变化看,这一问题还有补充说明的必要。 一、魏晋佛教兴盛的原因 佛教自两汉之际东来,本无太大影响,中国文人视之为道术。如袁宏《后汉纪》说:“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将悟群生也。……沙门者,汉言息也。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正因为视之为道术,认为“浮屠所载,与中  相似文献   

20.
"诗佛"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诗风的形成,除了政治、经济、社会风潮、个人秉赋等原因外,佛教的影响乃是重要因素。本文就禅宗对王维心态的浸染、诗风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充分说明禅宗的介入对王维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