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时间观来自人类栖居其间的客观世界,塑造着人类的自我理解结构,作为行为主体的自我与时间相互依存。自然时间观、钟表时间观、网络时间观承接演化,是不同时代生存方式作用于人们意识之后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反过来推动生成了三种不同的自我结构。在农业社会,自然界是影响时间观最重要的元素,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生成了循环时间观;在工业社会,钟表精确地安排着社会活动的结构,个体在绵延不绝的直线时间里高度关注自我,主我精神得到鼓励;在网络社会,人的活动越来越符号化,在模糊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电子符号世界里,缺乏参照对象的孤独个体正变得越来越焦虑。  相似文献   

2.
康德以前的时间观主要有实存型时间观、属性型时间观和主观型时间观三种,康德以主观型时间观为蓝本,批判继承了前面二者的合理内核,提出了他独有的验前型时间观。康德认为:时间作为验前纯粹直观形式,是感性去直观对象而形成感性表象的中介,同时它还是知性纯粹概念(范畴)去综合统一感性表象的中介。康德对时间中介的分析,对时间作为主体的内感官形式优于外感官形式(空间)的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突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时间意识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体现最为明显,在传统文化的支配下,中国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以儒、道、佛三家为主流,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趣味。台湾诗人洛夫是一位师承中国古典又具有现代风格的诗人,他诗中的时间意识明显体现着道家、佛家的时间观,表现在诗歌艺术世界中,时间的超越和解脱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喧哗与骚动》入手,论及了福克纳创作的美学技巧方面的问题。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福克纳在创作中表现了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真实观与时间观,即写出心灵深处的永恒的真情实感,内在的真实;采用“心理时间”,打破客观时间。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研究者们围绕《辩中边论》中唯识观与三性说的类型产生了很多争论,但他们普遍忽视了本论中“所取”“能取”两个术语在用法上的多样性。本文基于梵、藏、汉文本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本论中“所取”“能取”存在三种不同用法这一事实,“二取”的三种用法皆可依据无相唯识观进行解读,但第三种用法同时呈现出有相唯识观的意趣。由于这三种用法皆不是孤例,且在第一品中就已经全部出现,因此认为本论成书于不同时期的观点并不成立。在本论中,两种唯识观意趣的差别在于分别侧重显现门、分别门来说明唯识观,并不矛盾。在澄清了“二取”的三种用法的基础上,本论中三性说的含义始终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中国古代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的循环时间观,是张爱玲感知世界、阐释人生的基本方式,张爱玲以此对抗为近代知识分子普遍认同的线性时间观,有意模糊时间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时代性。以《倾城之恋》为个案,探讨循环时间观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进而分析这种时间观的成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在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由弱到强发展过程中,领导人的科技创新观也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对领导人的科技创新观的研究成果也逐步增多。但也存在下列不足之处:从研究方式来看,对三代领导人科技创新观研究,在现阶段还处在以研究领导人个体科技创新观为主,缺乏整体性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存在着失衡的状况,除了关于江泽民科技创新观研究比较多外,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科技创新观研究明显不够。从研究视角来看,已有研究更多地是从中共党史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缺乏从发展经济学、科技政策学与科技哲学等视角对三代领导人的科技创新观进行全方位审视,导致已有研究结论不够全面,在对科技创新实践的战略性指导方面也较弱。  相似文献   

8.
《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第一是指向日常生活形式。其次,时间意识也具有人们感知生命和表达情感的内容。第三,周人将个体生命延伸到现实之外,因此,对于时间的关切自然延展至权命、时运和先王等三个方面。先民对国之权命和人之时运的喟叹,与对先祖之德的追述结合一体,是从生命观和历史观的角度去阐发时间意识。这是古代社会宗教观念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时间观、技术观和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论述社会时间、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生产力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发展,社会时间结构随之变化,剩余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占的比例不断增大,社会关系相应发生变革,最终实现由此岸的"必然王国"走向彼岸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0.
利用比较宗教学的研究方法,从灵魂观、神灵观和神性观等三个方面对藏族本教、古波斯祆教和我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的宗教观念进行对比研究,可看出本教、祆教和萨满教在宗教观念之间的异同及三者都存在的二元论、三界观和多层天界观等文化元素。而原始宗教意义上的本教和萨满教在宗教观念上则具有更多相似点,它们后来的神灵结构也都受到了祆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代白话运动是在两个递进式的层面上操作运行的,一是破坏古典言,二是建构现代白话。付斯年在五四时期提出的白话学观对现代白话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言合一观、法欧化观及学人化观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他的白话学观。  相似文献   

12.
许多研究孟子思想的人都认为孟子相信命运。但是,孟子所信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具体考察,分析了孟子有关“命”、“天”的言论,对孟子的命运观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孟子的命运观非常复杂,实际上包含着层次不同的三种“命”观和“天人关系”观。由于三种不同的“命”观和不同的“天人关系”同时存在于孟子的思想中,因而任何把他的全部言论归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的努力,只能是部分的正确。  相似文献   

13.
观念是指人们经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而学习观通常被用来描述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感受。借助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方式,西方学者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对学习观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我国一些学者在此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综合来看,主要的研究主题包括:学习观类型研究;学习观与学习方式的关系研究;学习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中国大学生的学习观研究。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学习观研究存在三个主要转向,即从揭示学习观的类型转向解释学习观形成的原因,从学习观的发现走向促进学习观的转变以及从探究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观走向研究学生对某些学科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日本的亚洲政策经历了“脱亚入欧”、“脱亚入美”、“回归亚州”三个阶段,与此同时,日本的亚洲观表现为殖民主义亚洲观、依附主义亚洲观和新亚洲主义三种形态。日本亚洲观的历史嬗变与其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并与日本向何处去这一日本民族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它具有矛盾的两面性,既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也给日本及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在日本举国提倡“回归亚洲”的今天,日本能否对近代以来的亚洲观进行解剖与反省,将对日本的未来发展与亚太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今汉语方位词没有大的差异,一般很少单独充当句子成份,往往和其他名词结合,表示时间、方位等。由于方位词意义的纷繁复杂,有些方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已经脱离了定位的原义,含有特定的意义了。人们对方位的认识,不是单一的表象,是主从统一观,时空统一观、对立统一观的结晶,是在一定的思维文化模式指导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史中,传统的时间观包括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时间”、奥古斯丁的“上帝创造与心灵延展”、康德的“时间的主体性”以及海德格尔的“本源性时间”。在剖析传统时间观及其实质的基础上理解西方当代时间现,有助于重新理解和审视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为建构其叙事时间理论而对康德的时间观作了批判性解读。利科通过深入考察《纯粹理性批判》,首先阐明了康德之“不可见的时间”是一种关于经验对象的先决(先天)条件,标明“时间”在康德那里开始了“本体”化的积极尝试;其次指出了康德的时间观所面临的理论疑难;最后还讨论到了康德的时间观与前康德哲学时间观的渊源关系。利科的上述“解读”充分彰显出康德时间观建构在西方哲学之时间性问题探讨上的特殊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柏格森的"艺术--时间"观是一个理论创举.他视艺术为时间的造物,认为它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时间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创作时间的延长或缩短,都会影响到作品的内容;第二,就艺术作品本身而言,不但它的材料是从时间中沉淀下来的,而且传达媒介也具有时间性;第三,艺术鉴赏也是具有时间性的,读者由艺术作品所引起的体验分为三个从低到高的等级:感觉、情感与观念.柏格森的"艺术--时间"观首开从时间、动态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的先河,并由此启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美学与接受美学等流派,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跨文化交际中零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等4种心理时间观,以及技术时间、正规时间和非正规时间3种文化时间观。举例说明心理时间、正规时间和非正规时间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并提出避免交际障碍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永恒和不可逆反是时间的特性。基于人们时间认识上的感悟,叙事时间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依据中国古代的朴素自然时间观和汉译佛经的幻化时间观,探讨《聊斋志异》中幻化时间构建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