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危机事件是由于某些特定的或无法预测的因素诱发产生的对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形成重大威胁的事件.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已经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检验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政府应变能力的前沿课题.作为我国政府体系内具有强制执行力的重要力量,在不同事件引起的公共危机中,公安机关应根据不同情况,准确把握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角色定位,应用相应的法律框架,组建完备的应时体系、妥善应对大众传媒焦点,处理好与媒体和公众的关系,为高效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在公共危机事件背景下,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公安机关应当从完善应对机制,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公共危机应对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赋予的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职责和任务.  相似文献   

2.
李轩 《学术交流》2013,(9):66-70
随着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各国都进入了经济调整的后危机时代。一些人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好转会促使各国放松贸易保护政策,实现贸易自由化。因为在后危机时代,各国(地区)为了走出经济危机,恢复本国(地区)的经济,解决就业等问题,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以限制外来竞争。另外,现行多边贸易体制的漏洞,也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升温。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是:遍及全球范围,保护的层次、手段多样,具有气候重商主义的发展趋势。应对措施应该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适度采取贸易报复措施。  相似文献   

3.
后危机时代我国贸易摩擦的特征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贸易摩擦层出不穷,我国已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虽然在各国的努力下,金融危机正在逐渐消除,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但各国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贸易摩擦的手段由反倾销向反补贴倾斜、"标准之争"成为贸易壁垒的新形势、贸易摩擦的领域由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延伸、贸易摩擦的主体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由显性向隐性转化的特征.为此企业要转变经营思想,采用贸易与投资并重战略,加强对"标准"的研究,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学会运用WTO的相关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等方面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而政府要从参与制定与实施贸易救济规则,从源头上降低贸易摩擦风险,建立高效的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解决企业出口遇到的困难,坚持开放,积极消除贸易摩擦,加大对外交涉力度、争取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等几个方面指导企业应对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4.
戴伟 《社科纵横》2013,(8):53-55
网络危机是指公共危机的网络传播形态,微博的广泛应用使公共危机的网络传播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危机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网络危机的频发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危及到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微博的信息发布特点与传播机制才能更好地预防网络危机,制定出正确的危机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危机应对的经济学原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 0 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 ,引发了人们对危机应对机制的进一步思考。本文阐述了应对危机的经济学原理 ,并分析了三方面的问题 :危机的不确定性与应对危机的信息机制 ;及时采取公共卫生政策 ,提供公共物品 ;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及时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以稳定局势。  相似文献   

6.
王媛  丁小蕾 《社科纵横》2013,(2):160-162
在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农村学校在应对自然灾害等危机上表现出基础建设薄弱、危机管理意识淡漠、缺乏应急管理预案、生命教育缺失等不利因素。根据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农村学校应对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应从制度能力、控制能力、技术能力、公众能力四个方面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日本向来以产品质量好享誉全球,20世纪90年代以来却频频发生质量事故,企业陷入经营危机。研究表明,企业没有或未能贯彻明确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并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经历了三次危机事件的日本雪印乳业集团,通过重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强化食品管理体系和危机管理机制等多种举措,力争实现重生。其教训和经验值得中国相关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九·一八”事变为基点,论述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历史渊源及其历次侵华战争,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卑劣手段和野蛮行径,提醒中国人民时刻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鼓励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9.
高志平 《社科纵横》2011,26(5):101-105
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严重性、危害性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债务危机的方法与手段,如:各负债国均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自由选择其经济制度;加强债务国和债权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召开专门会议,成立专门机构等等。这些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债务危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谢坚明 《探求》2003,6(2):60-64
在新中国历史上,抗美援朝决策是中共中央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外来威胁的情况下作出的第一次危机处 理。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共中央在这一危机处理过程中初步形成的危机应对模式,这种危机应对模式符合当时 中国国情,对维护国家安全、挽救朝鲜危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此次美债危机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讲,是根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步入低潮、美国实施一系列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导致的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应对美债危机,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看清“普世价值论”和“补课论”的真面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长生 《探求》2010,(2):42-45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扩大内需的根基在于增加居民收入,而增加居民收入的重点在于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对策,从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收入结构来看,要加快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并优化其收入结构;从城镇居民收入及其收入结构来看,重点要放在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并优化其收入结构上。  相似文献   

13.
受众定位对动漫产业的功能发挥与持续发展具有全面、深刻、长远的影响。中国动漫产业对受众的低龄化定位,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动漫的文化底蕴与功能价值,客观上与市场脱节,造成的不仅仅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危机,更蕴含着严重的文化危机与创新危机。全面、充分认识受众定位对动漫产业的影响,扩大动漫目标受众,对于形成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符合文化与产业发展规律的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娅  薛莎莎 《创新》2012,6(4):66-70,127
美欧债务危机不断蔓延,其发展状况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债务危机爆发后,美欧都采取了紧缩财政、增加市场流动性等措施。但因国情各异,二者在自救实力、政策配合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美欧债务危机给中国带来新的冲击的严峻局势下,中国应对美欧债务危机的诱发因素和应对策略进行反思,寻找出一条使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理论的科学性蕴涵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之中.<资本论>有着多方面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有着相对独立的价值.但这些观点并不仅仅是一棵棵孤立的"大树".而是由多种"树木"构成的"森林",其严密逻辑把这一个个观点缀连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往在谈到<资本论>时.人们常常只看到了它揭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主张采取革命手段榷毁资本主叉制度的一面,而忽略它为全面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化解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奠定理论基础的一面.事实上,<资本论>除了革命性质以外,还具有重要的建设性质,是研究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6.
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大环境和金融业改革开放背景下面临着营业战略选择.中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战略转变方向应表现为银行经营模式力求多样化、银行国际化进程应审慎加速、银行金融创新要理性化.同时,也要在银行的自身服务、技术经营模式、人才管理、企业文化等软硬件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赢利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余庆泽 《探求》2010,(5):58-62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促民生的战略举措,在后危机时期如何推进自主创新将是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重大任务。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与美国的科研创新和科研投入的差距,提出了如何借鉴美国科研创新的经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金雁 《浙江学刊》2005,16(6):64-70
2004年的乌克兰大选风波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一时间人们都在问,乌克兰怎么了?有人说乌克兰问题完全是外生的,是西方与俄罗斯斗法的结果.有人说乌克兰问题是转轨失败的典型,这些都有些道理,但失之简单.乌克兰走到今天这一步,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乌克兰的未来则与过去的历史以及乌克兰人在如今这个关键时刻的选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非理性恐慌是与正常心理状态恐慌不同的,由非理性因素引起的非正常心理状态,构成公共危机事件的常态现象和基本场景,是政策决策机制不健全导致非理性因素运用不当的反应,无论对决策者应急决策能力,还是对应急政策决策体制机制,都是严峻挑战和考验。应站在政治的高度对待非理性恐慌问题,弘扬人类理性精神,正确发挥理性因素的指导作用,并以此合理规制非理性因素运用,优化常态化的、有利于正确发挥非理性因素正向作用的理性化政策决策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