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认识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这是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重要的思想。这是因为自然科学不是纯粹人为的作用手段,自然科学理论本质上是外部自然界的正确反映。那种认为列宁所阐述的反映论思想是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强调认识的主体性不能离开认识的客观性。在今天,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和认识的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经过验证的理论,也是真理的标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把经过验证的理论作为真理的标准,就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经过验证的理论,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主观和客观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它把握了客观事物一定的本质,一定的规定性和规律性。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原则,也即是真理的客观性。正如列宁指出的:“承认理论是模写,是客观实在的近似的复写,这就是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271页)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有三种提法: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实践唯物主义,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它们在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三种解读.王玉樑和刘福森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一头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头批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坚持者,本文为实践唯物主义再次正名,从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出发评论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缺陷,探讨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取代实践唯物主义的无理,并分析了王、刘两人在批评实践唯物主义时各自论据的逻辑矛盾.强调指出: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实践论前后相续、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关于真理的客观性的多种解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它们或者有悖于真理本质属性,或者与客观真理论的立论依据不符。其根源在于,在我国现行哲学体系中,"真理的客观性"的提法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在对"客观性"所作出的解释中,有的并不具有真理及本质属性的意义,有的合乎真理本质属性但与其实际用法相冲突。长期沿用这一提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出现的论述有直接关系,人们对马克思相关论述存在着误解。把握真理的本质属性,应坚持实践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将之确定为主观与客观的相符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试图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确立一种以依存于人的外部自然为实践内部对立同一一方的实践一元论。它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之间的原则区别在于:前者只讲实践而不讲唯物主义,否认外部自然界独立存在于实践之外;后者则不仅强调实践,而且确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坚持称自己的观点为唯物主义的。据此,作者指出,抹煞葛兰西实践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原则界限,把二者等同起来,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但是,葛兰西的实践哲学重申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引起了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概念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这无疑是葛兰西实践哲学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物主义,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马克思哲学因提出并阐述了"历史自然"的概念,而超越了近代人类中心论和整个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具有重要的当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乃是走向了一种作为方法论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历史科学,其核心之点就在于这一用于把握历史的方法论原则的有限客观性。而流行的卢卡奇式的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黑格尔主义阐释,则由于将思维的有限客观性无限化、绝对化,将之实体化为超验的实在,从而在理论上与马克思失之交臂。要真正理解马克思批判的历史科学之实质,就必须划清与这种思辨的历史哲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唯物主义真理观在真理内容的来源上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这固然不错,但在真理客观性问题上,不能仅考虑客观世界对真理内容的制约性——客体制约性,还要考虑认识主体自身对真理内容的制约性——主体制约性。在坚持真理内容客体制约性的同时,揭开认识主体性之谜,即以主体制约性为轴心考察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探明真理性认识中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这是当今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徐崇温同志提出“物质——实践本体论”命题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他说:“既强调实践,又坚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或缺,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存在论、本体论的基本内容”(《光明日报》1988年4月18日)。在《用马克思的思想统一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中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实践本体论,也即实践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在我们看来,这一论断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呢?流行的看法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而转向唯物主义,但不是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是转向新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即,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费尔巴哈是黑格尔与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之间的中间环节,但是,否认马克思世界观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阶段的存在。近来则有人连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一点也否认了。我们发现,上述观点与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实际进程并不完全符合,在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实际进程中,确是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付清松 《东岳论丛》2019,40(5):85-91
广义的不平衡发展是马克思在关于"历史之谜"的唯物主义致思中叩开的新的"历史之问",它在认识论深处触及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历史辩证法立场上坚持具体统一性和灵活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拒斥抽象统一性和机械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在狭义上,他揭示了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结构性前提,亦是其再生产的后果,更是其危机扩大再生产的伴生物。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增强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的理解进而坚定"四个自信",抵制新帝国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剥夺性积累,巩固和扩大公有制主体地位从而规约资本的创造性破坏作用、防止地方的"底特律化"等具有认知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的学说是一个理论整体 ,在它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体现了理想与科学的统一。在马克思学说的建构过程中 ,各种理论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成 ,共同推进了整体性学说的最终形成 ,因此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还表现为理想与科学的动态统一。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整体性要求我们把它在学科上界定为“社会发展学说” ,这一社会发展学说是共产主义理想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哲学学说和现实资本主义批判学说的内在统一 ,而传统上所界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应该放在这种学科整体性上去理解。整体性是马克思学说本身的理论规定性 ,为了实现对于马克思学说的客观性解读 ,我们必须倡导整体性解读原则。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片面性解读马克思学说的倾向 ,提出“整体马克思”的解读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回到马克思”就是回到“整体”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谈到他和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时曾强调说,他们“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他还尖锐地批评那种不把唯物主义当做方法而作为公式到处乱套的错误倾向,说这只能走向唯物主义的反面。我认为,这些话对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把所有的人道主义思想都看成是形而上学.同时,他也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人道主义和形而上学.如何看待这一判断?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误读是基于生存哲学的标准而产生的,这在客观上造成对唯物主义的误解,它低估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永义 《兰州学刊》2003,26(5):23-24,22
正确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概念,对于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不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自然概念,它是经过人类实践中介的具体的历史的产物.虽然马克思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但并没有把它视作一般唯物主义意义上的本体论自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6.
价值的客观性、主体性、相对性,人们的看法各异。这里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向大家求教。一、价值的客观性价值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是唯物主义价值观与唯心主义价值观争论的焦点。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学者争论很大。西方的价值论者,大多否定价值的客观性,国内学者大多数肯定价值的客观性,但对客观性的理解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完成了划时代的哲学革命,作为其结果,又创立了崭新的革命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这一不朽勋业的辉煌结晶。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新创,实践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深刻的哲学底蕴,只有实践唯物主义导致历史唯物主义并与之相结合,才构成马克思完整的哲学革命观,真正反映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实际历程。所以我们看到,在1844年以前,马克思虽然在许多论著中都阐发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但由于缺少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其内在的哲学根基,因此,这些思想始终是零散的,一直停留在经济与政治关系的第  相似文献   

18.
李建设 《理论界》2012,(6):89-90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相对于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强调以人的自然为基础的感性存在,从人的本质把握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这为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提供了契机。但费尔巴哈最终在历史观上跌了跟头,沦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而马克思却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造成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二者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相关哲学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上出现分歧,也正是这种分歧最终使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决裂,创立了新的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把自己创立的新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它是人类哲学的伟大变革,但又没有离开人类哲学思想的根基.在这一根基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主题.这一主题构成了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阿基米德点",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超越,也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科尔施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揭示了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同资产阶级社会理论的根本区别,阐发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特质和内涵,分析了政治经济批判对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地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历史观内在统一的革命理论.本文最后对于如何理解科尔施后期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