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完善、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和作用(一)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中国农村改革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农村第二步改革中,社会化服务对发展农村经济是非常必要的。1.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成为农村经济的基本单位,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可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这就要求农业生产突破家庭经营的范围,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另一方面,家庭经营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表现为经营规模狭小,不利于新技术的采用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产前、产中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迅速发展。与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不同,“温州模式”是在家庭经营和市场调节二大基石上纵横拓展成型的。近年来,温州农村经济体制模式、商品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信用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颇具特色的温州农村资金市场正是这种变革的产物。认真研究温州农村资金市场,不仅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温州模式”,而且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资金市场问题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口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从根本上说,这场伟大的变革也是农村经济关系调整的过程。因此,农村家庭经营的确立,必然会引起农村经济关系的相应变革。温州农村,在农业领域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家庭经营迅速推向农村所有产业部门,成为农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营方式,促进了改革,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所以,考察温州农村家庭经营后所带来的农村经济关系,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也就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幸读到李云河同志《中国农村户学》一书,很受启发。这是中国农村理论研究中的一朵奇葩,他把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农村中普遍实行并取得了举世瞩目成效的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户”提高到了理论范畴加以研究,并作出了创造性的,令人信服的阐述,使理论界为之生辉。对中国农民运动的研究,过去存在着理论上重视农民,实践上却排斥农民的倾向,长期视农户为“小农经济”,认为“小农经济”是每时每刻都大量地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因此,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农户的经济行为不断地打击、斗争,年年月月“割资本主义尾巴”,长期以来对农户施行捆绑政策。农村之“户”当时成为理论大禁区之一,人人望“户”生畏,谈“户”色变,“包产到户”成为“极端落后,倒退、反动的做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纲领”。“户”的周围高悬“危险境地、严禁通行”的无形黑牌,凡靠近或误入禁区的,无一不因这个问题而受到株连。“理论上重视农民,实践上打击农民”的最后结果是杠子打在“户”的头上,痛苦落在农民身上。这种对农户的打击政策和国外鼓噪一时的“家庭崩溃论”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5.
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推进,海南结合本省情况对宅基地“三权”分置开展试点探索。三亚市试点探索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宅基地退出、收回和整治基础上,为第三方设立宅基地经营权的“两权”分置模式,且允许设立物权性质宅基地经营权,该探索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与突破性。文昌市试点既探索了农户基于宅基地使用权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于农户暂时退出的宅基地,将债权性质宅基地利用权流转给第三方的“三权”分置模式,也探索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户永久退出宅基地的基础上将债权性质宅基地利用权流转给第三方的“两权”分置模式,该探索更具有全面性。三亚市与文昌市的试点方案均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包产到户后农村工作中的新问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宏观上的初战告捷,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中显示出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改变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实行党、政、社分设,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使国家机构下伸到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但从微观上看,作为国家权力机构和农户个体经济结合部的村级组织改革还未跟上步伐,虽然在名称上从1983年底开始,全国绝大多数生产大队相继改成了“村委会”,其实质上名异而性同。目前大部分村级组织很不完善,难以代表农户利益,群众参政、议政、决策经济活动的  相似文献   

7.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而现代自由企业制度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如何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自由企业制度,从而使改革既是“社会主义改革”,又是“市场化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公有制改革这一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公有制的本质是废除“所有者主权”,确立“劳动者主权”;公有制的条件是生产社会化、商品经济金融化、生产资料丰裕、人力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公有制的基本运行形式是信用形式和股份形式,公有制改革要“淡化产权,强化责任”,使公有资产“无期信用化”和“优先股份化”;主张建立公有资产的有限赔偿的责任制度。所有这些现点对认识公有制、探索公有制改革的方向和途径,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鲜而丰富的史料证明,列宁晚期经济思想的实质是在认真地“建立实事求是的经济关系”的科学方法指引下,探索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相结合的途径;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复杂、曲折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中,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体的历史命运就往往取决于这两个结合实现的速度与程度;由列宁亲自领导的俄国“新经济政策”时期,实际上发生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改革运动,列宁晚期的经济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的坚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历史将山东省烟台市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推上经济改革的大舞台时,烟台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着力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并借助优惠政策的扶持,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经济的一匹黑马。特别是农村经济改革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了各类市场要素,分霸着烟台经济的半壁江山,促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统计资料表明:1995年,全市有80%的村成为小康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1元。然而,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仍有一部分农户的生活较为贫困。对此,烟台市紧紧围绕“共同富裕”这个主题,始终把扶贫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了重点多镇开发、双强联带、双帮包扶、强弱兼并、强企辐射、搬迁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社会学学会1988年年会于12月21日至23日在济南召开。来自全省的科研、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者共8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5篇。“社会改革与农村社会发展”是这一年会的主题,与会代表从不同方面对十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初创的十年改革,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和中国农村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带来了中国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和持续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过去十年中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因而具有真正社会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经济改革所给予的启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大大地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影响所及,正在极大地推动和促进着我国城乡其他各方面的改革。正确认识农村经济伟大变革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无疑对农垦企业的全面改革有极大地启发。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所进行的改革,主要表现在被称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型的合作经济形式。这种新型合作经济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分结合,一是联产计酬。由于实行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得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个人经营的积极性同时得到了发挥,也就是说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了;由于实行了联产计酬的原则,就把劳动与经营的成果、与劳动者的物质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一、引论 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已被确定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确定,肯定了市场经济规则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适用性,是改革理念思路的重大转变。但是,国内外社会各界对这一转变的认识和评价事实上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这是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和强调了商品经济的市场机制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客观作用,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的发展和深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仍然是“半截子”,是不彻底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市场经济。 两种认识相比,第一种观点实际上认…  相似文献   

13.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命题的确立,标志着对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的最终完成。因为改革16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可以用“改革开放”四个字来概括。那么究竟什么是“改革”?并非任何意义上的社会大变动都能够称得上“改革”,只有符合市场经济取向的变化才叫“改革”;而什么是“开放”呢?它不过就是市场经济的延伸罢了,打开省门、打开国门。如果说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的话那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把中国引向现代化。这也…  相似文献   

14.
一在当今世界上,改革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倡导改革。改革,给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事业带来了春天。可以说,程树榛的“改革题材”小说,正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潮峰到来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氛围中孕育而生的。诚如作家自己所谈:“毫不隐讳,我是在改革的热流推动下,在改革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这个目标,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一、十四年改革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省城市改革一直围绕搞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  相似文献   

16.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家庭式分散经营,已经显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优越性,并形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经济体制模式的雏型。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由于整个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分工都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农村自给半自给经济状态也还正在解体,商品生产刚刚发展。因此,家庭经营在向现代化迈进中,必然呈现出不同阶段的生产力与分工水平。研究其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并对现阶段家庭经营的发展水平作出恰如其份的估计,对于家庭经营的改造和完善并明确向未来阶段过渡的方向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理论的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改革理论是他本人一贯的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重视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思想方法的逻辑发展 ,是对中国共产党内长期存在的正确的农业政策思想的合理继承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对广大农民和干部创造智慧的集中和提升 ,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理论内容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理论历史性地突破了传统重农思想的局限 ,为实现百年来几代中国人所憧憬的农业现代化理想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途径 ,作为经济思想史上一个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论范式 ,它又是江泽民“三农”思想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国农村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对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实现农村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指导原则马克思曾经对农业生产的本质特点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他还说:“在所有再生部门都有再生产,但是这种同生产联系的再生产只有在农业中才是同自然的再生产一致的。”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农业生产领域内的经济再生产和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这句话深刻地表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十余年来,我国的综合自力大为增强,市场范围逐渐扩大,且通过改革实践,人民  相似文献   

20.
1.相当多的一些人认为政府的直接投资行为所要解决的是“为谁生产”的问题,而政府的调节行为所要解决的是“怎样生产”的问题。这样,很自然的结论就是:在经济发展中,前者显然是“基础”,而一旦所有制这个基础确立了,那么其他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所有制这个基础只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就社会主义而言,以为公有制度在全国的彻底建立。就能自觉地保证生产、流通、分配置于整个社会的自觉调节控制之下,就能实现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就能引导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未免是把“基础论”绝对化、理想化了。前苏联70多年和中国40年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并不是由于公有制本身不牢固,或者说公有制本身受到什么损害而造成的。同样,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基本内容也不是把公有制彻底变质。所以我认为,对于现代政府来讲,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对经济运行的调节过程。它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中,政府力求找出调节的—般规律,以期实现对社会经济资源合理而有效地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