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南朝的皇位更替有着明显的规律,即由藩王或异姓登位的皇帝,其皇位都比较稳固,而由太子登位的皇帝,其皇位多不稳固,而且这两类皇帝大致是交替登位。这种现象与宗王出镇制密切相关。宗王出镇制对门阀势力的兴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门阀士族因为在方镇由府主下降为僚佐,其政治地位也随之降低,而地方势力及寒人则能随着出镇宗王的上台而得势。  相似文献   

2.
翰林学士的设置最早始于唐代,历五代至宋而完全制度化。其后元、明、清各代,虽其职掌、地位时有变化,但沿置不废。宋代翰林学士拥有草制诏之权,侍从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参谋议,有“内相”之称,在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拟就翰林学士的起源及其供职机构,翰林学士的选拔和员额、职掌,以及它与翰林侍读、侍讲学士及诸殿阁学士的区别等几方面作一初步探讨,并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河西 《社区》2010,(5):44-44
拿破仑是位非常注重节约的帝王(有时不免让人觉得有点小气),到了他当皇帝的那一年,他穿的鞋依然是他在军校读书时为他做鞋的鞋匠做的。他的心腹侍从孔斯坦觉得这也忒寒碜点了。就叫来鞋匠给他做双新的。拿破仑问鞋匠:“做一双鞋要多少钱?”“十八法郎,陛下。”鞋匠毕恭毕敬地答道。  相似文献   

4.
李莉 《山西老年》2011,(2):36-36
“老伴”这个称呼,现一般用于老年夫妇之间,可是它原是太子对老太监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九岁的儿子朱祐占樘为太子,派宫中服侍他多年的太监覃吉做典玺局的郎官,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业。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极为尊敬和爱护他,称他作“老伴儿”。  相似文献   

5.
《千字文》是南朝儒生为皇帝太子编篡的识字课本,历来逐代流传,成为所谓的“童蒙教材”。它大量地宣扬了儒家思想,同《三字经》一样,流毒甚广,影响极坏,必须给以彻底批判。《千字文》在许多地方宣扬了孔孟之徒“忠孝合一”的反动观点,“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就是这种反动观点的说教。“忠孝合一”究竟是什么货色?为  相似文献   

6.
手镯     
此语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青感》。南朝陈的太子舍人徐德言,娶皇帝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为妻,为南朝陈的驸马。他们二人情意相投,夫妻恩爱。可当时正值天下大乱,他们预感到荒乱之中夫妻可能被拆散,甚至流落他乡。于是徐德言对乐吕公主说:“只要我们夫妻缘分未尽,总有再团圆的机会。”当即把一面铜镜分割成两半,他们二人各保存一半,并嘱咐她:“如果离散,就在每年正月十五那天,托人拿这半面镜子去市场叫卖,只要我活着,就一定去,以另半面镜子为凭,和你团圆。”  相似文献   

7.
太宗皇后长孙氏,长安人,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她少小的时候就喜爱读书,并深识礼法。十三岁时就入宫为太宗之嫔。武德元年(公元618)封为秦王妃。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她被封为皇太子妃。不久,李世民即皇帝位,她被立为皇后。  相似文献   

8.
杨廷和(1495——1529),字介夫,河南新都人,自幼聪颖好学,12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身仕明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历官翰林院检讨、太子侍读、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自正德7年至嘉靖2年任首辅大学士,并先后被授予少保兼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左柱国等荣誉爵位。在正德末年危机频现、政局动荡的历史旋流中,他挺身而出,领导进行了政治改革,成为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一明武宗是个争强好胜、骄横荒淫而又昏庸的封建帝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9.
论宫体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宫体”之名,最早起于人们对徐摛作品的称呼?读菏椤ば鞊ご吩?“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徐摛由于周舍的推荐,曾做晋安王萧纲的侍读,中大通三年五月(531年),萧纲入为皇太子,徐摛随之入京簿驮谡庖荒?他的诗体在春坊即太子的东宫流行起来了。东宫尽学徐搞体,自然包括皇太子萧纲在内,所以《梁书·简文帝本纪》载:“(帝)雅好题诗,共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宫体。”但是由于《玉台新咏》没有收录徐摛的作品,他残存的几首诗也看不出宫体的特点,而简文帝以太子和皇帝的身份写作宫体,影响很大,后人往往根据上面达段话,以为宫体是由简文帝的诗歌而得名的,误将景从响应者当作了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0.
马伯群 《社区》2009,(14):37-37
康熙自己好学不倦.对皇子们的学习也非常重视。皇子们最早从四岁起,就要接受教育,年满六岁就要到懋勤殿或畅春园的无逸殿正式入学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1六月.康熙帝亲自为太子胤扔选定了师傅:詹事府詹事汤斌、詹事府少詹事耿介、吏部尚书达哈塔。三位皆为饱学之士,能被皇帝亲点为太子的师傅.自是荣耀无比.且一旦太子继位,作为太子之师.前程更是不可限量,但是,结果大大地m乎他们预料。  相似文献   

11.
秦汉乡里吏员的构成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里耶秦简从多角度揭示了秦代吏员设置的情况,不仅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也解决了一些关于秦汉乡里吏员的争议问题。以里耶秦简为参照并结合云梦秦简、江陵凤凰山汉简和张家山汉简,我们可以看出秦汉之际封建国家在乡里基层社会建立了多层次、多系统的官僚管理网络,如在乡里之中除了乡啬夫、乡佐、里典、里佐之外,还有属于都官系统的乡司空、仓主、田官、田典等;秦汉之际乡里吏员的秩次较以后秩次级别为高,乡啬夫的秩次从百廿石至二百石不等,达到了《汉书·百官公卿表》中长吏的最低秩次,乡啬夫恐怕是要经过中央任命的,里一级的领导人,也是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由上级任命;秦汉之际吏员的设置反映了秦制对汉初制度的影响,而汉代制度的变化与发展又是以汉初制度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制度。两汉时尚书台职权大增 ,逐渐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时 ,三省制初步形成 ,经隋朝的发展 ,在唐初走向了成熟。经五代十国至北宋 ,二府三司制最终确立。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明初废丞相 ,不久设内阁辅政。明清内阁有名无实。宰相制度演变具有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不断压抑相权以加强皇权、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分权后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的特点。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在于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 ;客观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儒家自然人性论,皇侃认为孝具有自然亲爱、利人惠他的特性为仁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由行孝推广至行仁,故孝行具有"仁之本"的本质及"百行之本"的地位;其内容不仅包括事亲的行为,也涉及以"孝友为政"的风政教化,将家庭伦理层面的个体行孝与国家伦理层面的忠君思想相结合。因此,皇侃孝道伦理典型反映了南朝玄学流宕、三教盛行氛围中儒学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两汉酷吏既具有酷、能、傲、廉的共同特征,又在吏道观、执政方式、法律意识以及人格追求上具有各自的时代特性,这与儒学在两汉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的不同密切相关。两汉酷吏对封建社会的执政理念、法律精神和史学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擎华 《南都学坛》2006,26(5):22-26
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代一直是重要的选官制度。进入南朝后,中正品第与吏部铨选的关系更为密切,主要表现在中正组织机构得到扩大;中正在清议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吏部铨选需严格按中正品第与所授官职相一致的原则。在南朝一百七十余年间,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并在维护门阀统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朝江总被称为"一代辞宗",南朝佛学之兴盛、帝王之殷情佛法、家族之好佛思想的影响等众多因素玉成了江总的好佛倾向.在佛教思想影响下,江总佛释诗写景与佛理互相融释,显示出幽静舒缓的气韵.对江总这一典型个案的分析,有助于对南朝士族既信仰佛释又重声色之矛盾行为提供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7.
晋代的史官制度比较严格,担任史官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撰史能力。从刘宋开始,秘书郎、著作郎等史官逐渐成为士族子弟步入仕途的台阶,这种情况在南朝极为普遍。南朝史籍中频繁出现的许多著作郎、著作佐郎,其中有相当部分其实并不修史。大著作是专掌史任的史官,具有这一名号者较少,且仅见于南朝后期。撰史学士与撰史著士,也出现于南朝后期。这些名称的含义当在强调史官必须具有一定的史学修养,能撰史著史。  相似文献   

18.
按照清代制度,科举戒律森严。但因其为进身之阶,还是有很多人铤而走险。咸丰初年,条子关节之风已经盛行,大庭广众之中不以为讳。咸丰帝决心整顿,结果是上相弃市,士人满狱,震惊朝野,影响深远。有人认为此案系载垣等公报私仇,实际上完全由咸丰帝决断。  相似文献   

19.
表是古代一种公文形式。在南朝时,它受到社会风气和其他文体的影响,逐渐地骈俪化。这个过程萌芽于魏,发展于晋,确定于刘宋,并在梁陈之际达到顶峰。从对句、用典、词藻和声律四个方面对《骈体文钞》中26篇表文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三公"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官名之一。由于经历了太多的变迁和跌宕 ,人们难以把握其丰富多变的内涵 ,常常产生误解。实际上 ,"三公"从产生到变为虚衔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变迁 :先秦时“三公官”为尊称 ;秦汉时"三公官"为宰相 ;晋南北朝间始正式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官", 间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隋至唐、宋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用做宰相、亲王、使相加官 ,不预政事 ;北宋徽宗朝"三公官"复改名为"太师、太傅、太保"为真相之任 ;宋钦宗之后至元明清"三公官"(太师、太傅、太保)为加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