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桂芳 《理论界》2005,(4):86-87
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我国民事诉讼法典在举证时限上实行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并于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顺应了国际潮流,第一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在我国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实现了由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转变。但它在举证时限制度的设计上,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作者对这些问题联系国内外实际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法》新增的有关举证时限的内容与《证据若干规定》和《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内容存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即确定举证时限期间主体的范围相冲突,举证时限期间的长短不一致,举证时限适用的程序范围不协调,证据失权的适用标准宽严不统一.鉴于此,以《民事诉讼法》中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目的作为根本的评判标准,以《民事诉讼法》中举证时限的规定作为基本依据,以《证据若干规定》和《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中的规定作为主要内容,从解释论的角度对它们做出梳理与评析,认为确定举证时限期间的主体应当是人民法院,举证时限的期间应当以三十日作为标准,举证时限适用于一审、二审和再审程序,严格适用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和举证时限作了明确的规定 ,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当事人可以在诉讼中的任何阶段随时举证的历史 ,开始了对当事人举证时限的限制制度 ,这对促进我国司法改革进一步向着公正和高效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4.
举证时限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证据举证时限制度的确立是2002年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亮点,这一制度的确定对我国民事诉讼审判工作的发展和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举证时限制度基本含义和制度价值的探讨,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事诉讼当事人举证责任和举证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这条规定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举证为主,人民法院调查取证为辅的诉讼模式,即以当事人主义为基础,吸收职权主义优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这一模式既体现了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公正与效益的价值取向,又符合我国当事人的法律意识普遍不高、法律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情,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意义必将是积极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正>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理论问题。从我国民事诉讼的社会主义本质出发,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和我国人民法院的司法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加以科学的研究,对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举证责任的概念 举证责任,就是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确认的事实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也就是,在当事人确认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前提下,由当事人各方对于这些已确认的法律事实,履行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义务。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一规定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当事人提出自己的主张,即确认某些法律事实,是举证的前提条件,这些主张是举证的对象;第二层含义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加以证明,表现为  相似文献   

7.
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一项悠久而又古老的证据制度,表明了英美法系国家法律对于司法审判中出现的传闻证据的处理态度与方式.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英美法系的传闻证据规则日臻完善,也使传闻证据规则在司法审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观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传闻证据的相应规定并不完善,这给司法审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碍于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与公义.因此,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有构建的必要性.在本文中,笔者将深入研究传闻证据规则的实质,探讨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理论,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与公义.  相似文献   

8.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就举证时效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能够在司法实务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因为任何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作,都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举证时效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程序安定理论、法律真实学说、诚实信用原则。  相似文献   

9.
证据的提出作为证据改革的核心内容,体现着司法理念的变化.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相适应的实体公正观,在程序公正的倡导下,转向了举证时限制度.但目前以证据失权制度为核心的举证时限制度面临着种种困境,新证据的扩张解释,使人们对司法公正应是通过正当程序获得案件客观真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证据制度历来被理论界比作民事诉讼制度的脊梁,而举证责任又是证据制度的核心。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的监督权。但如何实施检察监督,法律条文则无明确规定,仅在诉讼程序上对检察机关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由此对检察机关在提起抗诉时是否应承担举证义务,存在着种种争议。否定理由主要是:其一,现行的民诉法第65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该条文没有规定检察机关有调…  相似文献   

11.
为不断接近司法公正,基于客观真实基础上的诉讼公正在举证环节上必须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现行司法证据制度中采纳了举证期限制度,具体体现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举证期限制度,但该制度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尚待完善,其对于举证期限确定的方式、管辖异议时举证期限的确定、简易程序转化为普通程序、举证期限的起算点和截止期的规定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2.
20 0 2年 4月 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我国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的地位 ,但并不意味着给有关举证时限的研究探讨划上句号。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视角 ,探讨了举证时限在我国逐步确立的过程 ,论述了设立举证时限的意义 ,并结合理论界的研究 ,比较国外有关举证时限的立法 ,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据的取得,采取的是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法条规定的原则性与实际增况的复杂性以及审判人员对法条理解存在差异,致使举证与查证及二者相结合方面存在不少问回.一是片面强调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忽视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不该在的立了,进行了许多采用或重复劳动,二…  相似文献   

14.
阐明义务是民事诉讼中法官的义务,法律关系的阐明是阐明的内容之一,台湾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主张的数项法律关系中有不明了或不完足的,法官应当阐明使其说明或进行补充,在司法实践中,法律关系的阐明需要法官平衡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法官中立审判和诉讼效益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我国民事诉讼相关制度和实践的完善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几点思考李丹宇李洪君我国在司法制度中对回避问题作出的明确规定以及1991年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此作出的规定,对于规范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保障执法人员公正裁判,秉公执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近几年的司法实...  相似文献   

16.
举证时限制度以诉讼效益为价值取向,与诉讼公正表现出一定的对立性,其正当化的基础是诉讼经济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举证时限制度效用的发挥,需要相应的运行环境,包括程序公正的诉讼理念、辩论主义的诉讼原则和集中审理的审理模式.由于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是通过司法解释建立起来的,效力层次低且缺乏相应的运行环境,故而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丁延龄  余磊 《兰州学刊》2005,(2):153-154,152
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形式通过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举证期限制度.我国现阶段,多数当事人属于法律上的弱势群体,缺乏必要的诉讼知识和经验,又没有经济能力聘请律师,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诉讼证据.因此,往往发生有理打不赢官司的尴尬现象,难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在新的证据规则之下,如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就成为一个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证据问题是民事诉讼的核心,有道是打官司就是打证据,是一点也不为过.证据问题与诉讼的实体内容直接相关,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和法院的审判活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民事举证责任又是证据问题的核心,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举证责任的分配以及在争议的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时由何方承担不利的诉讼结果.因此,举证责任制度是否公正、公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司法制度的威信.本文拟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的相关内容和实践中的问题,谈谈自己对民事举证责任的初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效益是民事诉讼的追求目标之一。如何使民事诉讼在保持公正的同时 ,提高其效益是当事人及审判人员和其他诉讼参与人非常关心的问题。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提高民事诉讼效益问题有所考虑 ,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关于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庭前证据交换作出了一些具体层面上的规定,改善了我国民事审判中有关问题长期无章可循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客观上有助于法院公正、高效地审理民事案件,对提高诉讼效率、增进程序正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该规定只是司法解释而非证据立法,这种“先天不足”使庭前证据交换在民事诉讼中的运行出现了许多问题。就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固有功能和作用进行论述,进而对完善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提出切实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