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久前,当代大陆文坛炙手可热的青年作家王朔,出席在南京举行的“作家与读者恳谈会”。借此机会,记者与驻宁各媒体记者一起,对他进行了采访。 王朔目前正在制作根据他的中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系列电视剧《直到舒坦为止》。该剧说的是几个年轻人成立所谓的“三好公司”,献身“捧人”事业的故事。其风格依旧轻松调侃,时有精彩之笔,使人喷饭绝倒。 王朔是一位文化个体户,用他自己  相似文献   

2.
一直在小地方生活,不了解王朔,也不了解北京人。读了王朔几篇骂名人的文章,一是不理解这么大的作家为什么突然准备长期骂人;二是对王朔那么随口拈来、人骨三分的语言感到惊奇。这几个月来北京工作,与北京人生活了一段时间,才突然醒悟──王朔是个北京人,他爱骂人,他骂得精彩,无非是表现了北京人的一般特征。 北京人像上海人一样,有大城市人那种优越感,从内心里看不起外地人。但是与上海人不同的是,北京人有“攻击性”。上海人瞧不起你,大不了偷偷小声说个“乡下人”、“小赤佬”。北京人可就不同了。你开的是外地牌子的车,即…  相似文献   

3.
王朔日前的一篇《我看金庸》又触犯了众怒。他把金庸说得一钱不值,把全中国入惹得直跳,恨不得把王朔拉到火刑架上烧掉。 王朔的话当然说得很不客气,他先说金庸和琼瑶电视连续剧、四大天王、成龙电影是“四大俗”,再说金庸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总之极尽诽谤之词。这下好了,一大帮中国人像气球一样炸了!他们立即口诛笔伐,其路线不外三条—— 一是替金庸辩护,说他的小说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怎么怎么远超琼瑶四大天王成龙之流; 二是拿王朔的作品开涮,说你的那  相似文献   

4.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张英伟八十年代以来以“现象”命名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各种“现象”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唯有王朔现象是个例外。他在1988年,先后把《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四部小说搬上银幕,“玩”出了个中国电影的“王朔年”...  相似文献   

5.
导演姜文首次从镜前走到幕后,将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进行了改编。从王朔评价看来,《阳关灿烂的日子》是他所有小说中改编最好的一部,王朔对电影的喜爱溢于言表,甚至还友情出言了影片中两个军区大院劝架的调停者。导演姜文则作为影片的叙述者和成年的“马小军”娓娓道来属于王朔也属于他的那段少年时光。  相似文献   

6.
王朔小说语言的特点为“玩”文字,即一种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冲动,一种随心所欲地调遣文字的境界。他突破传统小说语言的束缚,用一种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漫画式地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具体语言表现形式为“集装”语汇、“客串”词义,使语言表现力呈现一种“规模”效应。王朔的这种大胆尝试使他的小说语言独树一帜,充满了灵气和生气,但有时也流于庸俗,反映出他的痞气。  相似文献   

7.
初“识”王朔是那样偶然,或多或少一些看不明白便成了我急待了解其人其作的原因,于是与其有关的评述、轶闻统统包揽,笔下之作一概渴望读过。然而释读《等待》《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之后,心便开始有所悸动,王朔真让我《过把瘾》,痛之后便真得开始认同众多的评介:影视大腕、码字明星(崇拜他的人语)、“皇城根下贩卖文化垃圾的丑陋的北京人”(萧元《王朔再批判》)、痞子学者、毒蜘蛛(不喜欢他的人语)。王朔其人便真在我眼中迷幻朦胧了,但客观却不容置疑,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个作家谁能认同他的完美,褒贬便相应而生,…  相似文献   

8.
论王朔小说的“边缘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小说从80年代中后期一直“热”到现在,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的市民趣味,还在于他塑造了一大批“边缘人”形象。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些“边缘人”的社会原由及其价值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韩乔生老师在某一次解说中,创造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中国汉语的结构,作了一次不小的颠覆。之后,他又将这一语言特点继续发挥,让汉语向一个真正不靠谱的方向发展,每句话都让你感觉停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不知所措手不及”。最近,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人有个习惯,说话喜欢简略,一个成语,四个字。非吃掉一个字。比如,你今天的气色真好,看上去容光焕,我就不说那个“发”,憋死你。  相似文献   

10.
1997年,背水一战的冯小刚拍摄了根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电影《甲方乙方》,从此,他和中国电影一起以"贺岁"之名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1.
王朔小说之“新”,主要在于其反讽特征和后人道主义思想倾向。但从历史传承角度审视 ,王朔小说的生命力却在于对前人创造的“俗套”的继承  相似文献   

12.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流氓文学”,新潮批评把王朔纳入“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行列,通俗文学则将其归在本流派的麾下,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将这些评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加以综述,并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3.
王朔与杰克·凯鲁亚克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由于在写作风格上与杰克·凯鲁亚克有相似之处而被称为中国的“垮掉的一代”。本文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点,指出王朔只是新京味儿小说的代表,而并非“垮掉的一代”。  相似文献   

14.
王蒙一向以其独特的语言才华著称于世。但自从他起而捍卫王朔力倡“躲避崇高”以来,其文风却发生了变化。他的′95随笔的新的文体特征是:(一)“躲避鲜明”;(二)“力求圆通”。这并非偶然。而其根子,是在于王蒙因其“往昔记忆”所生的“内心恐惧”所导致的“直面俗世”倾向,在“躲避崇高”问题上连他自己也感到“理亏”、心虚”、“力乏”、“气弱”。故其′95随笔,恰似“坚硬的稀粥,给人以“江郎才尽”之感。  相似文献   

15.
冲不破的情爱怪圈─—谈王朔小说的情爱模式王素霞王朔,这个躲在世俗背后,戏谑正常的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念的“写字”家,在都市文学的舞台上,勾画了一批批“反社会”的角色,他们无视、低毁现存世界的“神圣”或“永恒”,嘻笑怒骂,冷嘲热讽,击毁人们心中一个个固...  相似文献   

16.
路金波从朋友处得知王朔手头有200万字的未发表文稿,就从上海来到北京王朔的家中王朔新书《我的千岁寒》的出版成为近期图书业界甚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实际上在2006年年末,路金波就已经公开表示过想出王朔的书。那时,他任总经理的榕树下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图书行业已经声誉鹊起。这距离他放弃  相似文献   

17.
1984年发表的《空中小姐》是王朔的成名作.作者身份由体制内的“干部”到面向市场写作的“个体户”的穿越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期刊寻求新变、大众文化氛围的熏陶和王朔商业意识的形成都促成了这种身份的穿越.身份穿越的意义在于突破思维的“牢笼”,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想象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王朔的成功主要是话语的成功,人们对王朔的争议主要也是集中在他的话语层面。我们可以从受众的接受视角入手,通过分析接受主体、接受对象、接受渠道、接受语境诸因素,达到对王朔话语多元意义生成的合理阐释。  相似文献   

19.
论王朔营造小说的三种策略贺骥,赵保安王朔是应运而生的。他的小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文化的勃兴中开始走红,并逐渐成势,从而引来了众多的评论者。本文仅对他小说中惯用的三种基本策略进行述评。王朔的小说写得很平淡,很微观。一字一句,顺手拈来,仿佛缺乏激情洋溢...  相似文献   

20.
从《动物凶猛》看顽主之“来历”姚晓雷一、从“来历”看顽主群像之心理顽症“我知道我是有来历的,当我混在街上芸芸红尘中这种‘卓尔不群’的感觉比独处一室时更为强烈”①。王朔作品,主人公一开始就这样直言不讳地表白。近几年王朔的确贡献给人们一群“卓尔不群”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