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教育界将隐性知识理论与语文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产生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才有学者做了尝试,且重点放在对教师隐性知识的研究,对学生隐性知识资源的关注较少。而在语文教学的言语教学、语感培养、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隐性知识资源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以来,伴随着唐宋文研究的全面繁荣,笔记文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此背景下,学者对《刘宾客嘉话录》的关注逐步升温,并在文献整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此后,研究视角也开始走向多样化。文章从韦绚生平考、版本整理、文本研究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以来学者的研究动向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解构主义思潮对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大陆学术界开始有学者对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进行介绍和研究。从对中国大陆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的词频统计分析来看,近20年来中国大陆解构主义翻译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翻译标准、文本的意义、译者主体性、文化因素和建构等五个方面,大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在接受和质疑的争论之中不断深化,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4.
对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探索,学者们已达成共识,认为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农村社会治安现状令人堪忧,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研究者们纷纷提出对策,力求积极解决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文章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整理归纳,从治安现状、原因分析和解决策略三方面入手,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现有研究做出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5.
辽代枢密院研究一直是研究辽代政治的重要问题。从检索的文献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国内学者张亮采、傅乐焕等人,这些研究都比较零散,没能形成系统性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石刻资料的不断发现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辽代枢密院研究越来越系统化,出现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选取一些比较系统、权威的文献及观点,主要是从辽代枢密院设立渊源、时间、职官设置以及执掌权限、汉人枢密院等问题来进行综述与评议,希望能为辽代枢密院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甘肃社会问题极为严重,有天灾更有人祸。探讨这一时期的人祸问题有其必要,然多数学者更多关注20世纪30年代或抗战时期,对这一时期鲜有涉及。本文拟从兵燹匪祸严重、烟毒泛滥、捐税繁重三方面论述20世纪20年代甘肃社会的"人祸"问题,并分析其内在联系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简帛发现的数量的增加,简帛研究成为海内外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和前沿学科。尤其是随着90年代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的整理和公布,简帛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不少学者或从古文字学、文献史料学、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民俗学等不同角度考释、研究已出土的简帛文献。这些著述全面阐述了简帛佚籍对于学术史研究的重大价值,走出了疑古时代,改写或重写了中国古代学术史。  相似文献   

8.
西夏灭亡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对西夏的研究一直付之阙如。直到20世纪初,随着各种西夏文献的相继发现,一些国内外学者逐渐展开了对西夏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文字等方面。近年来,国内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多层面、多角度地积极投身于西夏学的研究当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20世纪西夏学从创立到逢勃发展的历程,其中,既有荆棘坎坷,也有欢欣鼓舞。今撰此继往开来之篇,希望西夏学在新的世纪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国出土文献副词研究概况,综述了前人对秦简、楚简等出土文献副词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目前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作了分析,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研究指出,大学图书馆不仅是提供图书借阅、文献查询的场所,还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教育课堂.本文论述了大学图书馆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影响图书馆隐性课程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高校图书馆隐性课程的构建建议,旨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大学图书馆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更多强调的是用不自觉、无意识、潜在性来实现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效果。隐性课程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的某些长处是显性课程所不能代替的,高校应当认真进行隐性课程的设计,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全面化学科化的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色、潜移默化的隐蔽教育,这对中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完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文素质类隐性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人文素质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框架下,回顾了一般意义上的隐性课程的涵义、分类和特点;指出了人文素质类校本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探讨了整合、利用、管理、评价人文素质类校本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如何使高校德育富有成效,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而隐蔽课程对于高校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隐蔽课程从结构上可分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它具有隐蔽性、无意识性、无逆反性等特征。高校隐蔽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可将其分为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等四个二级机制。高校隐蔽课程的设置应坚持与德育环境的优化相结合,坚持与显性课程的设置相结合,坚持物质环境与精神氛围的营造相结合,坚持与校本开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的隐性课程及其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学校的隐性课程内容、形式十分丰富,对人的影响也深刻久远。虽然其内容、形式本身无优劣之分,但其影响却未必都是积极的。因此,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它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视域中来,加强对高等学校隐性课程及其管理研究,尤其是隐性课程组织实施特点、管理特点及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艺术教育的潜在课程及其育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在课程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艺术教育的潜在课程是美的学习环境、美的教学方法、美的教师形象、美的人际关系、美的艺术作品等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的文化传递和教育影响.它在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中具有独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隐性课程发展历史的回顾,论述了隐性课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校园化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以及建设良好的校园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大学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研究.大体来说,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课程概念的争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探讨、课程的本土化问题、课程的设置、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发展的趋势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大学课程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关于课程概念的混乱造成课程实践的混乱;课程指导思想的缺失造成课程研究的零散、片面;课程个性的缺失造成课程研究的僵化、单一、盲目趋同.可以说,对大学课程所进行的研究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9.
从课程论的角度审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认为有意识地对学生社团隐性德育课程进行开发,将有利于整合学生社团的育人资源,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创造力三构成理论的研究和对建筑学研究生教育显性、隐性环节的分析得知:建筑学研究生创造力培养可以专业知识、创造技能、工作动力三个创造力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同时将课内教学和课外设计实践相结合,加强学位论文环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兼顾显性培养环节和隐形培养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