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辰翁以擅写春词和节序词著称,《柳梢青·春感》是其众多咏春词中的一首。词写春但不颂春,而是刻意写春临时节异族入城后出现的怪异景象,以及词人此时独特的情怀。作品充满了深沉的麦秀黍离之悲,荆棘铜驼之恨,是一首别具怀抱的咏春词。词作承载了家国兴亡的重大主题,思想内容更为深刻,情感更为丰厚,具有更高的立意和更阔大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以吟咏春天为题材的诗,即咏春诗。唐人的咏春诗多为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具体而言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长度不过四句和八句,一般很少采用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古体诗,如乐府诗和歌行体等。咏春诗吟咏的对象是春天。春为一年之始,属乾,阳性。汉乐府中这样赞美它:"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的足迹所至之处,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一扫秋冬的肃杀之气。这和草木凋零、昆虫销声匿迹、死气沉  相似文献   

3.
唐代科场试诗频繁地出现与"春"有关的命题。这些命题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命题中直接出现"春"字,二是命题中没有"春"字,但却蕴含表现春季的意象。考生在根据命题做诗时不能只描写客观景物,还要表现出自己的学识、胸襟、抱负、品格等等。这些与"春"相关的科场试诗不仅勾画了独特的长安春景图,构建了帝都文化,还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的风俗。  相似文献   

4.
木子 《山西老年》2008,(2):42-42
古诗词中有许多咏春复字诗,读来毫无累赘之感,反而增添了春意盎然的情趣。"春日春山春水流,春风春草放春牛。春花开在春园里,春鸟落在春枝头。春天学生写春字,春日景色真可留。"这是一首流传在东北吉林的民谣。在这里,春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地的画;不是一首歌,而是满天的歌。画不尽,唱不完。  相似文献   

5.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主题.二者的差异主要是:年轻人易伤春.老年人易悲秋;女子多伤春,男子多悲秋;伤春之作风格委婉、曲折、缠绵、悱恻,悲秋之作风格凄清、深沉、苍凉、悲壮.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老友》2003,(2)
春天,是四季中最富有生机的季节,也是花的季节、诗的季节。古代有许多咏春、颂春、描春、盼春、游春的美妙诗句,读来兴味盎然。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画面优美,意境新鲜,富有生活情趣。宋代诗人苏轼的《立春》词颇有趣味:"春  相似文献   

7.
在席慕容的诗歌里,爱情、青春、亲情、时光、乡愁是永恒的主题,爱情、乡愁和生命意识,在席慕容的诗里并不是可以截然分清的,很多时候它们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但是它们都统一于诗人爱的基调,由爱生成。诗人心中充满爱,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纵观席慕容的每一首诗,莫不给人以一种真诚的感动。  相似文献   

8.
在席慕容的诗歌里,爱情、青春、亲情、时光、乡愁是永恒的主题,爱情、乡愁和生命意识,在席慕容的诗里并不是可以截然分清的,很多时候它们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但是它们都统一于诗人爱的基调,由爱生成。诗人心中充满爱,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纵观席慕容的每一首诗,莫不给人以一种真诚的感动。  相似文献   

9.
王象春的诗学观,经历了从师法明中期七子派到不循时习、"自辟门庭"的发展过程。他主张"重开诗世界",倡导禅诗、侠诗,在七子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诗路。王象春诗学观的转变,与其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经历有关。另外,还受到明末禅学思潮盛行、山左诗风转变及钱谦益、钟惺等好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常州词派的代表作之一 ,张惠言的《茗柯词》具有一定的溯源开境之作用。其所开的“新境”主要有二 :一是以“热肠郁思”之笔写春咏春 ,意高格高 ,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 ,翻出词家之旧窠 ,创出春词之新境 ;二是借托情寄意之物 ,开别有会心之新意象。但就总体而言 ,张氏创作所开新境影响不大 ,常州词派的创作理论之影响远远大于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1.
吉川幸次郎是日本最重要的宋诗研究者之一,他在宋诗的地位、宋诗的分期、宋诗的特点、唐宋诗之别及宋诗人个案研究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深刘影响到后来日本学界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走向。对我国的宋诗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成为我们审视自身研究观念和研究手段的反观之鉴。  相似文献   

12.
北宋词坛上的两束奇葩——魏玩与朱淑真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玩与朱淑真,是北宋词坛上的两束奇葩.魏玩<鲁国夫人词>风调谐婉,语言清新,其善于化用唐人诗句,以"自言体"代替"代言体",转换抒情形式等特点,对推动词体艺术的雅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朱淑真<断肠词>主要由闺思与咏物两大类构成,其中又以闺思为最.意象的纤丽细弱,比喻的别出心栽,赋物以人格化,是朱词表现在艺术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二人的共同努力,为北宋女性词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论宋亡“诗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末士子在经历了空前的鼎革动乱之后,对杜甫“诗史”精神有了比唐人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在艺术形式方面,他们对杜甫“诗史”又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尤其是汪元量主要用联章组诗手法创作出来的宋亡“诗史”长卷,舒岳祥主要用以序代题手法创作出来的反映宋末元初东南沿海地区动乱现实的“诗史”巨卷,则更成了我国“诗史”发展史上的两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陈衍晚年编选《宋诗精华录》,鼓吹、宣传宋诗,表达其宗宋而不抑唐的诗学观,为同光体诗人乃至清初以来的宋诗派作了理论总结,也为后来读者阅读宋诗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该书的评语与圈点,体现了较为丰富而积极的诗学思想:第一,注重避熟避俗,主张生新求变。第二,推崇吐属大方,感情真挚,不搬弄技巧的诗。第三,提倡论诗亦如乐,须音律协畅,方是好诗。但编者却相对忽略了诸如理、禅及以文为诗这些原本属于宋诗特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全宋诗》误收唐诗情况较为严重,近年胡可先先生撰文对各位学者的考辨成果进行一次大总结,在胡文基础上我们又发现《全宋诗》还误收了不少唐诗经典名篇,至今尚未见有人指出。  相似文献   

16.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在唐诗向宋诗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题材内容看,《西昆酬唱集》中的感事述怀诗、咏物诗和言情诗等比唐诗更广泛深刻地描写日常生活,使诗歌更趋通俗化;从艺术功能看,《西昆酬唱集》开启了宋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点;从传承和影响看,《西昆酬唱集》既充分学习和吸收了几位唐诗大家的创作成就,又发展和影响了一批宋诗大家的创作倾向,在“唐音”向“宋调”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昆体在宋初与白体、晚唐体鼎足而立,但是三者之中,对前者的研究最为不足。本文通过对西昆体代表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和《西昆酬唱集》中其他十四位诗人的具体分析得出:杨亿最早宗李商隐,但是首先进行西昆体风格创作的却是钱刘二人,并且三人对西昆体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其余十四位诗人在西昆体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但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宋诗别裁集》批评主张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名选.该书在编选时崇尚理学,多选理学家之诗;在宗唐前提下,有唐宋兼采倾向.本文在细心钩沉几位编者的史传材料、认真研读其诗文集的基础上,指出姚培谦、王永祺的诗学思想及创作实践与该书的选本理念有着种种契合.  相似文献   

19.
《杼情集》应是晚唐时人卢瓌所编纂的一部"唐人诗话"。此书在宋末元初已亡佚,今由《太平广记》、《诗话总龟》前集、《诗人玉屑》、《能改斋漫录》辑得材料35条。分析这些材料可知:《杼情集》既有对诗作的辑录与评论,亦有对诗事的记载;其体例目前已无法探寻,只知其由几十条并无联系的短小文字连缀而成。较之《本事诗》,《杼情集》更接近《六一诗话》,是晚唐时期的一部"类诗话"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诗歌、诗事,为后世提供了研究"诗话"渊源不可或缺的材料,还代表了先宋诗话发展的高峰,成为链接先宋诗话与宋代诗话的纽带。  相似文献   

20.
刘商诗歌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既不同于大历十才子,也有别于元和诗人。其诗体裁较丰,形式多样。体物逼真,形象鲜明,诗中有画。抒情真挚而深微,语言大多自然疏淡、平易浅近,也有绮丽华美之句。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明丽、冲淡自然之作,也有空灵蕴藉、绮丽华美之作,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他在大历、贞元诗坛上自成一家,在唐代诗歌史上虽不为大家,但不失为名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