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梁晓声3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小说到90年代的社会问题小说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情感小说,创作题材与主题随时代而新变,在这不断变化的背后是他始终不变的创作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知青小说的发展进入一个哲理性的层面。这种哲理性表现在它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更为显著的是知青作家们在知青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对于人生新的认识,自我的反思、觉醒,人主体地位的确立,还有80年代中期由"寻根"而来的对民族精神传统哲学的追寻特别是对老庄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3.
陕西当代乡土小说书写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当代十七年"时期的乡村革命书写;二是20世纪80年代的乡土改革书写;三是20世纪90年代的乡土历史书写;四是新世纪出现的"废乡"书写.陕西当代乡土小说的书写方式与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以及理论观念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4.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以温情来叙事,并以人性善为核心,对冲知青年代传递给人的膨胀的压抑感。他秉持人性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在文本中调和了知青内心世界的主体性与时代需求。这一叙事风格是梁晓声对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军垦文化记忆和想象的一种表现方式。他温情叙事的美学选择以现实为立足点,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和温馨的讽刺,使其知青小说成为温暖现实主义文学的标杆之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叙事作为话语的建构分别呈现出复杂的情态。作为中国新文学有机链条的一个组成环节,知青文学不可能完全摆脱新文学话语体系逻辑的制约;作为一个表现出浓厚的“代际”特征的文学现象,知青文学中常见的主人公在城乡之间的徘徊姿态,表征出的是知青文学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环节的过渡性特点,预示着80年代以来文学重心根本性的转移:“都市”取代“乡村”成为文学想象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知青作家在 80年代表现出“神奇土地”拟构型、“知青苦难”状写型和“远村岁月”感悟型三种精神姿态。其共同的心理基点 ,是知青时期“生命乐园”失落后的命运自悲情结。心理逻辑分别表现为“殉道”意愿及其自我维护、自命优越及其自悯自谅、自伤身世及其对乡村的“他者”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几近百年的中国乡土小说伴随社会的现代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历经了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热与90年代的"终结说",乡土小说于新世纪卷土重来,占据新世纪文学的重要一隅。现实社会的巨大变迁也使得乡土小说"从外形到内质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前的颇为显著的变化"[1]。面对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乡土作家不仅关注乡村范围内的变迁,而且将视域扩展到了城市中离乡离土的农民工。此类乡土小说融入了发轫于新世纪的"底层文学",彰显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呈现出整体的欢乐与温馨特点,和谐是其艺术底色。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恬静温馨、田园牧歌的气息越来越少,悲凉则成为小说鲜明的艺术风格。文章主要通过对汪曾祺20世纪90年代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其90年代小说悲凉底蕴的具体表现,并认为这种和谐掩映之下的悲凉的审美风格既是作家对现实苦难与悲剧的自觉担当的艺术显现,也体现出作家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9.
中国知青文学——非主流倾向的现状表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剑的《醉入花丛》是知青文学另类写作的逻辑起点。阿城的《棋王》从另一向度呈现知青文学的另类延展。而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则是主流知青文学与非主流知青文学亦即知青文学另类书写合流的结合点。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刘醒龙的《大树还小》和池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也各以强烈的非主流倾向,对知青文学的不同哲学时段,进行另类表述。知青文学发展中这种由弱而强的态势,加速了20世纪80年代主流知青作家在90年代的集体溃败,终于让位于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他们曾经建树的以宏大叙事为基础的知青文学悲剧,已然为另一种风格和基调的文学叙事所代替,知青文学创作因此总体上走向人本,逼近历史真相,从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独立性、艺术的自觉和多元化等角度以及思潮流派色彩弱化、长篇小说繁荣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等方面说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成就高于80年代的小说成就。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传统春节已逐渐失去了往昔的魅力。要使传统节日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就需要挖掘地方上最具传统文化色彩的东西 ,从中提炼出一个主题 ,并以此进行大型的表演活动 ;还需要一个活泼、可爱、具有人情味的主题人物  相似文献   

12.
戏剧主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主题可看作由“中心思想”、“母题”和“题材主体”这三个层次所构成的结构性概念。若按顺序观察,该三个子概念之间显现出越来越具体化与客观化的特性。中心思想是作品中包含着的相当抽象的对“世界”与“存在”所提出的“问题”与“解答”;母题指的是作品中众多复杂的人物和情节中所提炼出来的较小的具体单位;题材则是在作品之前即存在着的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完整而清晰的故事线索。它们分别拥有不同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泰缅民族民间文学与云南傣族民间文学,从语言系统上看,共同归属于“Tai”,也即“Thai-Dai”系统。从民族文化上看,它记录了此区域民族的社会历史与社会生活,表达了居住于这一区域人民对世界特有的认知,他们的情感体验、审美追求和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极具空间叙事特点。小说呈现出三大空间:亦真亦幻的"威塞克斯"空间,哈代在小说中沿用"威塞克斯"这一真实历史名称,设置了小说的悲剧空间;人物挪移的地理空间,小说以六个主要地点为空间肌理,勾画出裘德无法逃逸的人生悲剧;自然与城市的对立空间,裘德试图离开农村的自然空间进入城市空间,却成为两个空间都抛弃的边缘人,没有自己的空间归属。这些空间叙事都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商业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影片的制作和运作两个方面,即影片的题材选择、情节架构、价值判断以及发行、放映的商业化。而主旋律和艺术电影在90年代出现这种发展倾向则是由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电影学界关于电影本质的论争的小环境,以及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自身原因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韩礼德和汤普森对主位所下的定义是:主位是句子开端的部分。这里着重分析各种语气结构中的单项主位的表现,发现英语主语在多数情况下充当无标记性主位,主语和主位的重合在陈述句中尤为明显。但是,英语主语有时也可以充当无标记性述位(如在有些疑问句和感叹句中),在少数情况下,主语还可以用作有标记性的主位。  相似文献   

17.
《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四大悲剧中,莎翁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对于深化剧作主题、烘托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戏剧效果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寻根主题是当代俄罗斯电影在艺术转型过程中的独特文化现象。它是俄罗斯民族在困境中对自己民族根性的深刻反思。在当代俄罗斯电影中寻根主题经历了自省、辩论和重建的过程。本文主要结合相关影片分析当代俄罗斯电影中寻根主题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寻根主题产生的内外动因,力求提供有关当代俄罗斯寻根主题电影的一个基本概观,同时使大家了解俄罗斯寻根主题电影的内在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诉求的表达。旨在揭示当代俄罗斯电影中寻根主题的演进脉络,阐述在社会转型期的电影艺术中俄罗斯民族精神新建与复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学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来研究的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兴学科,研究起来是很难的,因此必须先弄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弄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对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音响节奏的有效运用是表现主义戏剧的艺术特色之一。在《琼斯皇》这部剧作中 ,奥尼尔通过对音响节奏 ,即贯穿全剧的鼓声 (thetom -tombeating)的充分运用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对该鼓声在剧情展开、主题表现及观众注意力调节方面所起作用的详细分析来鉴赏这位戏剧大师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