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叙事学理论研究李渔小说 ,明显可以看出李渔对中国古典小说 ,尤其是“三言”、“二拍”有继承和创新之处 ,其独特的叙事特征无疑丰富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城市,士人与市民阶层文化趣味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衍生出一种雅俗交融的戏场格调,在此语境中产生了李渔的戏曲叙事观念。李渔对戏曲审美意蕴的主要要求是"机趣","机趣"的突出特点是机智诙谐而意味深长,它融合了文人的才情与市民的智慧,是晚明文人重"趣"的人生态度与文化趣味在戏曲理论中的表现,反映出新的时代文化特征。李渔自觉地在戏曲创作中追求"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格调,将机智和才情隐藏在诙谐中,滑稽笑闹消解了现实世界的紧张与沉闷,精心结构的故事在戏场散布欢快,实现了文化心理的公共交流。  相似文献   

3.
4.
李渔作为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戏曲理论家,在剧本创作、场上表演、导演理论和演员培养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在其所著《闲情偶寄》中,他从生源选择、师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戏曲演员的培养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优待戏师、重视文化、解明曲情、规范宾白、重视经典等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戏曲演员培养最全面的论述,彰显...  相似文献   

5.
李渔小说戏曲创作的“神引”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李渔在他的小说戏曲创作中 ,呈现出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这种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铸成了他小说戏曲异形同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李渔小说戏曲的“神引”式结构。这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明清小说戏曲作家的一种共同的创作思维程式。  相似文献   

6.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把戏曲当作叙事文体进行实践的剧作家,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戏曲的谋篇布局、情节设置、结尾等叙事技巧,其叙事实践的最大成果便是扬名后世的《笠翁十种曲》。  相似文献   

7.
考辨李渔的交游与遗迹,拈出他人写给李渔的诗作5首,涉及李渔的资料6则.清人王灏<娜如山房说尤>卷下"李笠翁"条不可能出于袁于令;李渔所改<琵琶记>一出原名<弹词>;朱慎的<菊山词>分别由李渔与张潮鉴定及参订,二人或有交往;翁方纲所咏李渔修葺的园林当是位于北京外城西韩家潭的芥子园.  相似文献   

8.
清初的戏剧家李渔的戏剧理论是一个戏剧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高峰,因此一向受到高度的重视,其中的戏剧结构理论尤为人们反复探讨。但恰恰是其结构理论总有解说未畅之感。思其原因,大约历来的研究都着眼于阐发与肯定,未能采取批判与反思的立场。把李渔的结构理论放到中西戏剧美学比较的视野和明清戏剧创作的视野中,采取批判的立场,能使其内涵充分显露,其价值得到新的评定。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的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模式,赋予故障诊断学深厚的文化根底和哲学内涵。李渔运用中医学的系统观念和辩证方法研究戏剧,在复杂的戏剧系统中对戏剧结构作出科学的诊断,使他的戏剧结构美学明显地体现出故障诊断学的系统诊断、专家系统领域知识理论、框架式知识结构表示法等现代科学方法与理论色彩,既表明了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又揭示了李渔之所以能走出研究误区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关于音律——李渔戏曲美学随谈之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渔强调创作传奇要严守音律之"法",即带着镣铐跳舞.艺术家正是在这一"残忍之美"的创造之"苦"中,享受到生命的欢乐与美.这应是李渔戏曲艺术辩证法的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11.
戏曲作为俗文学的重要文学样式,反映了不少作者所在地的地方特色,举凡当地的名胜古迹、方言俗语、民间俗信、节日时令、饮食习惯,剧作中均有所反映,这种浓郁的地域色彩不仅客观上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剧作者争取本地观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李渔作品在国内外英译及传播概况的基础上,采用王宏提出的开展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从作品素材因素、译者选材因素、读者认知因素、社会伦理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李渔作品在国外备受译者译介而在国内英译仍为数较少的原因,最后呼吁国内更多学者、译者加入到研究、译介李渔作品的队伍中来,扩大我国典籍英译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3.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内容厚实、力戒陈言、寓"庄论"于"闲情"的书,是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的古典戏剧美学剧作,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李渔在中国美学史尤其是戏剧美学史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他世界观上一些积极的、进步因素的影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李渔的《闲情偶寄》不仅是对前人戏曲理论的总结,更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戏曲认识的全新角度,即叙事学角度.对于戏曲结构的重视实际上是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文学观.李渔认为,叙事艺术的中心问题是整个故事如何围绕一个关键行动展开.李渔的观点在今天的叙事艺术研究中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特色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新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渔的作品很早就传到海外,现已有世界上所有主要语种的译本.海外对李渔的研究已相当深入.这是目前最齐全的关于李渔作品的外文译本和国外李渔研究文论的总报告.文中还穿插了对部分李渔作品的扼要说明和对海外学者的简短介绍.  相似文献   

16.
论叙事空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空间结构由于无形和不确定而成为叙事理论中的难题,其理论演绎的轨迹旷日持久、充满论战而仍无定论.从史的角度聚焦叙事空间、叙事空间的表现形式和叙事空间化阅读这些核心概念,可以发现叙事空间结构是由时空轴,即水平叙事轴和垂直叙事轴建构的.这一坐标的发现为空间化诠释叙事文本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红颜》、《苹果》、《观音山》可谓是李玉的女性主义电影三部曲。这三部电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女性一生中所扮演的三个角色——女儿、妻子、母亲。《红颜》表现了僵持的母女关系;《苹果》展示了妻子与母亲的角色转换;《观音山》反映了女性角色的轮回。这三个角色在男性意识下衍发出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运用了类似于中国套盒式的三层叙述框架:叙述者纳博科夫、约翰.雷博士和亨伯特.亨伯特分别处于故事外叙述层、故事内叙述层和元故事叙述层,但使用的目的和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套盒的结构现实主义。纳博科夫利用三位叙述者使自己远离小说的中心人物和中心故事,但同时又在每个叙述层上设置有类似特征的叙述者并把他们同作家自己混同起来,以增加阅读、理解和阐释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