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基于修改的内生增长模型,阐述了知识产权保护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非线性关系。首先选取2003—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并借助三阶段SBM-DEA方法测算了绿色创新效率;在检验到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效应后,构建了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当知识产权保护处在较低水平时,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为负;只有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跨过门槛值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才明显。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单一门槛效应在国别、行业、地区数据分析中也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视角,借助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检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表明:整体上,互联网金融对经济总量的增长效应大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且在短期内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反过来,相比经济总量增长,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却更有效地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意味着,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不应将互联网金融负面影响过度放大,应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互联网金融创造市场机会,实现与宏观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5):94-102
海洋经济系统有别于陆域经济系统,其开放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及对资本与技术的高度依赖性,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驱动效应的有效发挥。人类对科技创新内涵的理解是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科技创新具有内生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基于1998-2014年东部沿海地区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与海洋GDP数据建立时间序列,通过进行协整检验,建立VEC模型,分析海洋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关系,结果表明:当前海洋经济系统科技创新驱动效应不显著,科技创新处于被海洋经济发展引导促进阶段。基于海洋经济系统特点,科技创新驱动效应的发挥既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自我强化,更依赖于政府宏观引导与创新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科技创新投入的间接效应与总效应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与总效应。科技创新的调节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投入的调节效应优于东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甚微。政府应当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闫奕荣 《人文杂志》2012,(3):184-186
本文利用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理论,对西安近十年来服务外包发展所带来的贸易效应、就业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各个经济效应的ECM模型,从短期和长期分别给出了西安服务外包经济效应的定量数据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产权制度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有效基础,作为知识产权治理工具的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是知识产权制度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创新实践。本文基于2003—2016年280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的方法检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影响效应,结合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设立能够显著提升城市产业多样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城市产业链韧性,揭示了知识产权治理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的结论;知识多样化和政府科技支持是该政策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有效渠道,但二者的作用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政策的实施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应存在区域和城市规模异质性,其中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政策效应更为显著,人口中等及以上的城市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政策效应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知识产权治理和产业链韧性的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政府协调资源配置和培育产业链韧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创新要素、空间格局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98-2011年间中国30个省份数据,研究分析中国人力创新要素、资本创新要素、产业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与中国30个省区创新要素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资本创新要素是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产业创新要素的经济增长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人力创新要素对经济增长推动效应的发挥须经历“磨合周期”的考验.为此,加大研发资金的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以促进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耦合式优化,推动研发人员的空间集聚与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步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利用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29.6317;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11.4741,直接效应为11.5540;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西部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差距正在逐渐收敛,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还有较大的结构性红利空间;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政府财政支持和固定资产投资。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重塑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对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提高研发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集群。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9.
毛伟 《学术月刊》2020,(5):62-7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与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制度性红利密切相关。但近年来,改革进入深水区,开放遭遇瓶颈期,制度对经济增长的绩效需要进行再检验。基于2003-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中国制度质量与经济增长仍然显著正相关,但制度的"门槛"效应已经显现;制度变革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也通过激励技术创新提升经济绩效。在优化配置路径中,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高于资本,约是资本贡献度的两倍;在创新驱动路径中,制度的创新激励效能非常明显,制度变革经技术创新中介传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约为50%。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受益者,但"门槛"效应已十分显著;中西部地区制度质量的边际改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东部地区,技术创新中介效应主要源于创新投入,但存在创新要素错配问题。由此得出的结论对中国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和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府行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7—2003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我国转型时期31个省区市政府行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不考虑政府行为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但引入政府行为后,两者变成了负相关关系。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会带来增长,但这种增长是粗放式的,会挤出民间资源,从而阻碍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政府应该进一步促进市场化,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来获得正的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1.
美国经济增长的四分之三来自知识产权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些企业也贡献了美国一半的出口,以及数以百万计的高收入的就业,对美国的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从美国专利法的修订背景着手,简要概述了美国专利制度沿革,研究了美国专利法第4次修改的主要方面,重点分析了修订中的典型问题,以及美国专利法修订后对科技和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合作型自主创新:创新优势与知识产权共享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作型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多个企业或多主体的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企业自主创新的创新活动,它既不是完全的自主创新,也同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创新有所区别。基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以及合作型自主创新的特点,合作型自主创新不失为中国企业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期自主创新模式的最佳选择。在经济性质上,合作型自主创新既不是古典或新古典意义上的市场组织,也不是古典或新古典意义上的企业组织,而是新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复杂性技术创新的中间网络组织,而且还是一种有利于企业间知识共享的组织,因而它是一种复杂性技术创新的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合作型自主创新的创新优势,具体体现为技术创新的效率优势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优势。在实际运作中,知识产权共享冲突,狭义地理解就是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矛盾和冲突,是其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具体表现为因成员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知识产权被"劫盗"风险、因知识产权的公共物品属性而诱使的成员企业的"搭便车"行为以及因知识产权的外溢性而引致的知识产权流失风险。可以从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有效治理和防范。  相似文献   

13.
对自主创新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是依靠国家自身的力量整合创新资源,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实现科技突破,进而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一系列活动及全部过程。自主是前提,创新是目的,获取核心技术、掌握知识产权是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自主创新具有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开拓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等特点。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关键是要各司其职,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是汽车产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主要手段。知识产权保护是国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至今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对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政府制定促进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提供依据。文章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作用机制;利用中国汽车产业1992年—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对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中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发现汽车产业FDI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研究人员投入尚未能发挥激励技术创新的作用。据此,文章建议:我国应该加大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引进FDI,同时大力发展自主技术创新;增加人力资本投入。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外贸企业对于拉动重庆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贸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对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内容,然而,重庆外贸企业在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中存在转化能力不强、转让与许可较少、质押融资难度较大、保护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从增强企业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思路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虚拟现实业已成为信息领域中继人工智能、大数据之后被广泛关注与应用的热点.目前,虚拟现实在军事、航空、教育、娱乐、医学等领域被普遍应用,各国科技巨头企业也重兵进驻虚拟现实的广阔市场.但随着虚拟现实呈指数级的增长发展态势,也涌现出抢占专利、盗版侵权、抢注商标等知识产权乱象难题.因此,从虚拟现实国内外践行样态为切入点,在探析虚拟现实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专利、版权、商标的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为我国虚拟现实的创新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保障谏言.  相似文献   

17.
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侯书文 《河北学刊》2007,27(6):196-199
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部分内容。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优化自主创新环境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它为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创建了制度保证和法律环境;能够激励创新主体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并促进创新成果市场化;有利于加快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技术交流合作。要想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需要强化社会公众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还要加快知识产权信息传播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同时,还需建立"知识产权投资风险基金机构",积极应对涉外知识产权诉讼。  相似文献   

18.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使创新的成果权利化以及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维护权利人权益的需要,还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更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在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采取措施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9.
刘辉 《兰州学刊》2009,(4):93-95
知识产权制度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器和本源,其发展和完善将对农业技术创新各个环节产生全方位、多层次的深远影响。文章基于产权一制度的分析范式,从内核和外圈层联动的区位视角,探讨了知识产权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就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利益平衡机制、规范机制和引导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论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兼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产权法定原则不仅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而且是知识产权立法的方法性原则。该原则贯穿于知识产权立法的始终,贯穿于知识产权的所有制度与规范之中。它是一种对知识产品以法定方式予以赋权的方法,体现了知识产权立法的显著特点。将该原则确立为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其正当性。该原则具有重要功能,对知识产权法定原则进行正确分析和定位,能够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应选取适当的立法模式,应不断创设和确认知识产权的新权利类型,应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并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律,应符合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