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态德育作为一种崭新的德育观,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生态德育的孕育资源;西方生态伦理文化是生态德育的启蒙资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生态德育的思想资源。追溯生态德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探讨其所固有的理论基础,不仅可以使生态德育能够有效地开展,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它的新发展启示方向和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2.
道德生态与德育生态有着各自的特定内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要以生态学为指导,都属于社会生态的范畴,同为社会生态发展的条件,并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是,道德生态是一种存在状态,属于客观存在,德育生态是一种工作理念,属于主观认识,我们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3.
目前生态德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对其所属理论学科仍存有争辩,对生态德育深入研究和理论发展有较大制约性;生态德育实质是生态伦理学的实践范畴和实践形态,生态伦理学的存在和发展规定了生态德育的内在价值和生存逻辑,因此,生态德育是生态伦理学介入现实问题的实践理性和实践形态;通过实现生态保护伦理责任,有效促进当代生态文明之构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的德育范型,生态德育不仅包含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行为和利益关系,更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依赖与互动。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为每一名大学生都是消费者和潜在的生产者。在高校开展生态德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生态知识,树立生态意识,规范生态行为,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一个生态社会人。  相似文献   

5.
在德育生态化视角下,探寻德育生态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文章结合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实际,首先分析"德育生态"的基本含义及在高校构建德育生态化的必要性,通过构建高职学生德育生态的"环境构建"和"育人实践"两个路径,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随着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出现和扩大,依靠道德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高校德育的生态性功能有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先导,可以有效地阐释高校德育生态性功能体现的具体领域,并探寻出将生态德育与“三观”教育相结合、改进生态德育的方法和加强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发育校园生态文化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德育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开展生态德育势在必行。生态德育不同于传统的“人际德育”,有其内在的内涵、内容、原则、途径与方法。通过建构生态德育体系,指导生态德育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文化功能应成为德育的首要功能.为此,德育应立足社会生态文化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建构,从大学生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方式等方面积极引导,同时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德育一体化理念、强化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实践环节、发掘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情景资源、整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学校德育资源等方式进一步创新高校德育,增强德育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德育的价值,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已发生重大变化,其基本走向是注重教育的系统化、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在教育形式上日趋综合化、网络化、生活化,在方法上凸显渗透性与行为性,在制度上以法保障实施。综观国外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走向,对中国高校生态德育具有重要启示:既要建构完善的生态德育层次体系,促进"认知式"教育与"体验式"、"参与式"教育的融合,努力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生态德育系统;同时也要强化德法并举的社会约束机制。从总体上来说,未来中国高校的生态德育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生态德育的理念将更加现代化;生态德育的内容将更加多样化;生态德育的手段将更加科学化;生态德育的参与将更加广泛化;生态德育的合作将更加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高校实施生态德育问题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旷永青 《学术论坛》2007,30(8):194-197
生态德育是建设和谐大学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新趋势.高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对生态世界观的理解和认同不够,对教育现象、对学生成长的文化依赖性认识不够,造成德育操作的生态性危机.通过对高校德育的反思,分析了生态德育的绿色性、人文性、超越性、引导性四个方面的优越性,进而从培植学生的生态德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优化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营造生态德育和谐氛围、搭建学生的生态德育平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实施生态德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道家生态伦理对于现代社会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生态危机全面反思提出的新型战略思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基本规律、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和生态道德六个方面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发挥高校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培养具有生态思维模式和生态行为方式的理性生态人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3.
生态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理性生态人”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教育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施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挖掘现有思政教材内容、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科幻影片《阿凡达》构造了一个由终极智慧(爱娃)维持和掌控的和谐发展的潘多拉星,地球人为了解决自身的能源危机,来到潘多拉企图掠夺那里的特殊矿石,从而对那里居住的纳美人展开了侵略战争。影片以科幻的形式给我们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启示我们对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同时也告诫我们,仅仅诉诸于道德层面的伦理思考其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也许,人类要摆脱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困境,有必要在经济发展模式、政治与管理体制、伦理与道德观念、法律与法规约束、生活与交往方式等诸多层面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刘霞 《阴山学刊》2020,(2):25-28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以及抗疫的全民阻击战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思考、启发和感悟。对新型冠状病毒最初宿主的讨论引发了人类对野生动物主题的关注,抗疫中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引发了人类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再次呼吁。这些问题都有必要从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思考,必须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全民生态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6.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本身蕴涵着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照,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以生生不息之天道作为万物生存的宇宙本体论基础,由继善成性、以仁体物的道德主体来彰显并实现天道天德,以期实现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万物和谐的人生旨归。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庆 《学术探索》2008,(5):128-131
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战略是在寻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三着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是一项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振兴东北需要对相关的人口因素和人口战略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应从生态文明和生态大美的角度确立东北振兴的生态支撑点。"生态大美"包括了多样共生的物态美、各适其天的整体美和生机盎然的活泼美,"生态大美"既是生态资本和生态魅力的要素,也是生态产业和生态消费的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出发,通过生态文明的制度安排,规范人类的行为,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效益是系统的、有机的、全面的,包括了生态效益(或者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最基本的方面,是生态本位和生态至上的效益观。而人口转型是反生态人口向亲生态人口的角色转型过程,是建设"生态东北"不可忽视的人口推力。建设"生态东北",必须在生态宣传、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这几个关键的环节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和协调发展"这三大理念。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道德调整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实现了伦理学由传统的人际道德向自然道德的拓展 ,把人类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界 ,扩展到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领域 ,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应成为建立生态环境道德原则的出发点和核心。因此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生命与自然界 ,实行可持续发展应成为生态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