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国内政治发展、地区形势变化、域内外大国干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东剧变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安全、社会、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五年多来,阿拉伯国家社会各界对中东剧变的成因、性质、结果及影响不断进行着反思。阿拉伯国家精英、学者、青年等群体对这场剧变认知的变化,反映了作为变革主体的阿拉伯人已从最初寻求推翻旧体制的狂热和盲目逐渐回归理性,这对阿拉伯国家探索发展道路和模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进政治现代化、构建自身话语体系等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政治过程理论,从政治机会、组织能力、框架化过程等角度探讨突尼斯"定叛"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影响。突尼斯"定叛"主义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两个过程:2011年突尼斯政权更迭后,政治精英的分歧与骤然开放的政治环境为"定叛"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机会,致使本土原有的"定叛"主义资源得以重组,"伊斯兰教法支持者"组织等"定叛"主义组织先后建立,并通过宗教话语实现了小幅动员;2013年后,尽管突尼斯政治精英的分歧逐渐弥合,国家监管力度增强,但"伊斯兰教法支持者"组织通过与"伊斯兰国"组织、"基地"组织两大国际"定叛"组织建立联动网络,增强了组织能力,通过革命话语的框架化方式引起激进"革命"青年的共鸣,实现了运动的扩张。  相似文献   

3.
2011年初以来,突尼斯开始由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政党在推动突尼斯民主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数年的演变,突尼斯的政党制度从碎片化向制度化转变,但制度化进程尚未完成。转型时期突尼斯的政党制度提供了政治参与的途径,建立了新的宪政制度,形成了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理性竞争机制,提高了突尼斯政治现代化的程度。转型时期突尼斯的政治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党制度发展。突尼斯的政党制度在中东剧变之后有了长足发展,逐渐建立起了现代政党制度。然而,由于突尼斯的政治稳定与政党制度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其政党制度发展的不充分导致民主巩固的前景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4.
中东变局是一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政治与社会运动,它以发展民主、改善民生为其主要政治诉求,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抗议浪潮为其典型表现形式。中东国家的政治变革既有典型的共性特征,又有鲜明的差异性特点,同时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根源。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民主化、世俗化以及如何处理与西方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影响阿拉伯国家政治变革的三大核心议题,而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土耳其、伊朗四大力量的地位变化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复杂化则成为中东地区格局变化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5.
2011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的强人政府相继倒台。在这场"中东波"的冲击下,叙利亚巴沙尔政府也岌岌可危。叙利亚危机持续了三年多仍然久拖未决主要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国内,这次危机已由一场民众追求自由、民主的政治活动转变为一场教派和世俗力量的斗争;在外部,各国势力在叙利亚展开地缘政治博弈,使原本就很复杂的局势更加迷雾重重。中东"心脏"叙利亚的局势朝何方向发展,关系到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和格局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网络现已成为公民政治关注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青年作为网民的主力军和国家的未来,他们在网络中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当今,中国青年网民对网络政治资汛关注度高,信任主流媒介.但他们的政治参与度与政治关注度形成强烈反差,这需要从法规制度的健全、网民政治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和网络政治参与途径的拓展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切实解决问题.从而在总体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阿拉伯剧变后,能够对中东未来政治发展产生根本性、结构性与方向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一,中东国家在短期内走完民主化进程的道路,既不现实也无可能;其二,当前情况下,中东国家在政治上实现"良治"比追求民主更紧迫;其三,中东国家发展面临的最现实和最紧迫的挑战是经济发展,对这些国家而言,告别贫困比告别威权在当下显得更为重要;其四,虽然现阶段实现宗教改革并不可能,但作为影响地区变革最重要的历史常量和政治文化因素,伊斯兰教发展的方向应该面向未来,从而起到促进历史进步的作用;其五,在中东实现内部和解对政治发展至关重要,而中东国家未来政治发展的出路在于能否坚定地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这也是中东各国在政治层面面临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网络现已成为公民政治关注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青年作为网民的主力军和国家的未来,他们在网络中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当今,中国青年网民对网络政治资汛关注度高,信任主流媒介.但他们的政治参与度与政治关注度形成强烈反差,这需要从法规制度的健全、网民政治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和网络政治参与途径的拓展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切实解决问题.从而在总体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青年失业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时刻威胁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描述国际青年失业的基本概况基础上,分析了国际青年失业的主要原因,阐述了青年失业造成的危害。最后,通过对丹麦、荷兰、德国、挪威和瑞典五个青年失业率较低的国家实行的有效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出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青年就业的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基金资助、技术指导和跨国倡议网络等多种方式,培训专业性的反抗力量,变革乃至颠覆中东国家的政治话语体系,促进中东国家公民社会的发展,推动中东地区民主化进程,为政治反对派的抗争活动创造宽松环境。在中东剧变中,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行为特点体现为调查并曝光侵犯人权的行为;充分发挥网络的动员功能;诉诸国际司法,将侵犯人权者绳之以法;影响西方国家舆论和外交决策;依据自身政治偏好主动设置敏感议题;难以摆脱其背后的西方政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东剧变一年多以来,阿拉伯国家蒙受巨大冲击,引起了所有中东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这首先与中东的重要位置有关.这次变局几乎波及所有阿拉伯国家,民众诉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问题是长年积累下来的,2011年的动荡应是这种情绪的大爆发,虽会推动社会前进,但代价却是巨大的.叙利亚问题前景仍不明朗,目前只维持了脆弱的和平.中国以“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劝和促谈”的方针应对这次大动荡是正确的、主动的,不管外界有多少反对声音和暂时的不理解,都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12.
中东动荡历时一年多,导致该地区多国政权更迭,并迅速扩展到叙利亚,叙危机已成为这场动荡旋涡的中心.伊斯兰势力的崛起成为这些转型国家面临的严峻课题.动荡使中东地区格局面临新的调整,地区大国间矛盾和力量消长,将影响有关国家政局和热点问题走向.美国调整中东政策,深刻影响了地区局势走向.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有关国家人民自主选择的原则立场,得到国际社会理解和肯定.中东形势演变对中国中东外交带来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中国应审时度势,积极应对,谋求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2010年年底突尼斯政局发生变化后,一股群众抗议示威浪潮随即席卷阿拉伯世界,东起巴林,西至摩洛哥,鲜有未被波及者,其声势之大,为中东地区历史所罕见。总的来看,中东地区动荡高峰期已过,但政治诉求不断,内部矛盾纷呈,外界干预有增无减。虽然中东剧变对中阿经贸合作造成一定影响,但对于未来应充满信心。中阿双方对于彼此间的经贸交流都有需求,肯定还会持续发展,这对中国企业而言,应是需要牢牢把握的战略良机。  相似文献   

14.
中东剧变对阿拉伯世界整体格局和阿拉伯板块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阿拉伯世界转型促使海合会正不断向阿拉伯君主共同体转型,也加快了东盟本身及其许多成员国的民主化进程。面对当前海合会从海湾次地区力量迈向中东地区性力量的战略走向,东盟在政治与经济层面加强了与海合会的协作,海合会的大国外交战略也将不断变化中的东盟纳入其重要战略目标领域。尽管如此,双边政治合作仍滞后于经贸合作,东盟—海合会自由贸易区仍是未来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中东国家进入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目前处于矛盾集中爆发且极为动荡的"过渡政治发展阶段"。中东国家必须面对一系列既有来自外部也有自身发展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和重要任务。当前中东出现的政治危机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其产生既有多种现实动因,也有深层社会原因和外部势力的影响。政治危机已对中东各国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东国家已步入矛盾、危机多发期,下一次政治震荡可能会冲击中东君主制国家。  相似文献   

16.
自2011年初阿拉伯剧变发生以来,关于此次剧变原因和影响的讨论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占人口多数、受过较高教育的青年一代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影响。该文聚焦于阿拉伯青年这一群体,分析其在此次剧变中的影响和作用。对高物价和高失业率等民生问题以及政治制度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满、对新媒体的娴熟运用使阿拉伯青年成为了抗议民众中的主力。与此同时,这一群体也成为了剧变发生后影响阿拉伯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以及未来政局走向的重要因素、此次阿拉伯剧变中青年的角色行为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7.
1973年石油危机与日本中东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限产提价,造成石油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施加压力。日本石油严重依赖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国内立即陷入危机,不得不与美国反复磋商,最后在美国的默许下发表了基本符合阿拉伯要求的声明。日本对中东政策的调整,是在对中东石油的需求和受美国控制的夹缝中进行的。日美关系是战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基轴,冷战中如此,冷战后亦如此。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structural roots of 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the Middle East that has been manifested by the Arab Spring throughout the region since early 2011. The roots of the instability are seen in cumulative effects of highly uneven long-term social change in its three main dimensions since 1960s: (1) rapid social and demographic changes, (2) slower and fluctu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3) rigid political subsystem. The Middle Eastern uneven social change is also under way in a specific (4) cultural and (5) international context. The political instability is thus seen as a consequence of multiple and complex interactions among various dimensions of uneven modernisation process, Islamic political imag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interactions on the macro-level and with its politically destabilizing consequences on micro-level using selected examples of causal mechanisms. The Middle Eastern uneven modernisation pattern is systematically documented by empirical macro-indicators and is compared with the modernisation process in other post-colonial world macro-regions.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社会动荡有着复杂的内外原因,动荡可能开启阿拉伯世界寻求新发展道路的历史时代,但由乱到治尚须时日.动荡对中东格局和美国主导中东事务能力产生广泛影响,但美国主导地位并未根本动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