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总被引:110,自引:9,他引:101  
本文阐述了影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定量指标,根据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选取了20个指标,分析了其作用大小赋予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由此而构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本文还根据引文索引的特征,针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文时滞和引用论文的时间高峰的前移,对有关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2.
加强公德教育创建文明城市王庆余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阶段性任务。随之,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正在全国展开。创建文明城市需要有文明市民做主体,而文明市民则以较好的社会公德修养为标志。在精神文明创建活...  相似文献   

3.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介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从测评指标的构成、测评权重的设计、测评结果的计算、测评工作的具体实施等多个方面构建了新的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仿佛一夜之间,"地摊经济"成为人们必谈的热词。  相似文献   

5.
以某高校为例,在图书馆进行了服务用户满意度的测评调查,将测评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建立了用户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求出高校图书馆服务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关系到城市形象,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创建文明城市,是城市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提高市民素质则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而市民素质的提升有赖于社区教育。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社区教育将发挥十分  相似文献   

7.
我市开展的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的“三创”活动,尽管前段时间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今年下半年,我市要申报广东省文明城市并接受省检查组的评审验收。为了确保创建省文明城市目标的如明实现,全市必须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起来,加温鼓劲,树立必胜的信心,把创建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8.
根据《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三大信息刊物统计,2004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期刊659种约3250篇被上述三种文摘摘录。《新华文摘》共摘录报刊图书等2100余条,其中含学术和理论期刊508种1440篇,占摘转数的68.57%。《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共摘录书报刊共755条,其中书报54条,学术期刊252种701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录报刊314种,1125篇,其中学术期刊307种1109篇。三种信息刊物共摘录696种学术期刊中的3249篇文章,其中学报260种约1466篇次,占被摘论文数的45.11%。文摘数3R4的期刊有237种252…  相似文献   

9.
据不久前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中公布的评价结果,共有99家期刊被排入“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其中,《江汉论坛》榜上有名并排列第九。在中文核心期刊的各项排名中,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是一项重要的排名。此次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是在对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和它引量等四个统计项目、涉及刊数八千多家、共一百多万个数据的统计结果作隶属换算,经过试验与征求131位评审专家的意见,选定各指标权重,最后取99种进入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另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高校学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的及其权重分配。方法:检索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得失和高校学术期刊的评价要求,采用开放式专家咨询法研究高校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的设立及其权重分配。结果:根据咨询专家意见提出了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42项,其中,一级指标及其权重分别是,学术质量46.2%、编辑出版质量35.9%、管理和经营发展实力17.9%。结论:高校学术期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是全面的开放的评价体系,既突出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又坚持编辑出版本身的专业性,并充分相关高校学术期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铁省林 《齐鲁学刊》2007,(2):118-122
哈贝马斯认为,认识论是对认识的可能性条件的反思(批判性研究),这个反思的彻底性在于揭示认识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综合作用的阐发不仅推进了黑格尔对康德认识论的批判,而且确立了从社会理论出发来构建认识批判的维度。虽然在马克思那里存在着劳动与相互作用双重因素,并且他借此说明了认识批判的社会历史意义,但他将相互作用归结为劳动,从而把批判的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因此,必须重构马克思的认识论思想,区分劳动与相互作用,区分知识的不同类型,反思认识主体的社会历史性。所以,彻底的认识批判只有作为社会理论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科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已有自然科学中心转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发展趋势、历史作用的研究,对于科学预测人类文明的未来,尤其是对于人类自觉把握自己的命运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哲学社会科学代表学科的遴选;(2)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规律量化分析;(3)各种文明中心转移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成熟的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均成为各门社会科学争相效仿的范式。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实现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化";形成社会技术,实现应用研究领域的"科学化";推进循证实践,实现实践领域的"科学化"。以循证心理治疗、循证教育学为例,社会科学的第三次"科学化"浪潮当前尚处于萌芽状态,社会科学实践领域如何实现"科学化"还需明确具体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文社科研究是理工科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分析了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的重点———管理学科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从几个方面提出了理工科院校发展社科研究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评价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和科研成果有效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国内已有多个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没有将信息密度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利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期刊引证报告》(2007),分析了法学类期刊的相关文献计量指标,研究了信息密度指标与已有期刊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密度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和篇均页数均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信息密度指标可以、也应该作为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基本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作为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科学的理解 ,不能只限于自然科学 ,也应重视社会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功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决定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形成二者的优势互补 ,加速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社会科学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科学通过科学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 ,推动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两大科学发展经历了交替领先的嬗变过程。原始科学混沌未分;古代早期,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萌芽在先;古代后期,自然科学思想萌芽呈后来居上趋势,科学发展显现优势向自然科学转移苗头;近代科学开始分流,自然科学脱颖而出,哲学社会科学落于弱势地位。现代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后来居上趋势,为两大科学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发展两大科学必然趋向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突发性事件频发,给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提出了重大的现实问题。文章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历史梳理和现实回归分析,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突发性事件中所展示的巨大作用,得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社会突发性事件中必须和自然科学形成社会服务共同体、分阶段抓住重大现实问题、为广大人民提供智力支持等重要启示。为进一步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突发性事件的前瞻性研究,维护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是当今人类安排其社会和生活的主要知识体系。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对国家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建设全面恢复,并快速发展,成为引导和推动国家建设的重要知识力量。中国的崛起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社会科学支撑,因而,发展社会科学是中国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在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回到学科的内核,即学术的建设与发展,其着力点有四:一是人才的培养;二是理论的建构;三是方法的提升;四是资料的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