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以中国农村为背景,发表于1931年,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大地》,是一部既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又颇具争议的作品。长期以来,国内赛珍珠研究进程暧昧而迟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赛珍珠代表作品《大地》学科归属的两难,二是赛珍珠及其《大地》的国际化特征,三是赛珍珠的底层经验与《大地》的写作立场。在新世纪的当下语境下,作为学术研究个案之一的赛珍珠和她的《大地》,虽然正在逐渐由暧昧走向明晰,由单一走向多元,但重新检视赛珍珠及其《大地》的研究历史,对其进行“去蔽”与“正名”,仍然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的《大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西方视角与中国精神的奇妙结合,作者采用了适度“神话”的方式来对待中国历史。同时,在小说艺术手法上,赛珍珠采用“奇迹”的写作方式和与生活真实适当疏离的方法营造一种传奇色彩,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这种写作态度集中体现在对主人公王龙三次婚姻生活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深受中国小说影响。赛珍珠在《中国早期小说源流》、《东方、西方及其小说》和诺贝尔领奖词《中国小说》中对中国小说进行了详细分析,她创作的小说《大地》一书具体体现了作家对中国小说的诠释和理解。《大地》具有很多中国小说的特点:对中国农民生活全景式的描写、情节众多而无高潮、兼具浪漫与现实主义,无单一视角,通过行动和语言塑造生动人物形象,写作既娱乐大众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温和的批判等。这些特征正显示了赛珍珠对中国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东  姚慧卿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9):41-44,74
赛珍珠小说《大地》写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作品反映的是旧中国动荡不安、瞬息万变的社会画卷。《大地》在问世之时遭到中外文坛的普遍非议,这部作品超越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显示出跨时代的特征。《大地》无论从写作视角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都明显带有超越作者所处时代特征的跨时代性,《大地》的跨时代性表现在作者用艺术和哲学的眼光和东西文化比较的方法来审视当时中国社会特征和精神图景。作者赛珍珠独特的文化身份是造成小说跨时代性的主要原因,她对中美两种文化充分了解,中美文化的互补性使这部小说天然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品。《大地》在文学艺术理念上采用的中外艺术兼容并包的手法也是造成小说跨时代性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大地》的跨时代性对于今天考察当下社会现实以及开拓文学创作的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其对赛珍珠与《大地》背景所在地--宿州之间深层联系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文化角度切入,言简意赅地剖析了宿州与赛珍珠在中国的经历及声誉沉浮,宿州对《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性作用、赛珍珠与徐志摩及江亢虎等文化名人的交往、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与《大地》中的土地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赛珍珠是本世纪美国最著名又最具争议的女作家之一。中外评论界对其成名作《大地》历来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大致可分为基本肯定、基本否定和褒贬参半的三大类,《大地》在中国也经历了畅销和成为禁书的命运。本文从分析《大地》所表现的“土地情结”入手,肯定了小说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品质,指出客观地重新评价赛珍珠及其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情节结构方面,赛珍珠的《大地》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纵式结构,而非西方文坛称道的复式结构(横式框架结构);采用句式简单的白描手法叙述故事,而缺少西方现代文学看重的"意识流"式心理刻画;采用复合的叙事角度和中国人视角,而非西方人作者和叙述者融为一体的视角。这使赛珍珠在艺术上不被美国主流文学界看好。赛珍珠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与赛珍珠创作《大地》三部曲时的情况有关,与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受到中国古典小说情节结构艺术的影响有关,与远离西方文化特别是受到当时西方小说情节结构艺术影响有限有关。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是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在其代表作《大地》中,她没有附和西方对东方的两极分化认识,而是客观又有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东方主义背景下对《大地》中的女主人公阿兰形象进行分析,阿兰的传统与反叛形象反映了赛珍珠对待中国文化的客观价值取向,赛珍珠的这种写作态度摆脱了东方主义的束缚,为她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公认的声誉,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是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在其代表作《大地》中,她没有附和西方对东方的两极分化认识,而是客观又有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东方主义背景下对《大地》中的女主人公阿兰形象进行分析,阿兰的传统与反叛形象反映了赛珍珠对待中国文化的客观价值取向,赛珍珠的这种写作态度摆脱了东方主义的束缚,为她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公认的声誉,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人物是叙事的内容要素之一,它在古典小说里,总是创作者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在那里,小说就是关干人物的小说,没有人物仿佛就没有小说。在中国小说传统中长大而且深得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三昧的赛珍珠在《大地》中,除开在小说结构、创作思维上表现出中国特征外,没有忘记人物细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读者和评论者读完《大地》这个三部曲后,一定会在赛珍珠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系列众多难忘的中国人形象这一点上达成共识。赛珍珠在这部近80万字的鸿篇巨制中,既重点塑造了从普通农民变成地主的王龙及其结发妻阿兰,从绿林果雄变成草莽司令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曾荣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本论文从大地是大自然的象征,女性与土地的合二为一以及男性与土地的背离方面解读小说《母亲》,并探究赛珍珠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母亲》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乔治·奥威尔曾发表赛珍珠《大地》的书评和萧乾英文著作《龙须与蓝图》的书评,国内赛珍珠和萧乾研究界对这两则重要书评尚不知晓,现特将此译成中文并加以相关注解。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的《大地》和苗秀侠的《皖北大地》是安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二人共同书写皖北农民形象,但又和而不同,表现出各自独特的创作立场与审美思想。赛珍珠作为美国作家,以局外人的视角,更为冷静、客观地揭示清末民初皖北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质与劣根性的双重形象。苗秀侠作为对皖北农民心怀热爱的本土作家,则以局内人的视角,注重深度挖掘时代浪潮下现代皖北农民的优良品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非常关心中国普通老百姓,关注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下的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她把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种种思考,形象地写入到小说《大地》三部曲中,通过王龙及其家人的故事,进一步反思小农经济下的“造反”和等级制度等问题,探讨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赛珍珠的思考给现今的“三农”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作品出自作家之手,必然会受到作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又不断地从作品中汲取养料,以丰富个人的生活体验。赛珍珠在其代表作《大地三部曲》中成功地塑造了王虎太太这一人物形象,并在刻画这一形象时倾注了浓烈的个人色彩。本文通过对王虎太太的分析和诠释,剖析了赛珍珠本人的思维观念、婚姻观和人生观等,从而使读者能够在更深层次上解读和领悟《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6.
王逢振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32-35,54
赛珍珠因《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融合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和读者反应等理论观点,对关于赛珍珠的偏见进行扼要反驳,并对《大地》的成就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创作的成就和意义;同时结合赛珍珠的作品联想到当前的农业问题,对赛珍珠及其《大地》的综合评价旨在引发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一直被喻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桥"。众多相关研究是从文化角度研究赛珍珠如何成功地将中国人民的生活及文化传统介绍给西方读者,而很少对其语言风格展开研究。语言是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引起读者不同的理解。文体特征反映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地》中有许多词汇属日常用语,这些词汇与中国农民生活息息相关,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赛珍珠不仅通过《大地》的故事情节,而且通过描写故事的语言特色,发挥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人桥"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的小说具有不同于中国作家的价值。她笔下的农民 ,不是被启蒙、被解放、被幻想的对象 ,他们只是他们自己 ,他们的生活本来如此 ,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享受。赛珍珠笔下的乡土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原生态的实录。《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上乡土中国的艺术画廊 ,“属于对当代世界文学做出永久贡献的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大地》三部曲和其他作品中都强调不可忽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她说自己之所以创作小说《大地》,是出自“为敬爱的中国农民所感到的义愤”,即来自她不满于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和一些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轻视本国农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她倒肯定了自己曾反对的共产主义运动,认为当时中国的交战各派中似乎只有共产党和农民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的名字是与《大地》三部曲密切相连的 ,但她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多彩和史诗般的描述 ,以及在传记方面的杰作”。本文拟结合传记理论 ,对《异邦客》和《战斗的天使》这两部作品作一分析 ,以期更为全面地评价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