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德宗即位初期,唐朝依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德宗为腾出手来处理国内战乱创伤和对付骄横不臣的藩镇,对吐蕃采取了以和为贵的政策,主动修好唐蕃关系。然而,在唐朝平定泾原兵变过程中,吐蕃借口唐廷没有兑现诺言,于贞元二年重新挑起战争。贞元三年,吐蕃在平凉会盟中又截杀唐朝与盟人员,这标志着德宗和蕃政策的彻底破产,吐蕃开始大举进攻唐之腹地关陇地区。在此背景下,唐廷采纳宰相李泌的策略,不仅采取正确的抵抗方式和与御边措施,而且还利用西南战场来牵制吐蕃力量。经多年惨淡经营,京都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致使吐蕃不能像先前一样动辄长驱直入,直接威胁长安了。  相似文献   

2.
唐代藩镇是古今中外学界争议颇多的问题之一。从宏观层面来看,唐代藩镇的几种研究模式有:藩镇跋扈说、藩镇与中央的关系(类型)论、藩镇的社会基础论、河朔藩镇的胡化说。这些理论模式无疑推进了唐代藩镇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唐代藩镇的不同面相。应该把传统学术和现当代学术联系起来,客观全面地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总结出唐代藩镇的研究模式,展示唐代藩镇在不同语境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面孔。进入新世纪以后,唐代藩镇研究呈现出了衰落的迹象。要使唐代藩镇研究重新充满活力,就必须转换研究的视角。从社会流动的视角观察唐代藩镇,会使藩镇的形象更加全面、立体。河朔地区在中古时期政治军事形势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唐代河朔藩镇的个案研究学术积累深厚;藩镇内部的官僚体系进行等第的划分也有了可能;大量的墓志资料陆续得到整理并集结出版,提供了资料准备。因此,从社会流动的理论视角出发来研究唐代的河朔藩镇,已经初具条件。  相似文献   

3.
李泌鲜为人知,史家的著述中很少涉及,但他却是唐中叶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目前对商中晚期历史人物的研究似显薄弱,对李泌这个人物的研究则更少,本文拟就李泌在中唐动荡政局中的历史活动及其所起的作用作以初探c一、扶危定倾755年,安史乱起,玄宗仓俊逃离京都,把皇位让给太子肃宗。摆在肃宗面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平定叛乱,稳定局势。肃宗是个无能之辈,对唐王朝面临的危机他手足无措,前线虽有郭子仪等将阻敌,但肃家势抓力单,无威信、无力量、迫切需要有人辅佐。李泌应诏冒险首至,深得肃宗信任,李泌坚辞不受官职,以布衣身份停…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后,唐廷一直在贯彻削藩政策。无论是通过温和方式,还是通过战争方式。其基本目的都在于,力求通过以藩制藩的方式,而非废黜藩镇,重新恢复到中央直辖州郡的模式,去维护统治。此因藩镇的存在,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是唐后期中央统治地方的载体。以藩镇为载体,通过维持藩镇平衡等方式,唐廷力求控制藩镇。从而通过以藩镇为触角,实现对地方的统治。藩镇平衡政策适应了形势的需要,维持了唐后期一百多年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藩镇割据是唐五代时期重要的社会问题。清代史家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中多次谈到唐五代藩镇问题,对藩镇兴起与演变,藩镇割据原因,藩镇骄兵,藩镇暴政以及历代控制藩镇的对策等方面进行考证、归纳和评述,这些评论对研究唐五代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泌是唐代重要的政治人物,其传记有李繁的<邺侯家传>10卷和不知名作者的<邺侯外传>.二者并非一书,前者详录李泌一生事迹功业,书至明代亡佚;后者主要反映李泌身上传奇性的一面,因<太平广记>收录而保存至今.<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大量有关李泌事迹的记载,主要出于<邺侯家传>.  相似文献   

7.
在诏书的书写上,唐廷对于化外民族有着特殊的用词,但这些用词只是在涉及安史叛军的诏书中有所使用,而未见于涉及河北藩镇的诏书之中。唐廷对于河北藩镇的用词,基本不出唐廷对化内敌对政治势力的用词范围。这反映了唐廷对于河北藩镇的态度,是将其作为统一政府下的地方叛乱来对待和处理的,并未从文化层面对河北藩镇有所排斥。史料中存在的河朔胡化的言论,是中唐士大夫在夷夏之辨观念的影响下,对河北藩镇产生的主观认识,并非完全基于对河北藩镇的客观了解。  相似文献   

8.
刘兴云 《南都学坛》2009,29(6):37-40
唐代藩镇节度使制度产生后,导致国家军力外重内轻,唐中央遂对藩镇征召质子,若藩镇背叛中央,唐中央便通过掌控人质以进行制裁。但唐中央对藩镇征召质子这一措施实行起来较为被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尾大不掉的问题。彻底解决藩镇问题,最终还要依赖于统治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力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是盛唐向中晚唐过渡的界限,同时也是唐代制度变革的分水岭。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林立格局逐渐形成。在平叛的过程中,藩镇奋力与安史叛军作战,并因此挽救了李唐王朝。事实上,唐廷不仅在乱后重生,而且在这样一个藩镇时代长存了近一个半世纪。此因唐廷审时度势,以危机为契机,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调整和革新了相关统治手段。唐后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时期内,的确起到了挽救时弊,维护统治的作用。其中如何驾驭藩镇,使其维护中央统治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是唐廷中央一直努力的目标。"犄角之师,犬牙相制"战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即通过藩镇间的相互制衡,以求控制藩镇,维护中央统治。  相似文献   

10.
略论李泌     
李泌,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唐玄宗开元十年(722)生.他“少聪敏,博涉经史”,以神童闻名天子,曾受玄宗召见,又为宰相张九龄赏识.“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慕神仙不死术”,并以白身与皇帝、太子作布衣交.李泌时仕时隐,先后任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江西判官、澧州刺史、杭州刺史、左散骑常侍、陕虢都防御水运使、陕虢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德宗贞元三年(787)六月,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侯.贞元五年(789)卒,享年68岁.  相似文献   

11.
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形势和唐代宗朝的藩镇政策樊文礼唐自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形成了藩镇跋扈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代宗朝是藩镇体制形成的初期,也是唐朝廷制订对藩政策的开始。因此,探讨这一时期藩镇的动向,以及唐朝廷的藩镇政策,对于唐代藩镇问题的继...  相似文献   

12.
使府僚佐是使主的参谋与助手,在藩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使府选择幕僚时十分慎重。进士出身是朝廷对幕府僚佐辟署制度的最低限定,进士成为幕府首选;名士能够提高幕府声望,故藩镇盛礼争聘;文笔之士能迅速传达信息,尤为藩镇青睐;而使府对章奏表檄的重视及其传播效应,无疑会提升应用文体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论党项藩镇     
藩镇时代是党项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它的发展倚靠拓跋氏家族与折氏家族 ,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 880年至 982年 ,为党项藩镇的兴盛期 ;第二个阶段从 982年至宋、金之际 ,为党项藩镇的蜕变期。党项藩镇基本上结束了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政治混乱 ,形成了以拓跋氏家族为中坚的政治核心 ,初步奠定了党项割据西北、建立国家的政治基础与规范 ,从而树立了西北政治力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姿态。  相似文献   

14.
略论唐宪宗平定藩镇的历史与个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平定藩镇的历史条件与个人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平定藩镇的原因,认为讨伐藩镇的成功,是宪宗充分利用中唐以来社会、历史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发挥个人杰出的组织领导指挥才能,充分依靠群臣及广大将士,共同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婚姻方式主要承袭前代的包办婚姻,其主要类型有承袭前代的门第婚、财婚、和亲,也有反映本时代特点的才婚、皇室与藩镇、藩镇之间的政治婚姻。五代以后,门第婚、和亲、公主出嫁藩镇及藩镇联姻逐渐消亡,只有婚姻论财这一陋习一直延续不衰,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6.
中晚唐河朔藩镇在社会流动方面呈现出重才干而轻家世的趋势.河朔军事精英的才干是在河朔藩镇的政治、军事与文化环境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河朔藩镇的军事参与率高,军事训练受到重视,武艺精湛者往往从中脱颖而出.但武艺只是军事精英及其子弟维持其地位的一个方面,在内外压力之下,他们研习军事著作,接受文化教育,从而拓宽了社会流动的渠道.  相似文献   

17.
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卢淄青节度使①是唐代重要的藩镇,《新唐书·藩镇传》把它列在魏博、成德、卢龙河朔三镇之后,位居第四.事实上,安史乱后一段时间里,淄青镇兵强马壮,地广民众,在诸藩镇中“最称强大”②.并且它同河朔藩镇结党联盟,与朝廷对抗,确立了以节度使世袭制为主要内容的割据统治.然而从宪宗元和年间平定藩镇之后,淄青镇与河朔三镇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河朔三镇很快便恢复了割据自立的局面,朝廷亦公开承认其割据地位;淄青镇则被朝廷分化瓦解,由一个跋扈割据的大镇变成了三个听命于朝廷的节镇,唐朝廷的  相似文献   

18.
批答是唐代皇帝对大臣表奏的批复。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官所获批答增多,唐后期皇帝给藩镇长官的批答,由翰林学士草撰,不经中书、门下二省,由中使或奏事官送达藩镇,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皇帝与藩镇长官之间的个别联系。这意味着皇帝在调整中央地方关系的过程中,希望跳出原有制度和官僚机构的束缚,试图扮演更积极、更主动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藩镇节度使——唐军事变革的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学者从政治、经济、阶级、兵役制度等多个角度对唐藩镇节度使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从唐军事战备变革的角度来看,藩镇节度使则是军事进攻战略向军事防御战略变革的产物。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出于对游牧民族骑兵飘忽不定地袭扰进行战略防御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减轻中央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拥有地方行政权,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防御战略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唐德宗到唐武宗的七朝中,德、宪、穆、武四朝均有赐姓名的现象,其大体可以分为对藩镇的赐姓名和对非汉族的赐姓名。通过对藩镇的赐姓名的分析可知,藩镇内部继承已经成为了河朔型藩镇的主要继承方式,同时军功亦是被赐姓名的关键所在;而对非汉族的赐姓名,则反映出宪、武两朝在整体国力不振的情况下,对于相关民族短期内仍旧占据优势地位。通过对这一时期赐姓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唐廷与藩镇及相关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