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一知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研究者中慕《蜃楼志》之名而无缘得见此书者大有人在,而自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迄今,各中国小说史对此书均一字不提,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据我所知,著文评论《蜃楼志》的有郑振铎先生和戴不凡先生,他们一致认为《蜃楼志》是部好小说。  相似文献   

2.
《蜃楼志》一书对广东民俗进行了大量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广东地区的社会风貌。民俗信仰是一种精神民俗,反映了民众对于神灵的崇拜。在《蜃楼志》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民俗信仰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关于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占卦看相的描写上。从叙事功能来看,《蜃楼志》中关于民俗信仰的描写,更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蜃楼志》中的民俗信仰描写反映出了广东文化的特色。通过《蜃楼志》中的民俗信仰描写,广东地区重祭祀、崇鬼神的信仰文化被生动地反映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清嘉庆五年由谢启昆督修胡虔主纂的《广西通志》,在清一代省志中,被时人称颂为:“体例精审,征引赅博,为各省志书之冠。”本文仅就《谢志》的版本及其某些史料问题作进一步的考订。目前所见到的《谢志》有嘉庆六年刻本、同治四年补刊本、光绪十七年补刊本,近又有台湾成文  相似文献   

4.
“生平无事可述,惟读书数十年,著书百余卷耳。”——东塾先生《自述》一八一○年(清嘉庆十五年庚午春二月十九日)生。一八一六年(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六岁。入塾,读《论语》。一八一八年(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八岁。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一八一九年(嘉庆二十四年己卯)九岁。读《孟子》、《诗》、《易》、《书》。一八二○年(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十岁。读《尚书》、《礼记》。一八二二年(道光二年壬午)十二岁。读《左传》。一八二七年(道光七年丁亥)十七岁。肄业于粤秀书院。“复问诗学于张南山先生”,“问经学于侯君漠先生。”(自述) 一八三一年(道光十一年辛卯)二十一岁。读《四库简明目录》。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壬辰)二十二岁。读《禹贡锥指》。学算。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甲午)二十四岁。著《汉地理图》。读《文选》,治《谷梁春  相似文献   

5.
岳飞《满江红》词中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句。夏承焘先生以此作为《满江红》非岳飞作的依据,其实,岳词中的贺兰山并不是指今甘肃、河套之西的贺兰山,而是指贛州附近的文壁山,不是实指,而是典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赣县志》云:“郁孤台在县之西北隅,旧名文壁山,一名贺兰山”;康熙五十九年刻本之《西江志》亦云:“贺兰山在府治西北隅,  相似文献   

6.
《嘉定镇江志》嘉定镇江志,是现存镇江府志中最早的一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据阮元家藏写本校正重刊。此写本“乃乾隆六十年宣城张木青所赠之书,嘉庆间进呈内府,又录两付本”(阮元:《重刊嘉定和至顺镇江志序》)。嘉定镇江志写本未著撰人姓名,因《文献通考》中著录此书称宪或卢宪,知是卢宪  相似文献   

7.
17.圜丘分十二陛。卷148、页2385绍兴十三年三月丙午(19日),“诏临安府同殿前司修筑圜丘于龙华寺之西。坛四成,上成纵横七丈,下成二十有二丈,分十三陛,陛七十有二级”。按:咸淳《临安志》卷3所载与《要录》同。而《宋会要辑稿》礼2之5、《宋史》卷99《礼志》所载圜丘之制度更加具体,其中“分十三陛”均作“分十二陛”。考宋代圜丘之制来源于唐,《唐会要》卷8所载亦作“十二陛”,唐代圜丘现在保存在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经考古发掘,证实确为12陛,与12时辰相对应则《要录》、《临安志》之“十三”乃“…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隆年间,《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一出现,马上便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反响。嘉庆刊本《京都竹枝词》云:“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说明它在当时社会上是有广泛的影响的。远在《红楼梦》以《石头记》抄本形式开始流传时,就有人怀着极大的兴趣对它进行研究和评论。“脂砚斋”和“畸笏叟”等人,均曾在抄本上留下了评语,这些评语已成为我们今天研究《红楼梦》的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至光绪  相似文献   

9.
<正> 以与高鹗合作补续《红楼梦》后四十回闻名于世的程伟元(小泉),同时也还是一位能诗善画(自然也擅书法治印)的名手。综计现知他的画,已重新见世归入公私家收藏的有:1、1801年即嘉庆六年辛酉夏五月摹董其昌“米家山法”山水扇面一帧。2、1802年即嘉庆七年壬戌为晋昌祝寿“指画”《十二尊象·罗汉册子》一件(实系从六条屏幅上剪贴、改装而成)。3、不知年月的松柏交缠“双寿”大中堂一  相似文献   

10.
度 ,以丽十二位”(《隋书·天文志》即以观日象、观月象、观北斗、观五星、观二十八宿 ,“建五行 ,起消息 ,正闰余”(《史记·历书》)“正四时”、“分八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尧典》)的完整而科学的“观象授时”体系 ,这种观象授时体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与精确性。在纪时方法上 ,《山海经》不仅采用了“共工口步十日四时” ,即以十日为—旬 ,三旬为一月的十天干纪日法和十二地支纪月法 ,还采用了春夏秋冬“四时”以及“八节”与二十四节气为一年 ,十二年为一周期的岁星和太岁纪年法 ,等等…  相似文献   

11.
冯敏昌,字伯求,号鱼山,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生平遍游五岳,晚年为广东粤华、粤秀书院院长,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有《小罗浮草堂诗集、文集》传世。其诗雄深雅健,岿然为岭南一大家,书法则与黎简、吴荣光、张岳崧并称粤东四家。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列其生卒年为一七四七(乾隆十二年)——一八○六年(嘉庆十一年),六十岁。(见原书623页。)近人于今为文考证,云:“按《楚庭耆旧遗诗》九刘彬华《挽冯鱼山前辈》云:‘春摧铁树花。’原注:‘公以丁卯生,今年适值丁卯。’当卒嘉庆十二年,年六十一。”(于今《<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献疑》,载香港商务印书馆《艺林丛录》第一篇。)  相似文献   

12.
《长溪琐语》撰辑者谢肇淛,字在杭,本省长乐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政绩颇著.他是为明代著名藏书家,富藏书,亦“好读书,于学无所不窥”.“为学不尚空谈,而取诸目验,所以有创见独到之处”.长于文学,诗文集有《文海披沙》、《小草斋集》等.笔记特造孤诣,尤为精到,代表作《五杂俎》,内容广泛、材料丰富,谨慎且有识见,是记述各地“天、地、人、物、事”五种内容的“杂俎”,“谈明代社会风俗的书籍”当“首推”此书谢肇淛的地方志著述甚丰:《太姥山志》,《鼓山志》、《支提寺志》、《方广岩志》等是颇有特色的山水志;《北河记略》是相当出  相似文献   

13.
自明代宣德(1426—1435)之后,在中原、两淮及江南陆续出现新的曲调,如《锁南枝》、《驻云飞》、《闹五更》、《哭皇天》、《桐城歌》、《挂枝儿》、《银纽丝》等,它们配合通俗歌词而流行.这是新体的音乐文学,其曲调来自市井新创,不同于宋词词调和元曲曲牌,而其歌词的艺术风格亦与宋词元曲异趣.明代成化七年(1471)金台鲁氏刊行了四种俗曲,即《四季五更驻云飞》、《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驻云飞》和《新编寡妇烈女诗曲》,这标志一种新体音乐文学的兴起.明末冯梦龙编集了《挂枝儿》和《山歌》;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曲师颜自德编集了《霓裳续谱》,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编集了《白雪遗音》.此外的民间抄本和书坊刊本尚有《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时调小书并谱》、《新刊南北时尚丝弦小曲》、《西调百种》、《新集时调雅曲初集》、《杂曲四十一种 》、《小曲六十种》、《旧京小曲》等等.这些明清流行的通俗歌词曾被称为“小曲”、“小调”、“牌子曲”、“时兴杂牌新曲”、“时调”、“杂曲”.清代嘉庆年间无名氏辑有《时调小曲丛抄》,以后人们习惯称明清新体音乐文学为“时调小曲”.这类作品极为浩繁而又不易搜集.郑振铎先生曾感叹说:“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一万二千余种,也仅仅只是  相似文献   

14.
唐代扬州大云寺是鉴真大和尚(688-763)十四岁时舍俗出家的寺院。日本安藤更生博士于所著《鉴真大和尚传之研究》第一章注十二里,依据清代《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以及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记载,认为扬州大云寺“在广陵江阳县”,即“江阳县管内也”。鉴真大和尚是江阳县人,十四岁(701)随父至大云寺礼佛,入寺见佛像而生感动心,因请父求出家。父本佛徒,奇其志,许焉。就智满禅师为沙弥,配住大云寺。说大云寺寺址在江阳县境之内该不算太误,因为这是可以谅解的。安藤博士是外国人,  相似文献   

15.
翻开中国诗歌理论史,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以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之说,《礼记·乐记》亦称“诗言其志也”。最透辟的是《毛诗序》中的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将诗定在“言志”这根标尺上,说明我国诗歌自《诗经》伊始,就十分注重强调诗人情  相似文献   

16.
提起张美如,人们多知道他是清代甘肃的一位书画家,其实他不仅擅长书画,而且工诗,并以毕生精力从事于教育工作。清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一有张美如的小传:“张美如,字尊五,号玉溪,甘肃武威人。嘉庆戊辰进士,官御史。工山水,澹远似云林,苍厚似大痴。兴之所至,挥翰伸纸,顷刻立就。然不肯多作,故流传绝少。”蒋宝龄对张美如的山水画,评价是高的,认为在元代大画家倪瓒、黄公望之间。只是“官御史”是说错了。孙濌公的《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张美如条,就是根据《墨林今话》写的,但他却把“嘉庆戊辰进士”的“戊辰”,误为“戊午”,这是需要更正的。商承祚、黄华的《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说张美如是“嘉庆三年(一七九八)进士”,就是沿用孙氏的书而弄错了。  相似文献   

17.
从南宋起编纂周敦颐史料的思路基本有四种,少部分刊本接近文人别集式,大部分刊本虽名称各异,实际内容上突破了传统别集体例,涵盖了图、表、谱、传、志等地方志体例,还有一种是有关周子后裔的史料,可通称为'濂溪志'。这些刊本至少有54种,可划作四个版本系统:集系统、志系统、全书系统和遗芳集系统。历代《濂溪志》的编纂提供了濂溪学传播的文献载体,有光明周子思想、继承先贤精神的价值;其丰富的资料性,为周子在宋以后道学思想中占据的优势传播生态位提供了重要抓手;其图文互著的特点,利用视觉传播,生动展示了濂溪学的多样化存在,助益濂溪学在历代的传播。同时《濂溪志》这种以图经志人,以他人之文载人的个人史料编纂范式,为创新个人文集编纂体例提供了可资参校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以下简称“李批本”),封面题“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图一百二十叶二百四十幅,清两衡堂刊本,藏首都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新出版的《李渔全集》第十、十一卷收入。  相似文献   

19.
唐代扬州大云寺是鉴真大和尚(688—763)十四岁时舍俗出家的寺院。日本安藤更生博士于所著《鉴真大和尚传之研究》第一章注十二里,依据清代《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以及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记载,认为扬州大云寺“在广陵江阳县”,即“江阳县管内也”。鉴真大和尚是江阳县人,十四岁(701)随父至大云寺礼佛,入寺见佛像而生感动心,因请父求出家。父本佛徒,奇其志,许焉。就智满禅师为沙弥,配住大云寺。说大云寺寺址在江阳县境之内该不算太误,因为这是可以谅解的。安藤博士是外国人,来扬州寻访鉴真大和尚遗址的时期,扬州正是“沦陷区”,该时,四邻多垒,不可能自由舒  相似文献   

20.
<正> 魏源(1794—1875年),字默深,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一生主要活动在清代嘉庆、道光两朝。主要著作有《圣武记》、《海国图志》、《古微堂集》、《古微堂诗集》、《清夜斋诗稿》等(以下引文,只注篇名)。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作为思想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魏源,不能不为清政府的前途担忧。为了表明自己“寻云不厌深,穷源期必尽”(《四明山中峡诗》)的变革决心,他发出了“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的呼号,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图强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