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93-102,158
对于美的理解,大致有认识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两种路径.价值论美学是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与将美认识论化的倾向不同,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一种审美价值属性.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主客体关系的统一,认为审美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的主客体审美活动当中确立起来的事物属性之一,作为主客体统一论美学,价值论美学是一种相对论美学,只有在确定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审美实践当中,审美价值属性才表现为有条件的客观性.价值论美学主张,审美价值并非是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其它价值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价值构造,它主张审美价值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了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性价值构造,需要从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出发综合各方面要素来探讨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审美与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的审美意识诞生的那一刻起,审美就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产生了无法割断的联系。伴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美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渐渐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分离,艺术否定性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真正获得了自身的审美主体。艺术、审美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的肯定、否定和超越使它们相互之间呈现出特别紧密与复杂的关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并不逃避政治和意识形态,但是艺术超越现实政治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艺术视角的解释愉悦与审美愉悦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中的审美愉悦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主要原因,但审美愉悦仅仅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一部分,不能用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所提供的精神愉悦整体。审美愉悦之所以会覆盖艺术整体愉悦,原因有二:一是在艺术与美学学科的关系上,艺术的审美理论成为艺术理论的替代;二是在艺术实践上,用审美经验覆盖艺术经验。艺术鉴赏本身具有理解的性质,在艺术理解过程中更具有精神的满足感,这也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来源之一。在艺术理解中,解释的愉悦和审美的愉悦是融合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生产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表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用美去装点人的生活 ,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艺术生产者往往只有在摒弃功利主义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挖掘创造潜力。艺术生产的成败取决于艺术家精神世界诸因素的共同作用 ,表现出独特性和丰富性特征。艺术生产创造的价值主要是一种审美价值 ,这构成了它与其他产品的质的区别。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同具的商品性使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得以交流和沟通 ,无视这一点 ,将导致艺术走向市场和追求审美价值间的错误对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把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的确立看作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实践活动使对象具有了转化为美的可能性。是劳动实践使人获得了人的感觉 ,是实践塑造了审美主体 ,是实践造就了人的本质的多样性、丰富性 ,进而使人类实践创造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对象、事物不断地转化为美 ,同时 ,人们对美的发现 ,又使人的感觉和审美意识得以塑造和升华。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辐射 ,在时间空间上张扬  相似文献   

6.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美”。以“丑”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异化,不足以撼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依据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呈现为“艺术题材的美”与“艺术创造的美”。“艺术题材的美”参与了艺术作品美的构成,但由于艺术媒介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不同,故造型艺术反映丑的题材受到更多的限制,作为观念艺术的文学在反映丑的题材时可以有更大的范围。真正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决定艺术作品所以美的关键是“艺术创造的美”。这种美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艺术形象的逼真美,二是艺术形象的主观美,三是艺术媒介的形式美。艺术创造的美使美的艺术在反映现实题材时获得了不受美丑严格束缚的广阔空间,艺术作品既可以因美丽地描写了美的现实题材而美上加美,也可以因美丽地描绘了丑陋的题材而化丑为美、丑中有美。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借鉴老庄道家艺术而成就的逍遥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飞扬、浪漫的精神逍遥;一种是顺任自然、乐天安命的现世逍遥。二者虽然在表现形态、艺术具象、审美效果等方面与西方文学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然而究其本源,却来自于老庄道家的主体艺术精神。追崇老庄道家逍遥美的审美诉求,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一条明晰的发展线索。在这一意义上讲,中国现代文学的逍遥美是对传统审美取向、美学精神的继承,它是一棵生长在传统土壤中的根深叶茂的大树,而非一株随波逐流的浮萍。  相似文献   

8.
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着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一些美学家慨叹:金钱万能,人欲横流,艺术庸俗了,审美沉沦了.一些企业家心里只想搞经济,抓效益,赚钱发财,视文化无用,认为美走出神秘的殿堂,只不过是漂亮的妓女.我无意褒贬,只想说——一、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层次审美文化是含有审美因素的文化.作为文化形态,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并凝定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审美文化具有泛美性,不仅指艺术,而且包括生产、生活、人的精神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对自然的认识等一切领域中给人以美感的事物.它的本质特征是美.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白华吸收叔本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歌德的泛神论 ,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融合 ,认为宇宙是无尽的生命 ,美就在生命。生命 ,其本质在精神。宇宙的精神体现在活力上 ,故美在活力 ,活力也就是创造力。宗白华认为 ,美不仅在生命 ,还在秩序。宇宙具有严整的秩序 ,圆满的和谐。活力是美的内容 ,秩序是美的形式。艺术作为艺术家的创造 ,是生命与形式的统一 ,这个统一 ,就是“境界”。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他主张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 ,对人生持一种同情的态度、把玩的态度、美化的态度、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 ,它内在地具有一种创造的、进取的精神 ,是创造与审美的统一 ,因而充满着青春的气概  相似文献   

10.
“盐工号子”作为川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歌体裁,有着自已鲜明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它是川南盐业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遗产,是长期共同劳动中的集体精神造物,具体体现了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阶级情感和艺术情趣。其存在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种“艺术形态”,除却它表面的“审美价值”之外,在社会过程中,确实曾作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工具”,直接参与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参与过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对川南特定盐业环境下的“号子”进行社会功能与价值透析,揭示其本体既具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的功能与价值,同时又作为劳动阶级的精神产品之二重性为旨归;其艺术功能及价值分析,为参透浮于“盐工音乐”表层的艺术审美功用及文化遗存价值作引导。  相似文献   

11.
论布洛克的"艺术品"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明杰 《河北学刊》2006,26(5):199-201
现代艺术实践使得“艺术品”的概念范围越来越大,冲击着种种传统艺术品概念的界定。面对现代艺术,美国著名分析美学家布洛克站在后分析美学的立场上,从艺术品与人的意图,艺术品的非功利性,艺术品与艺术习俗,开放的艺术品概念等四个方面,重新界定“艺术品”的概念,来为现代艺术寻求美学的辩解。  相似文献   

12.
政治艺术的涵义、结构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艺术概念是建立在艺术概念基础之上的。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政治艺术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其涵义也应当从政治审美的角度加以界定。从政治艺术的结构来说,它是由政治技术、政治行为、政治审美和政治作品等4个方面构成。政治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在政治生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骏  吴龙桓 《兰州学刊》2011,(4):207-209
嘉比力克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艺术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及与社会的割裂,认为在当今社会,艺术家应当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她提倡生态艺术与"女性伦理",指出与社会互动、紧密联系才是新艺术的典范,才能使艺术重生魅力,回归精神的领域。嘉比力克是当之无愧的女性主义艺术学者。  相似文献   

14.
阿恩海姆一直把艺术看做是人类取得定向活动的基本手段,产生于人类理解自身和理解世界的需要,因此他强调通过艺术对人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而这有赖于人对美的感受性。基于对视觉思维的强调,阿恩海姆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中的知觉促动,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艺术教育的方法,认为真正的艺术既不是生活的替代也不是逃避,而是处理人生的最直接、最勇敢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欣 《齐鲁学刊》2003,(4):93-95
被称为“现代派文学鼻祖”的卡夫卡的小说以荒谬的、不合逻辑的、离奇曲折的结构 ,反映作者心目中的“异化了”的世界图像。在这个世界里 ,由于荒谬原则把事物颠倒为它的反面 ,使正义和法律绝对反常化 ,从而表现为秩序的颠倒 ;人处在一种不能以理性和逻辑去解释的荒诞的神秘的境地 ,人成了“非人” ,英雄变成了弱者 ;艺术也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 ,失去了本质 ,走向其自身的对立面。卡夫卡以独特的审美视觉 ,将其生命演绎成一部生存哲学著作 ,显示出一道形而上的哲学景观  相似文献   

16.
韩清玉 《兰州学刊》2010,(8):164-166,172
王国维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维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7.
刘毅青 《云梦学刊》2004,25(1):60-62
艺术是人类创造世界中形成的一种观察世界、体认世界的重要方式。人类在艺术中所创造、所欣赏的乃是人类最富生命力的、最自由的形象。生命总是与自由不可分割,美乃是生命的敞亮。对艺术的审美形象只可体悟、领会而不能分析、言达,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体验。正是在这领会、体验的审美活动中,有限的现象显现了无限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了对自由的享受和拥有。艺术从生命的意义上给我们以自由的体验,让我们可以沉浸其中“几忘有身”。  相似文献   

18.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1,14(1):56-60
人文素质教育、美育、艺术教育,这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彼此间既不涵盖,也不可相互替代.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要在根本意义上体现出其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有效性,则必须强调应在一种和谐而有机的整合中进行.  相似文献   

19.
王佳 《学术探索》2012,(4):16-18
阿瑟.丹托的两篇论文《哲学对艺术的剥夺》与《艺术的终结》是丹托早期艺术哲学思想发展的投射。前者通过哲学对艺术的剥夺,给出了艺术的出路在于艺术哲学;后者则是从认知和发展观出发,得出艺术史终结的必然。由此看出,丹托艺术哲学具有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