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化诉求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璐 《北方论丛》2012,(4):141-143
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大众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内容,也包含着诸多"舶来品"。和国外的大众文化一样,中国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化传媒迅速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大众文化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为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大众文化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培养大众的文化自觉,也有助于对大众文化有本真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国学热",是一个大众文化现象,应该放在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下来加以审视。其在大众文化领域中的表现,可以从大众教育、大众传媒、大众审美、生活方式等方面看出。与近代以来历次传统文化热潮不同,这次"国学热"呈现出新特点:一是不再是局限于知识分子圈内的争论,而是借助发达的现代大众传媒,向大众文化领域大举进军;二是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得"国学"成为一门"产业";三是这次"国学热"是在"大国崛起""现代性批判"和"全球化"等语境下兴起的。对于本次"国学热"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审慎评估,既要看到其重要意义,也要认真对待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姚琪  沈静 《理论界》2009,(9):168-169
由于科教节目的内容和手段都要求高科技性,其收视率往往很难产生突破,而自从<走近科学>的成功,科教节目的制作也产生了新的改变.从传者角度来说,这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理念下的一场科学普及运动,通过节目形式、节目内容等的改变来吸引普通大众;从受众角度来看,普通大众在消费社会中的主导性越来越强,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凸显,科教节目势必要走下神坛.本文通过对<走近科学>的文本分析,结合理论,探讨大众文化背景下消费社会中的科教节目求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话语主体的双重化、话语符号的狂欢化、话语内容的复杂化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根本性质却保持着相对稳定,如合法性、科学性、主导性等。应正确认识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与"不变",既准确把握"变"中之"不变",又坚持以"不变"应"万变",与时俱进、创新求变。  相似文献   

5.
和磊 《兰州学刊》2011,(5):177-182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过分强调了大众能动性的反抗与创造,而忽视了对压制大众反抗的体制(资本主义体制)的阐述,体制在费斯克那里更多的只是大众反抗的背景,大众是根本不可能挑战这体制的。这就使得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大众积极反抗的乐观中又陷入了反抗有限的悲观中。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悖论性源自他对革命政治的理解。当费斯克由宏观政治(革命)走向微观政治(革命)后,大众所有的反抗便都具有了一种游戏及消费的性质。这是人们批评费斯克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文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本,而是一种融合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特点的新的文本形态。由于得到了一个社会从权力机构、知识阶层到普通平民等各界的认可,大众文本正不断地被"经典化",也越来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显示出大众文本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大众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立场与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知识分子"大众导师"的地位相比,现代知识分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话语挑战。大众文化产品的"无孔不入",大众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得知识及知识分子与大众生活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大众社会中,现代知识分子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而从中心走向了边缘,面对文化资本失落、大众崇拜转移、知识分子的分化,客观公正地评价大众文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主动承担起文化批判的任务,是知识分子必须坚持的立场和使命。大众文化以它极强的吞噬能力正在迅速推进这一时代。不失天职的知识分子应该始终站在一个普遍的、综合性的角度针砭时弊,充当起"漫漫长夜的守更人"(曼海姆语),主动承担文化批判的任务,以其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大众文化的走向,去揭示隐伏在大众文化背后的危机,以冷静的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观点,以纯理性的论证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时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和消费文化不断被凸显的状况下,去经典化与经典的缺失同时存在。在美术文化以及美术学科教学中,传承经典的同时更应承担更新经典的重任,这主要表现在对经典的重估(包括大众参与的从而形成的"另类经典"),以及乡土地域文化的经典性开发。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认为,"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取代性术语。他所针对的"大众文化"是指依托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技术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供大众进行消费的商业型文化或商品性文化,是由统治阶级主动开发和制造并施与普通大众的,具有功利主义价值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消费型文化,所以他一直对文化产业表现出莫大的敌视与忧虑。在他看来,大众...  相似文献   

10.
"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原本就是同一个概念,但汉语在使用中习惯成自然地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套话语系统。这一局面的形成,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命运有关,这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曾一度受到追捧但旋即遭到冷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本身是有缺陷的。它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批判,往往是出于历史的惨痛记忆而做出的过激反应和过度阐释,妨碍了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公允评价。这就导致其理论存在明显的盲点和缺环,也使得对其进行"症候解读"成为必要。从对其所做的"症候解读"可以得到感悟: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批判至今仍不失为一种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镜,但用以匡范现实问题则已不足为训,当今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对其正能量,我们理应突破以往的一些思想局限和理论误区,给予充分的估量和积极的倡扬。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文化研究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 ,它以双重理论范式把握和切入大众文化的双重结构 ,即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和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对以往经典的单一性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它对大众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建构 ,使大众文化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范式之一的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 ,从批判的视角审视和分析当下社会和大众媒介 ,指出大众媒介已演化为当代社会文化景观的新宠乃至符号暴力 ,对大众媒介的霸道与僭越进行了批判 ,主张建构公共空间 ,以抵制和制约媒介的霸权 ,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反霸权本色。  相似文献   

12.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真正的艺术作为最精致的文化造物是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的最深刻的体现,以及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但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背景中,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异化。这种异化的艺术集中表现为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大众文化的齐一化-个性的虚假、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纬度的消解和大众文化的操纵性等方面剖析大众文化对人的存在的负面影响。要扬弃大众文化的异化,必须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恢复艺术和审美的个性和创造本质,即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3.
喻琴  何世剑 《理论界》2008,(4):142-143
大众文化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情感刺激和享受。但受消费经济的影响,文化“商品性”逐渐高扬,为谋求市场利润,低品味、庸俗文化也慢慢盛行。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大众文化”的思想传统、西方大众文化的新潮学说、马克思主义大众文艺观的经典理论后,认为“审美”品格始终是大众文化创作的内在之“本”,绝不能忽视和抛弃。而当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流变也对大众文化创作在“味觉”、“视觉”、“听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诉求和期待,成为大众文化创作坚持“审美”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尚晓丹  尚晓丽 《理论界》2006,(9):108-109
大众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在我国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由于其消极功能的存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批判。本文从这些批判的关键点入手,通过对我国大众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剖析了大众文化和大众的关系,指出大众是大众文化的主体,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其素质水平决定着大众文化质量的高低。因此,消除大众文化的消极功能的根本途径只能是通过教育提高大众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汉语"欧化"现象在中国起源较早,从20世纪初大量显现。当前汉语"欧化"的具体表现为汉语词汇的欧化、汉语词法的欧化以及汉语句法的欧化。而全球化背景下汉语"欧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经济与文化全球化因素、大众媒体因素。因此,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汉语"欧化"现象,也应该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对待,政府要从宏观层面规范汉语的使用,相关的语言文字使用者应当起到示范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对汉字的规范性使用。  相似文献   

16.
"剩女"这一话语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迅速走红,与各类媒体的偏好和持续塑造有关。事实上,"剩女"话语并不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介中呈现的"剩女"形象和现实社会中未婚男女的实际并不相符;媒介建构"剩女"话语是男性媒介话语权运作的结果;"剩女"话语被受众广泛接受与我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和择偶观念密切相关;"剩女"话语传播背后是民粹主义盛行的中国传媒文化。媒介在建构和传播媒介话语过程中的失实和偏颇,不仅造成大众对事实的错误认识和评价,也有碍我国媒介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迎合和阻遏商业媒介低俗化冲动的力量同样来自受众,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会倒逼大众媒体创造和传播专业健康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的娱性文化逻辑建构了"狂欢中国"的形象,欲望叙事策略建构了"欲望中国"的形象,而其对民族主义情绪的生产与传播则建构了奇观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建构。由于将"大众"误识为"人民大众",将"欲望"等同于"民心",以及将"市场化"中性化,我们对大众文化缺乏深刻的哲学反省和有针对性的文化批判,而制度匮乏和制度剩余的状况同时并存则使大众文化生产缺少有力的体制引导。朝向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大众文化实践应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框架内进行理念和制度的规划,以建构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经验与认同符号的"和谐中国"形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3,(9):124-130
"冷战"时期,美国大众文化的显性存在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价值诉求等隐性存在的更张体现出来。而文化扩张如果达到了价值观的影响乃至塑形,对比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国家力量角逐,这种隐性殖民,其效果更为深长。论文立足于"文化扩张"这一视角,对"冷战"末期迪斯尼卡通片、流行音乐、牛仔裤这三种美国大众文化形态在中国的文化影响,做出了要略阐析,为我们管窥美国的大众文化全球渗透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是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成分,它是以通俗文学、流行艺术等文艺形式为中坚,另辅有大众文化消费方式,诸如卡拉OK、时尚装饰、休闲旅游等在内的活动系列。它是当代文化工业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成分,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有着大众文化的一般特性,即笔者所指认的它的大众性与伪大众性。它的大众性看来是理所当然,不待多说的。它的伪大众性在于,它是由一定生活条件下,大众被安排的一种文化,而不是大众真正理想的对象,如对多数人来说,自己演唱有乐队伴奏更好,求之不得,以卡拉OK的录像伴奏来替代;自己能够游历世界各处的名胜景点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大众文化"因为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西方的"大众文化"不能等同,它在中国有自己的产生土壤。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的民间文化、市民文化,经历了现代的"大众文学",发展到了当代的"大众文化",从文化与政治的典型结合时期,过渡到了文化依附于经济的时代。但无论它以哪种方式出现,它的面向对象都是大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