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 ,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德才兼备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基于这一目标 ,并结合素质教育理念 ,高师音乐专业应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 ,抛弃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为目标的“音乐学院式”的办学模式 ,更新音乐教育思想 ,坚持“师范性”原则 ,努力地朝着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转变会计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21世纪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必须会计教育进行改革,转变会计教育观念,变“专业教育”为“通才教育”从培养“外在能力”转向培养“内在素质”。  相似文献   

3.
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人才的主要渠道,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工程人才的客观要求,工程人才的公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人才的公民教育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专业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有机融合;发展继续工程教育,保持工程人才公民教育的可持续性;注重社会实践,强化公民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中西音乐文化发展、交融史中 ,既能作曲又能表演的“双专业”音乐家十分少见。因此 ,应将专业音乐教育、社会、学校、家庭音乐教育有机协调起来 ,在中西音乐交融的大潮中 ,改变人才培养类型的观念 ,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借以让其创作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5.
从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划分,可以把人才分为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可以“富国”但不能强国,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是走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塑人才观念,形成人才强国的社会共识;(2)构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3)建立专业创新型人才任用机制;(4)营造一种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创新风险由国家承担的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6.
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素质是知识经济社会人才的核心素质.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要从人才的创造性素质要求入手,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造性素质的途径是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自从有了学校 ,学校教育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人的体质训练及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等诸方面。但归根到底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不同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质量与尺度自然不同 ,这也是由于社会性质和统治者的意志所决定的 ,但对学校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教书育人”。“教书”则指科学文化方面的 ,生活常识方面的 ,体质训练方面的培训。而“育人”则指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要求 ,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意志行为、道德、品行、观念等方面与社会一致。这就是教育如…  相似文献   

8.
新闻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的第一块基地,担负着21世纪为中国新闻传媒输送大批高素质、高质量新闻人才的艰巨任务。然而,现行的新闻教育存在许多与新闻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地方,除了在教育内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设备投入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重知识灌输,轻素质教育、思维训练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重要方面之一。本文着重从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单纯知识灌输;加强语言训练,改变语言表达;贴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择取不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一些浅论。  相似文献   

9.
当前,为了培养出农村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等农业教育要更新观念,改变以往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的传统观念,确立起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核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出既有较高科技水平,又有较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农业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0.
对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知识的经济化和信息的全球化趋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要想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 ,必须依靠教育 ,及时调整学校教育目标 ,使学校教育目标由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向培养认知型、能力型、创新型、素质型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定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根据学校的类别、学校办学的历史和现状、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对培养的人才进行科学的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定位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文章讨论了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思路、做法和成效。  相似文献   

12.
大学定位与大学特色—美国高等教育考察观感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地考察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和马里兰大学这4所大学,它们在大学定位与大学特色方面给予我们颇多启示。就大学定位而言,第一,作为大学管理工作者,必须有清晰而强烈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理想;第二,大学使命的两个维度"教育"与"学术"或"人才培养"与"知识贡献",通过"大学"这一特定的时空,成为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整体;第三,大学最重要、最根本的使命是教育,是人才培养。就大学特色而言,第一,大学的特色建设最重要的是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和课程特色,大学优势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以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学内涵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形成高水平的课程、学科和专业;第二,在强调综合性、多学科、课程门类齐全的基础上,要突出建设高水平的某一门或几门学科,以形成专业、学科、课程品牌优势和特色;第三,学科建设要形成特色,必须强调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和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适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3.
寓教于乐是情感教学原则中的一条核心原则,本文阐释英语学科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趋势,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数学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及实践为例,探讨并提出了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几大问题及其危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高校盲目竞争并与社会期望不相适应这一严峻现实,改变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思维,使大学符合社会的多元期望,培养现代社会里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主要动因。而现代社会需要的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广阔知识且能适应未来社会变化,他们将职业视为自我实现的基础。与此相应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就离不开科学研究,因此应用技术大学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应用科技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中还要避免几种危险:避免应用技术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避免高等教育中的新马尔萨斯倾向,避免以服务地方为由减少政府投入,避免地方本科转型沦为“表面文章”。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学教育改革应当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我国法律人才市场上出现的涉外法律人才的缺乏;法律专业毕业生由于不能通过司法考试,而不能进入法律职业市场;法律人才择业领域向传统法律职业领域以外延伸等,是当前法学教育改革需要面对的课题。变革我国传统法学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适应法律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法学教学方法,注重法律人才的素质培养,能够为法律专业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重要的人才生产基地,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大学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竞争的局面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严峻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做好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科技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看,21世纪将是一个以创新活动主导社会发展潮流的世纪。创新社会的到来需要创新人才来支撑,而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决定教育理念的变化。创新教育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学开展创新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还是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要求,它既是以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为时代背景又是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发展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着力实现四个转变:专业及其课程的设置,应由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转变为紧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的组织,应由过去无差别培养转变为注重差异和差别;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由重科研轻教学转变为以教学为中心,统筹教学与科研;实践教学问题上,应由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割裂转变为统筹考虑和安排。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潜在的质量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扩招至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使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资源短缺、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以及学科专业设置失衡等问题突显出来。为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应树立多元、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观、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的积极性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并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对策,来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