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张国伟先生所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独创性地突破传统束缚,力图顺应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建立一个全新的编写体例,从而彻底扭转了采用历史本位来编写文学史类书籍的不合理的传统做法,让文学史从历史框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文学本位上来。本书的编写,首先突破传统的束缚,摆脱历史本位的桎梏,回归到文学本位上来,帝王的朝代只作为参考系数存在,彻底改变了多年来中国文学史一类书籍的编写体例。其次突破把文学的繁荣归结为主要由经济发展所致的观点,扬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歌史上,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很有影响和特色的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面貌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爱情诗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本文通过题材的创新与深度、反思和表达的情感重心、现实创作观与浓郁文学色彩的并行等三个方面,对《长恨歌》的文学史意义重新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新开拓──读《清初诗歌》感言赵敏俐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传统源远流长。然而,由于各个时代诗歌创作的成就不同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同等各种原因,人们对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唐宋以前,元明以降、特别是有清一代的诗歌研究相对来说就显得薄弱,这...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俯视百代文坛,对它的研究也早已是文学研究中令人瞩目的热门题目,取得了越来越丰硕的成果。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至今仍有一个被人忽视的现象需要探讨。文学是时代的产儿。如果说,原始诗歌是人类在洪荒远古的原始社会产生的第一次童真的歌唱,《商颂》是殷商统治者创作的宗教祭歌的话,那么,保存在《诗经》中的三百篇周诗(包括《鲁颂》四首),则是产生于周代社会的伟大艺术。它以其创作地域和作者群体的广泛性、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其艺术水平的高超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突起的诗的高峰,也开创了中国诗歌从蛮荒走  相似文献   

5.
0世纪 8 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特有的文学现象。它的文化意义、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等方面的价值 ,对当代诗歌产生过重大影响 ,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独创性的诗人之一。人们对其诗歌创作的认识 ,也有一个不断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新时期之前的冯至诗歌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一、1 92 3— 1 949年 ,是冯至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的时期 ;二、1 949— 1 982年 ,是冯至诗歌研究的低落期和停滞期。冯至诗歌研究焕发新的生机 ,只有等到新时期以后了  相似文献   

7.
吴投文既是学者,又是诗人,作为学者的他还兼有文学批评家、理论家、文学史家与大学教授的多重身份。他的《百年新诗经典解读》就是以多重身份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经典诗歌进行了解读,显示出他的多重素养和广阔的视界,取得了良好的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三百多年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诗人、理论家祜巴勐的《论傣族诗歌》(汉译本)一书(以下简称《诗论》)。这部著作的出版,为研究傣族文学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这部书用大量的篇幅谈到了宇宙的由来,人类的起源,思想、语言、诗歌、文字的产生和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历经四年精心编纂,于今年新春奉献到广大读者面前。汉魏六朝诗歌上承风、骚,下启唐、宋,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的出版,对于学习、研究这一断代诗歌的伟大成就,对于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规律,对于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对于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对于探索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革前期与后期重要的文学现象,红卫兵诗歌与天安门诗歌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抒情模式,两者都是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政治语境和文化根源上看,红卫兵诗歌与天安门诗歌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天安门诗歌是文革主流文学的寻常组成部分,它不能承担揭开新时期文学序幕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1.
讨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歌,或许是基于以时间向度构建文学史断代的惯常思维,即对"十年一代"的文学史分期和分界的某种确信;或许是对历史事件断裂与整合后同步切分文学的经典思路,显然也体现着某种整体文学观的研究实践.近年来在文学断代史表述和当代文学史的谱系研究中,"十七年"与"文革"文学被重新挖掘,1980年代文学正被"重返"与反思,"新世纪文学"被随时追踪跟进热点频现.  相似文献   

12.
宋代邵雍的城市诗歌书写,开辟了城市诗歌的一个新方向,不再是将城市视为与田园相对立的、与理想相排斥的空间,而是从积极、肯定和赞赏的眼光去书写城市.邵雍的城市诗歌赞美城市生活,建构起新的城市意象和安乐、隐逸的都市家园与精神世界.而对于中国文学史而言,邵雍城市诗歌书写的意义更在于他探索了新的城市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出土文献对中国文学研究的重大影响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最直接也是影响最大的当然是一个大批佚失的文学作品的重新发现 ,使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情况和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甚至改变了我们对文学史的看法。在这方面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敦煌文学文本的发现。敦煌文学文本包括诗歌、变文、话本小说、俗赋等 ,不但加深了我们对唐宋文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学的认识 ,而且形成了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分支———敦煌文学。此外 ,马王堆帛书中 ,与文学关系至为密切的《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老子》甲乙本、《…  相似文献   

14.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诗人,但是他的诗歌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教授批评"的关注,没有进入当代诗歌史。进入文学史的标准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时代最有影响的文学;另一个是反映时代精神状况的文学。汪国真的诗歌符合这两个标准,理应进入当代诗歌史。批评汪国真的一些理由不符合诗歌发展的规律,经不起推敲。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的"过渡时代",汪国真诗歌是这个"过渡时代"的文化符号,反映了这个"过渡时代"的时代精神。对汪国真不应简单的全盘否定,应加大研究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0,(5)
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从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中"分离"出来不仅是出于研究策略的选择,更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国诗学之特质以及中国诗歌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有关;近年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的发展现状说明,正是在比较文学之"主题学"研究之观念和方法论的引领下,中国古典诗歌的主题研究才有了不断发展的后劲。  相似文献   

16.
(一) 短短二十八年的北齐王朝,在文学史上似乎称不得什么繁荣时代。即以诗歌而论,在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二书中所辑的北齐诗数量都不算丰富。即使在这些诗中,还包含着萧慤、阳休之和颜之推等入隋人物的作品。然而,在古代一些论者看来,从北魏末年到北齐却是北方文学的一个比较兴盛的阶段。如唐代来到中国的日释空海曾论北朝文学说:“从此(按:指魏孝明帝)之后,才子比肩,声韵抑扬,文情婉丽,洛阳之下,吟讽成群,及从宅邺中,辞人间出,风流弘雅,泉涌云奔,动合宫商,韵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 ,我对文学史理论的关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 ,新时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展开了文学观念、文学方法的讨论 ,作家、理论家开始反思文学与文学史的研究 ,不少学者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但理论说明的深度不够。 90年代 ,文学史理论研究呈现出逐步深入的态势 ,成为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 ,专题学术讨论会多次召开 ,有关论著也已出版 ,如《文学史哲学》(陶东风著 )、《文学史新方法论》(王锺陵著 )、《中国文学史之宏观》(陈伯海著 )等。董乃斌主持的“中国文学史学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的…  相似文献   

18.
香港文学的研究虽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重视新文学、忽略传统文学等问题.这既不利于揭示香港文学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也割裂了其与内地的天然文化认同.实际上,香港文学应由近代说起,近代描写香港的传统诗歌,也是香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的特殊性,近代涌现出许多歌咏香港的诗歌.这些诗歌既全面描绘了香港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新奇事物和自然景观,又集中反映出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中知识分子的心灵悸动和嬗变,不但引领了中国近代诗歌的革新方向,而且孕育了香港现代文学的各类主题和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学、文化价值,不应为香港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个诗歌大国。从先秦到明请的两千多年中,诗歌始终是处在文学文化与文学观念的核。乙位置上。古典诗歌的繁荣不仅仅意味着创作活动的繁荣,而且也意味着诗歌接受活动的繁荣。创作活动的繁荣可以通过创作出的作品的数量、质量与作者的情况反映出来,而接受活动的繁荣则是由诗歌的传播与关于诗歌的话语表现出来。传统的文学史或诗史实际上是作品史或创作活动史,关于诗歌接受的问题通常是归入了文学批评史或理论史。这种切割文学文化的研究方法是否有价值姑且不论,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来说,显然造成了对诗歌接受活动研究的偏狭和片面性。具体地说,就是对“诗话”研究的偏狭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近代诗歌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时期,是联结古典诗歌与现代新诗的纽带与桥梁。而要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新诗的发展演变,一个必须弄清的问题是:中国近代诗歌变革的最后一个环节——近代诗歌迈向现代新诗的最后一步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诗歌史上急需解决、而许多文学史论著恰恰语焉不详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诗歌观念和诗歌形态两方面来分析、探讨中国诗歌史这一关键时刻的历史进程。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