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性,而且体现了对生态伦理的终极关怀,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本文主要从生态角度探索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科学发展现是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现.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总体上讲,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现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并指导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态人是指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如何处理人与社会及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创造和培育着新型的人性模态,并实现着对人的重新塑造.社会生态人人性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人性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提供了合理的人性范式,能够成为科学发展的理想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奚建华 《学术界》2007,26(5):103-106
和谐校园建设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当前高等院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先导性问题,关系到高等院校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当前和谐校园建设的架构模式和发展路径,从"法制校园、平安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文明校园"建设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校园建设的理性进路和实践模式,以期为全面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提供了社会层面的整体设计.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它要求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西藏税收政策改革要完善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方面强调税收增长速度的发展观,转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在改革中,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框架下,立足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生态文明、统筹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西藏的税收政策,推动和谐西藏、小康西藏、绿色西藏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和谐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哲学的中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要努力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体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的基本理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活动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构建和谐的方式生活,本身就体现出人们的根本利益所在.本文从生活方式入手,探讨定义、要素与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必要和内涵.又从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内涵探讨,得出结论,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以往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重工业的大量存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和任务,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面对新时期的发展任务,辽宁省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建设和谐生态辽宁为目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观,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包含着时发展的新认识和关于发展价值的新判断.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价值扬弃,全面协调发展是对片面发展的价值否定,可持续发展是对掠夺式发展的理性矫正,统筹兼顾是对公正、和谐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同时也给自然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深刻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以人为本、生态先行的运行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校园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和谐校园,成功建设高水平大学.  相似文献   

15.
姜明  侯丽清 《阴山学刊》2007,20(4):31-34
"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要实现"草、畜、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草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草原生态伦理文化,至今仍然植根于蒙古族的价值取向中,这就为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提供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支持。草原生态文化所孕育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大力弘扬草原生态文化,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经济发展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舆论环境,对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营销: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城市应对"城市战"和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指导方针.城市营销的理论缘起和理论特质决定了它可以成为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方针的战略路径之一.城市营销的顾客导向性以及城市营销主体多元化的特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城市营销稽核、城市目标市场细分与选择、让渡城市顾客价值、城市品牌化管理以及城市营销治理等城市营销战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调节机制和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7.
和谐教育的构建需要教育法的促进与保障.和谐教育的法治内涵要求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要坚持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管理和实践背离"以人为本"要求等不和谐的现象.这种教育不和谐的法律制度原因包括了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的传统价值取向,法律体系本身的缺陷以及执法与监督不力.优化法制环境,促进教育和谐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法制改革全局,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加大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和健全教育法制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主张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运动同社会主义运动联系起来,从另一个视角印证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和谐发展,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知荣辱方能创和谐,纠倒错方能塑美德,扬正气方能利千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共识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帅 《理论界》2009,(1):84-8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从立法、执法、守法角度和层面阐述了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从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