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收入积累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反映国民经济各方面的问题,主要反映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如果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能够比较正确地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坚持兼顾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原则,就不会发生积累过大或过小的问题,特别是不会发生积累过多的“左”的错误。所以,控制国民收入积累率,是为了保持正常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做到第一要吃饭,第二要建设。根据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研究积累和消费的正确比例关系,从理论上讨论控制国民收入积累率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分配作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中介,不仅反映生产和流通,媒介消费,而且对生产和流通县有巨大的反作用。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和调节由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的运动过程,表现为物质利益启动以及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获取。从这个意义上说,分配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力的源泉;第二,规定了收入转为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制约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影响生产和消费。企业收入分配是经济领域的分配,在生产和流通中进行。一方面,它构成整个社会分…  相似文献   

3.
消费,本身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与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联结在一起,象.个首尾相衔的链条推动着再生产循环运动。这里,生产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起点,它决定消费。但消费决不是消极地适应着生产、决定于生产,而是对生产有着反作用:  相似文献   

4.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关系。在这种分配关系中,权利主体是国家,客体是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积累的社会财富,分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税收是为了扩大社会再生产,满足社会消费需要占有剩余产品的一种形式,它体现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5.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比例关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高速度地向前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本文略述己见.为什么生产发展迅速,而劳动人民消费水平却具有下降趋势?建国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是比较高的,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七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二十八倍,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三点五,用二十八年的时间走完了  相似文献   

6.
一经济体制改革后,传统的单一国家积累体制已被冲破,积累主体呈现多元化倾向,相应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国家财攻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有所下降,国民收入中的增量大部分留归了企业与个人。这种国民收入分配与积累主体构成的变化,我们认为是适当的。但是,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国家与作为生产资料非所有者的公众之间在积累与消费问题上却存在着利益矛盾,具  相似文献   

7.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诸环节特点的综合体现。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再生产过程,不能不研究消费关系。该文选取唐宋时期城乡经济的分配和消费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一个侧面透视唐宋城乡社会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8.
消费与积累的比例,是国民经济中最综合、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合理积累率的研究,对于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发展和获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合理积累率研究中经常碰到的两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一) 合理积累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积累效果与积累率及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是用下面的公式来反映它们的关系的: 设α为报告期合计的积累率,δ为报告期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这里是把国民收入生产额与使用额的差别忽略不计的),κ为表现积累效果的系数(即每增加单位国民收入所需的积累额),则有  相似文献   

9.
消费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生产、分配、交换一起构成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使社会生产得以正常的进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可知,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它决定着消费,但消费也不是被动消极地受生产支配和决定,消费的增长又是产生新的社会需要,开拓广阔市场,促进生产更大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即消费对社会再生产又有强大的反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消费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消费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又有什么反作用呢?  相似文献   

10.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所做报告中指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这里说的“吃饭”与“建设”的关系,是消费与积累的关系的形象化表述。为了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我们有必要联系我国当前的实际,探讨一下今后如何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这个问题。一、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实质上是对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自觉选择社会主义经济中,国民经济比例是国家事前作出的有计划的安排。而经济比例关系的建立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应该根据什么来决定国民收入分为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呢?  相似文献   

11.
积累率、积累效果和积累结构是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之间不同形式的结合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12.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比例关系之一。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是一个常数,积累多,消费就少;消费多,积累就少。积累和消费比例适当,不仅是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是保证货币流通正常的重要因素。一、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公式谈起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首先是能拿出多少产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问题。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I(v m)>Ⅱc。我们利用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公式(这里先就其数量增长变化进行考察。再生产中的结构变动的考察,暂存而不论。)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正确的宏观控制,需要解决一系列理论问题,社会总积累与总消费的合理比例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以经验来处理这个问题,难免出现积累率过高或消费增长过快的弊病,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为基本依据,从社会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相关关系对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制约入手,在量值上确定社会总积累与总消费的合理比例。一、社会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相关关系拙文《论社会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相关关系》已经得到如下结论: 1.在平衡的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任何一个周期中,两大部类资本积累量间存在相关关系,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二者呈反向变动。其量值关系为:  相似文献   

14.
认为企业在分配中的基本倾向包含了消费基金膨胀的可能性。分析了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由国家规定的条件下,企业消费水平同社会消费水平相比较的多种可能情况,以及企业的消费与积累的各种不同比例关系;分析了决定企业积累倾向和消费倾向的一些因素。认为企业使积累和消费相统一的自我约束机制同劳动力市场没有本质关系。论述了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三个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这三个部门的生产规模和发展速度,基本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这三个部门的实物产品数量,基本上代表了社会总产品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产品数量,因之,对这三个部门的计划安排,也基本上决定了国民收入的水平和积累消费的比例关系。所以,正确地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在经济计划工作中,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分配领域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在国民经济计划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这一比例关系的安排和处理是否适当,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速度,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等一系列重要关系,对于国民经济是否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怎样才算恰当,这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大问题,希望大家研究。”(引自《工作方法六十条》)  相似文献   

17.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居于决定性的地位。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实质上是价值的生产。而对商品生产进行高度抽象和本质反映的价值理论,自必既是以商品社会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包括分配理论在内的各种经济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关于第Ⅰ部类积累决定第Ⅱ部类积累的论析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而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不能成立。现从几个方面谈谈不同看法。一、第Ⅰ部类积累决定第Ⅱ部类积累是否适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一般? 否定第Ⅰ部类积累决定第Ⅱ部类积累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同志认为,马克思在分析扩大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时,所论及的由第Ⅰ部类积累决定第Ⅱ部类积累,其立足点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它“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为什么不能从第Ⅱ部类开始”。我们认为,马克思的论述也适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一般,这是由第Ⅰ部类积  相似文献   

19.
科学地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界限,是直接关系到准确计算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及其生产、分配、积累和消费等项经济指标,开展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研究,搞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首要前题。因而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工作的进行,在经济学界和统计学界围绕着如何建立健全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体系,确定国民收入的科学范畴,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问题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此,愿就此问题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指的是国民收入生产、分配、使用三者间的平衡。社会总需求表现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国民收入中所用于积累和消费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需要;总供给则表现为国民收入生产可能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六五”计划的贯彻执行重新开创了一个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但自1980年四季度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消费有效需求膨胀,结余购买力大大增加,形成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造成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资料的不平衡状态更为突出,生产资料涨价,生产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相适应,城乡居民货币收入额大于国民收入生产增长额,零售物价也有所上涨。1986年上半年加强了宏观经济的控制,经济形势又有好转。然而,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仍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云南省是一个后进省,会泽县又是云南一个比较困难的县,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现在,我拟从会泽这个财政补贴县1986年的宏观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